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 1)

我们中国老百姓都熟悉一个词,叫恶有恶报。

这个恶有恶报可不是指你干了一件坏事,将来一定在现实生活当中就遭报应,而是说,做坏事会对你的内心世界发生一种可怕的扭曲。因为你干了一件坏事,你就不得不干第二件坏事来掩盖第一件,然后紧接着再干第三、第四、第五件,来掩盖这第二件。你的一生就会陷入一个黑洞,明成祖这前半辈子就进入了这个逻辑圈套。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朵恶之花怎么样持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变成整个明朝两百多年的政治逻辑,最后一直导致这个王朝灭亡。

1402年,明成祖终于变成了永乐皇帝,虽然当皇帝的方式不是很光彩,但是毕竟人家是皇帝。紧接着他就干了很多事情,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等等。

他还干了一件事,叫“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就是御驾亲征,我天子守国门,我去把那个北元,那个残余给继续打掉,这是不是立下一个不世之勋?为我的子孙奠定万世的基业?表面上看确实是这么回事。

但是明成祖这一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丰功伟绩都不能把**扒下来看,一看哎哟,简直就没法看。就说“五出漠北”吧,第一次是永乐八年,从京城出发,路上走了三个多月。5月8号,算是逮着了一个蒙古人,是一个探子,抓来一审,这算是第一个俘虏,不得了的成绩了。

然后接着往前走,一直走到了这一年的6月9号,才算是看见了一支蒙古军队,一共多少人?几百个人,不得了,二三十万大军看到几百个人高兴坏了,因为几个月没见生人了,追、追,追了十几里路,也没杀到什么人。这就是第一次明成祖御驾亲征,叫一出漠北。

这就消停了吧?到了永乐十二年,接着出漠北,这次带的人多,50万人,确实有成绩,这次杀了几百个人,奏凯而还。紧接着就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基本上都是深入漠北,连蒙古人的毛都没有摸着一根,就回来了。

但是回去写新闻简报不能这么写,皇帝老人家御驾亲征,战果是大大的,然后还搞出这八个字,叫“五出漠北,三犁虏庭”。那意思,我们已经把人家连根拔起了,搞到他老巢去了。

可能地方他确实是到了,但是赶尽杀绝蒙古人这个战略目标他可没有达成,要不怎么给后来的子孙明英宗留下了土木堡之变那么大的祸根?连皇帝都让蒙古人给抓走了。

你可能会问,他是神经病吗?每一次二三十万、五十万兵马出塞外,这得花多少钱?空耗民财,他图的是个什么?他图的就是解决自己的政治死结。什么死结?他原来出身就是燕王,是朱元璋派他在北边驻守国门,防范蒙古人的,后来他起兵靖难造反,提出来的一个理由就是,我对国家有用处,你南京的皇帝凭什么要削我的藩?

好,你这个道理如果成立的话,你现在是皇帝,现在北边还有一些守住国门的藩王,都是你的兄弟、侄子,请问,你要不要把他们内迁?如果你把他们内迁,就说明守国门完全没有用处,原来朝廷削你的藩是对的。如果你不把他们内迁,继续让他们守国门,当看门狗,请问,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手握重兵的藩王突然起兵靖难,搞第二次靖难之役,威胁到你,你可怎么办?

他要打开这个逻辑死结,他就必须干一件事,就是你们都闪开,我来,我原来就是看门狗,我经验丰富,我把蒙古人给打灭了,这就不需要看门狗了吧?他就跑到塞外一通狂咬,虽然什么也没咬着,逮几只耗子,然后就回来一屁股坐在北边,说我不走了,南京的都城给我迁到北京来,我这条老看门狗守住北边,你们其他的藩王都给我回到内地去,谁也不许握有重兵。

明成祖一生什么搞《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五出漠北,甚至是迁都北京,这都是挂在他的功劳簿上的、伟大的工程。其实脱下遮羞布一看,原来都是为了解开他靖难造反的这个政治逻辑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