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原因也许都成立,但是我们隔了这么多年的历史烟尘再看这件事情,你会发现朱高炽当皇帝,其实是大势所趋。有三个趋势,三种势能镇在他身边,是潜滋暗长,渐渐养成。
首先,朱棣本身的心思就在发生变化。朱棣在篡位造反之后,他有几个政治死结,他一生要想办法把它打穿。其他几个他都解了,唯独最后一个,就是你怎么选择继承人的问题。
因为他一定要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那他的合法性从哪儿来?一直按他讲的,就是当皇帝一定是最能干的,怎么能选择一般的嫡长子?如果坚持这个逻辑,你是不是要让你们家老二当继承人?可是他不敢,因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坚持嫡长子的继承制度,一定就会引发一个后果——大明王朝长不了。
任何一个皇帝只要他有几个儿子,所有的儿子都觉得我能干,应该我上,不是选贤任能吗?不是不任命嫡长子吗?这就意味着每次换皇帝的时候,都会引发多嫡之争,如果严重的话,就会重演靖难之役这样的全面内战。这样折腾几回,大明王朝还有得好吗?肯定散了架了,这一点朱棣是知道的。
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么倾向于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他在理智上知道,一定得让这个朱高炽,自己看不上的儿子当皇帝,否则子孙们有样学样,这就永无宁日。他当皇帝时间越长,这个观念他就越琢磨得清晰。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皇帝,也是这样的,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和朱棣是一样的,得位不正,他是通过玄武门事变,把老爹给抓起来,把哥哥、弟弟全家都给宰了,自己才当上了皇帝。他后来就害怕后面的子孙有样学样,李世民是最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
但是李世民倒霉,他大儿子不争气,就是那个李承乾。李承乾的名起得多好,承接乾坤,天然就是要当皇帝的。但是李承乾不读书、不上进,还好色,甚至还尝试一点同性恋,最后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是居然要派兵把自己所有的兄弟给杀了,自己当皇帝。后来阴谋败露,唐太宗李世民是实在没有办法,才把他废为庶人。
这一点他做得内心极其痛苦,他不想让自己的历史重演,但是这种兄弟阋于墙的事情居然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他最后只好做了一个妥协的选择,选择那个脾气最好的李治当了皇帝,因为李世民知道他脾气好,只要他将来当皇帝,兄弟姐妹们都能保留下来。但是他万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武则天,这是唐太宗的故事。
朱棣也陷入了一样的逻辑,虽然他在情感上有一个偏向,但是他的理智渐渐会让他明白过来的,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大势。
第二个大势,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朱高煦,他渐渐地失去了他父皇原来对他的喜爱,你想想看,这也是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首先战争结束了,再也用不着你这么个武将,虽然原来你救过老爹的命,但那已经是以前的事了,原来支持你的那些老将们渐渐也就凋零了,没有人在老爹面前继续说你的好话了。
而且朱高煦这个人脾气、性格确实也有一点问题,渐渐地他那个小野心露出来了,要说也不怪他,因为老爹原来许过给他,说世子多疾,好好干,将来我让你当继承人。这个心魔一旦种下去,那个小种子渐渐就要发芽。
刚开始,是选了朱高炽当太子了,朱棣说要不你也封个王吧,叫汉王,但是给你封在云南。不去,云南太偏僻,我要守在南京,南京花花世界好。也可以,不走就不走吧,你就在南京待着吧,于是就给了他一片宅子,这个宅子比太子的宅子还好。这个时候朱棣其实是想扶植他的。
这片宅子叫什么?他不叫朱高煦吗?就叫煦园,煦园是哪儿?就是今天南京的总统府。你现在到总统府去参观,后面的那个花园还叫煦园,这就是朱高煦原来的宅子。
后来他又觉得我功劳这么大,还是不够威风,经常遇到人就说,我像不像那个唐太宗李世民?像不像秦王?这个话说的其实就跟要造反是差不多的,他其实已经露出了这个意思,就是你就是那个唐高祖李渊,现在那个朱高炽就是我大哥李建成,我功劳最大,我应该得江山。
