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下”——一次统治概念的创新(1 / 1)

很多创新在今天看已经是常识,不足为奇,但是在它创生的那一刻,其实是非常艰难、非常智慧。

今天我们来看一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概念创新,就是天下观。天下观的具体话语表现就是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你可能会说,这句话听起来很霸道啊,不就是说天下所有东西都是他们帝王家的吗?一个三岁小孩,霸道起来,也会说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啊,这算啥了不起的观念创新?

所以,还是得回到创生这个观念的时代,你才会理解它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到底有多了不起。

“天下”这个观念,是由周朝人发明的。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句话:“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就是说,这几千年的历史大变革,最剧烈的一次,就是从商朝到周朝的这一次。请注意,王国维先生可是从晚清一直生活到民国的人,他知道鸦片战争,经历过辛亥革命,为什么他仍然认为最剧烈的变化还是商朝到周朝的变化呢?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般来说,王朝的覆灭,都是因为自身实力衰弱了,被内部敌人颠覆或者被外部敌人吞并了。但商朝并不是这样,商纣王虽然在后世被称为暴君,但商朝的灭亡,其实偶然性很大。

周只是商朝的很多诸侯国中的一个,还是比较小的一个,在西北的角上。商朝的政治中心在中原,人口可能在百万以上。周的人口,据史学家估计,只有不到10万。

周人抓住商纣王派军队攻打东夷的机会,联合其他邦国,发动突袭。司马迁记载,各邦一共出动了战车300辆,甲士45000人,这就是牧野之战。

商朝主力军队来不及赶回来救驾,纣王临时拼凑了军队应战,但部分军队哗变,导致战场大败,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周朝取而代之。

上古时期打仗,和后世的战争大不一样。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军队的后勤保障什么的,都还谈不上,只能靠参战者自己携带的一点口粮,不会出现两军大战多日的场面。也谈不上什么复杂的战略战术,打仗基本就是一两天的事。牧野之战也是如此,当天就决出胜负。

这种一天之内决出胜负的战争,偶然性的因素就很大了,一方即使综合实力更强,也可能发挥不出来。商朝基本就是这样,灭亡时,实力并没有明显衰弱,只是输掉了这关键一仗。

我们关心的重点在于,周人胜利得非常偶然,打天下容易,这天下可怎么治理呢?商朝人还有很多,一些诸侯国也不见得顺从周朝,而周朝自己的实力很弱小。仅靠武力,他们恐怕无法控制各方势力的反扑。

那么,他们怎样才能“以小治大”“以一治多”呢?

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征服者都不用面临这个问题。至少在征服时期,他们都拥有压倒性的武力优势。周朝人却是在没有武力和实力优势的情况下,被一下子推到了中心位置。他们能控制得住局面吗?他们靠什么控制局面?

要想解决这个大难题,周朝人就必须发明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主要依靠制度吸引力,而不是武力威慑进行统治,也就是用制度优势代替武力权威。“天下体系”就是周朝人给出的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周朝人需要给其他邦国提供一个共同的体系,其他邦国加入这个体系的收益,要大于不加入。这样一来,即使没有武力威胁,大家也乐于加入这个体系。

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在商朝的时候,当时成熟的政治概念是“天命”,天命降到了哪个部族的头上,哪个部族就是天下之主。所以,商朝的统治者唯一要讨好的对象,就是上天。怎么讨好?祭祀。怎么祭祀?用活人。

所以,在商朝人看来,除了他们自己是人,其他都不是人,叫“羌人”,从字形你就看得出来,人和羊是一样的,是可以任意宰杀的。当时除了商朝之外,所有人一旦成了商朝人的俘虏,都难逃这个命运,这是非常残暴的。

在“天命观”的政治观念下,这是必然的结果。

可是,现在周人说,我们这次革命成功,“天命”不是降到周人头上的,而是降到周王头上的。

这一字之差,啥意思呢?就是我是天下共主,不是奴役你们的人,而是普世主义的政权,是要给你们所有人主持正义的。

这是当时全世界也没有的政治观念。人类社会最早是由一个个部落组成的,每个部落的传统,都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掠夺别人的利益,打赢了你,要杀要剐都随我的便。

只有周人这个弱势的胜利者,才会发挥创造力,搞出来一个普世主义的“天下观”。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周朝人“天下观”的进步性和创造性了。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不是就没有那种霸道的色彩了?

这是一句含情脉脉的话,是向当时的所有部落传递一个信号,我们周人来了,我们大家一起好好过。

那怎么过呢?周人搞出了一个“天下体系”,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和德治原则。

商朝时候,实行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为什么?

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战斗力。哥哥死了,哥哥的儿子往往还年幼,没有战斗力;而弟弟一般是成人了,所以他来继承。

这也侧面证明了商朝是一种暴力统治的逻辑,而周朝实行的是严格的嫡子继承的宗法制度。今天我们不觉得这有什么,但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周朝的嫡子继承制加上分封制,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层政治结构都是家族结构的放大,但各层的结构又类似。周天子在最高层,以下依次是诸侯、大夫等,每一层分别负责治理该层次的事务。

这种分封制的结构很像今天的互联网,容易扩展,同时适应性很强。

周人的第二项制度创新是“礼乐制度”。它的作用是赋予生活形式以精神意义,也就是让日常生活具备严肃性和精神性,创造出了“神圣性”。

这种精神价值不像物质利益那样有排他性,而是可以普遍分享和传播的,于是,共享同样的精神价值就成为“天下体系”的有力支撑。和分封制度一样,礼乐制度同样是易于扩展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想象的共同体”。

周人的第三条是“德治”。“德”这个字那时候还是政治概念,指公正地分配利益。德治,意味着利益的普遍分享和公平分配,这也是“天下体系”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在当时的角度看,“天下体系”是一个多么天才的解决方案,它一举解决了周朝人面对的历史难题。

那这个体系后来又是怎样演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