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0年,我们痴迷于用客观标准来管理事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未来,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的主观判断的价值其实也会越来越大。
这一篇聊聊关于“标准”的话题,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管理更有效?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
答案好像是明摆着的,当然是客观标准更有效。过去的200年,人类一直试图在用客观标准来替代主观标准。客观标准的好处有很多,精确、丰富、理性,大家做起事来方向统一,易于协同等。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句潜台词,就是人是不可靠的。用主观标准来管理事务,我们就要对付很多人性的弱点。人的偏见、贪婪、脆弱等。不管在什么领域,我们这代人相信,法治总比人治好,制度管理总比人性管理好,客观标准总比主观标准好。
是这样吗?
最近看了一本电子书《混乱》,里面讲到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改革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例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客观标准管理复杂世界,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1997年,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上台,他的执政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进英国的医疗服务体系。
那时候英国医院有这样一条规定,救护车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如果是市区范围内并且病人情况十分危急,救护车得在8分钟之内抵达现场。
这个8分钟的规定时长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医学界的共识,对于医疗救援来说,黄金时间差不多8分钟,再迟了,病人就会有危险。
布莱尔上台后,进一步强调了这项规定,一定,必须,就得在8分钟内抵达,不能迟到。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严格的标准定下来,情况反而越来越糟了。
从表面上看,英国的医疗系统严格地执行了这个规定。不过有一点很奇怪,从记录上看,救护车都是在8分钟之内赶到目的地。那8分钟之后呢?统计表上没有数据,一例都没有。这也执行得太好了吧,居然一个迟到的救护车都没有。
这是因为造假吗?有可能。不过更糟糕的一种可能是这些救护车放弃了对病人的救护。
我们设想几种可能。
比如,一辆救护车正在公路上疾驰,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司机很着急,3分钟过去了,5分钟过去了,眼看要到8分钟的时限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辆救护车要“违规”了,要受惩罚了。那他们会怎么选择?如果这个时候,再有一个新的病人,也在呼叫救护车,而且司机发现可以在8分钟之内赶到,那这辆车一定就会转头去救治新病人。最开始打电话的那位病人很大概率被无情抛弃。
还有一种可能,确实超过了8分钟,也确实赶到了。但是救护车也不愿意违规,怎么办?只好跟病人商量,你这不算是危重病人行不行?
还有一种可能。救护车走到半路,发现交通实在拥堵,不可能在8分钟之内赶到现场。那就兵分两路,先派一个人骑摩托车甚至自行车,赶到现场再说。这样确实是在8分钟内赶到了,但危重病人如果需要送到医院才能救治,总不能用摩托车或自行车载着去,这种赶到其实也耽误了治疗。
8分钟的时限造成了太多意料之外的后果,从数据造假、病情分级造假,到自行车登场。政府的本意是提高急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没想到结果恰恰相反,造成了这么多负面影响,引来一片骂声。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是英国医生道德水平低?真不是,这是客观标准自身的问题。任何人类目的,一定都内含非常复杂的维度,一旦要把这些目的变成客观标准来衡量,必然丢失很多维度。所以,不是有坏人要钻空子,而是只要用客观标准来管理复杂目标,必然就会出现大量的空子可被钻。
我们推导一个极端的情况你就明白了。超级人工智能一旦实现,对人类其实是很可怕的。为什么?不是因为超级人工智能要蓄意毁灭人类,而是因为机器人智能用客观标准衡量人类的主观目标,机器的能力又那么强,结果一定会是灾难。
比如你有一台能力超强的家用机器人,你对机器说,我要快乐。这总没问题,机器一计算,让你最快乐的方法,就是把头割下来,泡在特定的溶液中,从此你就没有任何烦恼只剩下无边的快乐。你说,不行,不能把头割下来,你不能伤害我的身体。机器说,也行,那就把你关在家里,给你放化学气体,也能让你快乐。你说,不行,不能限制我的行动。机器说,也行,那就给你做一个迷宫,你在里面只能遇到快乐的事,让你不高兴的事一样也没有。你说,不行啊,那不是真实的世界。机器最后说,让你觉得这是真实的世界不就行了吗?你看,这对超级人工智能有多难。
不管你设定多少条件,机器都可以把它换算成客观标准,然后彻底执行,最后一定都通向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其实根本不用等到超级人工智能实现的那一天,今天我们身边就有大量这样的例子。
很多领导说,你不要跟我讲过程、讲条件,我就要结果,这个月销售数字必须达到多少。听起来很霸气对不对?但是,如果领导真的什么都不看,只要结果的话,下面的团队一定会让他看到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因为每一个客观标准,都有正直的、邪恶的、艰难的、简便的多种实现方法,如果领导只在乎客观标准,那就不用问,他一定会得到最糟糕的实现方法。
那接着问,客观标准不管用,那怎么办呢?
还是回到刚才提到的医院的例子。体疗系统里有一个J C I认证,就是用来认证一家医院的服务质量的。它采取的方法就是,不再依靠客观标准,把判断的权力交回到人的手里。
这个J C I认证有一份标准。标准总共270页。但是这270页里面,没有多少具体的数字。怎么执行的呢?靠人来判断。
每次考察一家医院,都会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前来打分。考察小组由医生、护士、行政官组成,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每个认证官负责一个部分,自己考察,进行评价。从看文件,到和上上下下各种人聊天,甚至和病人聊天。这家医院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怎么样确实尽收眼底。最后这个小组来打分,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
其实,这种靠人的主观标准来做判断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世界上非常多。诺贝尔奖是这么评的,米其林三星餐厅是这么评的,体操跳水的世界冠军也是这么评的。
这种主观标准的好处在它可以兼容复杂性。还是拿刚才说的JCI认证来说。比如,医院里不准抽烟。这是客观标准。一般的医院很容易做到,遇到病人抽烟,护士会上前劝阻。但是以JCI认证标准看来,这是不够的。因为病人有可能会走到大楼外面,把烟头乱扔以致引发火灾。
那该怎么办?按照JCI的标准,医护人员还要上前告诉他应该怎样正确熄灭烟头,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考察官得看到医院是这么干活儿,才觉得医院在抽烟的问题上算合格。再比如,医院里要保持清洁,这是客观标准,但是在JCI认证看来,这是不够的。如果为了保持卫生,护士也上阵清洁卫生,这就不符合各司其职的原则。卫生清洁应该由护工来做,而不是护士,大家得有专业分工。
这么多复杂的现象和行为,不可能每一条都写在客观标准里、印在书上,需要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做综合判断。
过去200年,我们痴迷于用客观标准来管理事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未来,随着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的主观判断的价值其实也会越来越大。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复兴的时代。套用那句话,人是什么?人既是一切努力的目的,也是衡量努力成果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