熊猫是失败物种吗(1 / 1)

任何物种活下来可能都得是三个因素俱全:会适应、能等待和运气好。

人类错怪了大熊猫,它不是生存的低能儿。在天然环境中,大熊猫的生存策略是非常有效的,甚至是成功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大熊猫的生存策略再有效,但毕竟是在天然环境里,现在哪里有什么天然环境,到处都是人。环境毕竟在变,原有的生存策略不能适应新环境,这本身就是物种被淘汰的原因。所以,大熊猫在结果上把种群数量搞得那么少,仍然是个失败物种。

在我们印象中,大熊猫是非常珍稀的动物。但是过去几十年,全球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最开始的1000多只,增加到了现在的接近2000只。大熊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等级,也从“濒危”级别下降到了“易危”,也就是没有那么危险的级别。如果你了解一下人类社会对于大熊猫的喜爱程度,我敢说它已经没有什么危险可言了。那现在的大熊猫还是失败物种吗?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因为过去几十年人类保护了它吗?中国人为保护大熊猫花了多少钱啊?这不是大熊猫自己的生存能力的结果。但是跳出来一想,人类不是大自然之外的存在,人类就是环境本身。在地球这个系统内,人类只是一个新变量而已。这个变量和历史上的那些真正带来翻天覆地改变的大变量相比,比如26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相比,人类带来的改变还微不足道。大氧化事件,地球上突然出现大量的氧气,原来不适应这个变量、不需要氧气的生物大量灭绝,留下了适应氧气的。这种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的大变化,地球生物演化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次。地球上的生物就是一路穿越这些大事件存活到今天的。人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最新的一次大变量而已。

按照几十亿年的生物演化的尺度来看,这次也不会例外,就是一个物种如果适应人类就能留下来,如果不适应人类就被淘汰。

就像鸡从一种野生的鸟类,变成今天人类最稳定的动物蛋白质的供应者,在基因的角度来说,极其成功,现在有200亿只鸡。其他像猫、狗、猪、马、牛、羊也是一样,从生物进化史来说,都穿越了进化剪刀,是非常成功的物种。

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再来看熊猫,它的成功就耐人寻味了。对于早期人类文明来说,熊猫的价值不大,所以它才变得岌岌可危。人类早期对待动物,要么要动物的肉,要么要动物的皮毛,要么要某一项功能。熊猫的肉不好吃,皮毛质量也不好,还比不上当时的牛皮,卖不上价钱。野生状态下熊猫还会下山闯入村庄,踩坏庄稼。甚至有村民看见熊猫闯进人的家里吃铁锅,其实熊猫不是吃铁锅,而是舔锅上的盐分,所以村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食铁兽”。熊猫当时有这么个名字,在当地人的印象中,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熊猫的命运是怎么转折的?我们简单看一下过程。

清朝末年,有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一位法国传教士在四川一户农民家里发现了一张熊猫皮,觉得很独特,就花钱把它买下来,然后寄回了法国的博物馆。博物馆的人全都惊呆了,其中一个人这样说:“我从未在欧洲的博物馆里看过这样的物种,而且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种类,也许它将成为科学上的新发现!”他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新发现的物种而兴奋,更重要的是两个字,“美丽”。对,熊猫的审美价值,第一次被看到了。

很快,大熊猫美的这个风潮很快席卷西方世界。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花了大价钱组织去中国的探险队,而且他们请的人名头很大,是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小儿子,他们成功猎杀到了一头体形巨大的成年熊猫。这只熊猫就被做成标本,运到美国展出,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声名大振。

1936年,纽约的一位女服装设计师哈克利斯,带领探险队,在四川抓到了一只熊猫幼崽,偷运出中国。这是不光彩的事,但是这让她在美国光彩得不得了。她和熊猫还在路上,越洋电报早就把消息传遍了美国。轮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的时候,正是1936年圣诞节的前一天,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为他们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召开了隆重的欢迎晚会。

熊猫后来被送到美国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后来,熊猫到了芝加哥动物园,第一天就有5.3万人买票专门来看熊猫,这个纪录到今天还没有被打破。那一周内,动物园的门票收入就覆盖了全年的财务支出。1937年的美国可还在经济大萧条啊,但是美国人为了看熊猫还是舍得掏钱。

大家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大熊猫?是所谓的保护野生动物吗?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很多,怎么没有受到这样的保护?原因只能有一个,熊猫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我们这里不说可爱,说一些理性的话,大自然中只要是需要父母照顾才能长大的动物,基因里面一定有这样的设置,就是对自己的幼崽有一种天生的爱。没有这种爱,这个物种就延续不下去。人也不例外。熊猫为什么可爱,因为它太像人类的孩子了,而且是人类孩子最可爱的那个阶段的样子,憨态可掬,撒娇卖萌。所以,熊猫是全人类的宠物,它扮演了全人类的孩子的形象。这是自然界给人类预先置入的一段自动执行的程序,被熊猫瞎打误撞地赶上了,人类的爱正好落在它身上。熊猫长成这样,它又不知道自己可爱。

那为什么大熊猫老家在中国,但是对它的喜爱是从西方社会开始的呢?这不是因为东西方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事实上西方人欣赏熊猫的美,而中国人、日本人一样狂热地喜欢熊猫。根本原因是,只有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熊猫的美才能被看到。

你看着熊猫憨态可掬,但是完全无法家养。它不仅体形巨大、食量巨大,还特别挑食、只吃竹子,而且战斗力也不弱,爪子像手术刀那么锋利,咬合力量也是猛兽级别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之前,它只能给当地人带来困扰,它的美是无法被现代社会之前的人欣赏的。它和观赏鱼、观赏鸟是不一样的。

只有在现代社会,人类有了专业动物园的饲养条件,有了大众媒体可以远距离地传播熊猫的美,有了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熊猫形象的反复诠释,熊猫才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宠物。所以熊猫的美是和现代社会同步诞生的。

总结一下,第一,人类可不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之外的东西,人类就是环境变迁的一个新变量、一个因素;第二,只要是有本事适应环境新因素的物种,就是能够穿越“进化剪刀”生存下来的成功物种。不管它用的本事是像鸡那样提供食物,还是像狗那样看家护院,还是像熊猫那样撒娇卖萌,只要适应环境都是真本事;第三,新因素虽然不断出现,但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就像我们人类,作为新因素也在变化。熊猫光等到人类出现是没有用的,还得恰好踏上那个时间点。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再迟几百年,动物园和大众传媒的出现再迟几百年,熊猫今天还在不在就不好说了。

所以,任何物种活下来可能都得是三个因素俱全:会适应、能等待和运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