而且这一点还有一个旁证,朱高煦曾经找他老爹朱棣申请过一支卫队,这个卫队的名字叫天策卫。这个名字太有讲究了,什么叫卫?这是明朝的一个基本军事单位,一个卫大概6500人。
天策什么意思?这个名字太有来头了,这是当年唐高祖李渊封赏给李世民的一个称号,因为李渊觉得李世民功劳太大了,又不能让你当皇帝,那怎么封赏你?这样,为你量身定制一个称号,叫天策上将,李世民的府邸就叫天策府,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事变,靠的就是这支基础力量。
现在隔了几百年,你朱高煦在南京城里又拥有了这么一支叫天策卫的部队,6500人,实力是很吓人的。就是说,玄武门事变的事,没准儿在明朝就可能重演。
朱棣再喜欢你,以他的性格,没准儿哪一天突然一个念头就会动出来,要是你也搞一个玄武门事变可怎么办?我是谁?我不就是几百年前的李渊了吗?那我最好的下场也就是去当一个太上皇,没准儿你还会宰了我。这个念头如果一起,朱棣一定会防着他。
从后来这对父子关系的互动当中,你也可以分明地看到这一点,朱棣是防着他的。朱棣不是愿意经常在外面跑吗?跑的时候都把这个朱高煦带在身边,你哪儿也甭去,你就跟着我吧。
永乐十一年,朱棣又有一次要到北京,就把这朱高煦也带上了。到了北京之后,朱高煦就提出来,我要回南京,我要回南京。朱棣就跟他讲,说现在天儿马上就冷了,你等到明年开春再回去好不好?路上也不辛苦。
朱高煦就忍下来了,到第二年一开春,他马上就又把这事提出来,真是一天都等不得。朱棣当然就不高兴了,但是也没表现出什么,就说你把你儿子留下来,陪我那亲爱的皇太孙朱瞻基一块儿玩耍,好不好呀?朱高煦就不干了,说我要带我儿子回南京读书,我不能让他留下来。
朱棣马上就跟他翻脸,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你不就是要回南京跟你大哥捣乱吗?我当年也是把儿子放在南京给皇帝当人质的,这个心思我是懂的呀,你以为我把你儿子留下来是要当人质吗?你那个糊涂心思,滚吧。
朱高煦前头一走,后面圣旨就到了,什么汉王,在南京还有大宅子,还有卫队,没那个事了,滚到山东去。给他封到了山东的青州,你给我离南京远点,离北京近点,我来看着你,什么卫队,全部都给我遣散,当然后来也给他配了一支很小型的卫队。
当然,朱棣是什么人?肯定派遣了大量的特务在卫队当中看着他。过了不久,就有报告打到朱棣这儿了,说朱高煦在山东青州可不老实,跟当地的流氓混成一片,经常要扩充自己的队伍,是不是要图谋不轨?
朱棣哪听得了这个?把他叫到南京来,一通臭骂,差点把他废为庶人,说山东青州你也别待了,你给我滚到山东北边一个叫乐安的地方,那个地方距离北京更近,我在眼皮子底下看着你吧。
到此为止,朱高煦和朱棣之间那种父子亲情已经变得非常寡淡了,这时候朱棣防着他,比防着朱高炽还要严重。这是第二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就得看文官集团。因为人家朱高炽虽然是一个不得宠的太子,但他毕竟是正位中宫,那些文官集团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别讲究宗法制度这一套,时间越长,文官集团其实是渐渐地趋向于朱高炽的。后来朱高炽之所以能够成功继位当皇帝,跟文官集团的效忠是分不开的。
这就得要说到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是怎么死的了,他最后一次北伐漠北,在回军的路上,他突然得重病死了。那是七月,尸体马上就要臭,文官集团这个时候就显得特别重要。
后来著名的“三杨”之一的杨荣,此时就在朱棣身边,秘不发丧,还把军中的锡器给熔化了,打造了一顶棺材,然后把所有的工匠全部给杀掉,把朱棣的尸身就放在这个密闭的棺材当中,就是真空包装,给运回北京。
杨荣一方面安排大部队缓缓地向回走,因为这时候特别危险,你想大军暴露在外,主帅又死了,旁边还有蒙古部队出没,这时候千万不能慌神。而杨荣是单人独骑驰回北京,和此时监国的太子朱高炽商量该怎么办。
主要是三手,第一,派出部队去迎接;第二,北京城戒严,严密布防;第三,在府库当中提出银两犒赏士兵,以安军心。很快朱高炽就在北京正式继位,当了皇帝。
这个时候你再看看山东乐安的那个朱高煦,他本来就得不到信息,这个时候再想有所动作,黄花菜都凉了。关键时刻文官集团的偏向,就决定了皇位的归属。
当然了,历史也跟朱高煦开了一个玩笑,为什么?因为朱高炽当皇帝就当了10个月,20年辛苦熬出来的太子,就只有10个月的皇帝命。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朱棣身体好,再撑一年,等朱高炽一死,朱高煦不就是太子吗?但是历史偏偏就没给他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