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购买中的消费者。
购买前的消费者叫受众,购买中的消费者,就叫购买者。
理清这些角色的不同含义非常重要,当你在思考购买者的时候不要使用消费者这个词,当你思考受众的时候不要使用购买者这个词,也不要使用消费者这个词,你在讨论这个阶段就使用这个词,你的思考才会是清晰的。
前文说到,受众的核心特征是茫然和遗忘,购买者的核心特征又是什么呢?
购买者的核心特征是置身于购买环境中的信息搜寻者。
这个购买环境,不论是商场、超市、餐厅还是网购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都属于购买环境,本质对于我们来讲是一模一样的。你是站在货架前面还是你用鼠标来点、用手指头来点,在此时此刻,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的应对方式一模一样。
有了购买者的思维,我们就能发掘出卖场和包装的媒体属性和媒体功能,从媒体功能的角度来设计包装、陈列和卖场效果。
华与华方法:企业的自媒体和全面媒体化
我们这里说的自媒体,不仅仅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意义上的自媒体,而是“企业所有的自身”。就像人一样,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媒体,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传播。产品本身就是企业自己的媒体,包装是品牌最大的媒体,因为产品的到达率远远超过媒体广告的到达率。而全面媒体化,就是用媒体思维去设计企业和消费者及销售者接触的所有环节。
营销人员经常讲“决胜终端”或“终端拦截”,在什么地方决胜终端?是打堆头、上导购员吗?那需要巨大的成本投资。
决胜终端,到底在哪儿决胜?
请记住以下几点。
产品包装是最大的媒体。
用符号刺激购物者的本能反射。
把货架当成广告位用。
把包装文案,做成导购指南。
让产品自己会说话,让包装成为导购员。
包装设计创造陈列优势。
用产品结构占领更大柜台,创造更多销售机会。
注意以上几条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在卖场增加一分钱的额外投资。
回到前文的曹杨路上,货架间的通道就是曹杨路,货架上的商品就是走过来的男女老幼、高矮胖瘦。购物者不可能对那几十万商品的每一个都起“分别心”,对于他来说那些都是“现量”,一个个走过去了就过去了。那么你的商品如何能成为受众的非量?
“包装是品牌最大的媒体”,这是华与华方法里很关键的一条,因为你放弃了包装的媒体功能比放弃中央电视台广告损失还大。
正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最大的媒体就是你自己。你办公的那幢大楼,最大的媒体就是那幢楼本身,而且是一百年不变的媒体。“9·11”事件中,拉登为什么要选择世贸中心?本质上他是在选择一个媒体,来传递他的信息。如果是撞阿拉斯加一幢楼,就没有这个传播效果了。
我们完全把卖场的信息环境视作一个媒体环境,每一个商品都是一个频道,在卖力地演出,而购物者的目光就是遥控器。
用色如用兵。
视觉沟通,色彩第一。黄金酒的包装为什么设计成蓝色?我们不知道中国人送礼喜欢红色吗?当然知道。但是,当我们看到所有的白酒包装都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白酒货架上一片红的时候,我们知道蓝色能够在货架上形成陈列优势,能够把购物者的目光遥控器吸引过来。
用符号刺激本能反射,厨邦酱油采用餐桌布的绿格子符号做包装设计,使购物者对其产生熟悉感和好感,甚至能刺激食欲、产生唾液。
把货架当广告,把包装当广告媒体,在厨邦酱油晒足180天的颈标上,印上“有图有真相,厨邦亚热带沿江大晒场,晒足180天”的广告图片。每年数以亿计的酱油瓶媒体,足以胜过1亿元的中央电视台广告投放。
把包装文案做成导购指南,如果你观察过购物者如何购买牙膏、洗衣粉,你就会知道包装文案能发挥多大的威力。而如何吸引他阅读,引导他一口气读下去,读完就能把你的产品放进购物篮,这就是营销人员一生的修炼。
沟通的主体是通过其对包装的阅读过程实现的。
购物者对产品包装的阅读,是严肃、理性的。包装上的所有文案,要指向你的产品价值,你要确信,包装上的文案,值得消费者为之掏钱。
用色如用兵,用符号刺激本能反射,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必须马上跟他展开快速而严肃的沟通。
和购买者的沟通,必须是严肃而快速的。严肃是因为掏钱是很严肃的事,快速是因为留给你影响他购买决策的时间很短。
而且,你必须比别人更快!你要能够跟购买者产生快速沟通,你才能够战胜对手。
因为,你沟通的速度越慢,你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夜长了,梦就多了,他随时可能把你放回货架上去。如果拿起你的包装不知道从何读起,不知道从何看起,他就会把你放回货架上去;如果他开始看的时候,他发现,看了半天还不明白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就会把它放到货架上去。他不会好奇,他也不会有耐心,他也不跟你开玩笑。他拿起你来,就是要你马上告诉他,你是一个什么东西,你凭什么要他把钱给你。你要又快又严肃地告诉他。
在华与华方法里,我们把这叫让产品自己会说话。先当头棒喝——用色彩和符号刺激本能反射——然后,引人入胜,引人入“购”,引人多购——这要靠包装文案。
购物者思考当然不仅仅是包装设计思想,还有产品开发思想,根据不同的渠道、不同的终端,开发不同的产品。在一个类别里形成完善的产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陈列面。
和销售商的合作政策,也指导我们开发不同规格和价格的产品,以获得销售商最大限度的合作。
在卖场,我们有两个客户:一个是购物者——买我们商品的人;一个是我们的销售商——替我们卖东西的人。
所以说营销是两件事:一是让消费者向我们买,二是让销售者替我们卖。
如果我们能对销售商的生意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会更卖力地投入更大的资源,来替我们卖。
一般人会想到两点:一是推动性的,让销售商卖我们的东西有更大的毛利;二是强迫性的,由于我们的品牌对消费者有巨大的影响,销售商不得不在低毛利的情况下也替我们卖。
有没有想过,我们能成为销售商的咨询顾问,帮助他不仅卖好我们的商品,也能提升他在这一品类的整体生意,包括别人的商品?甚至,提升整个店的生意?其实很多企业已经在这样做,只是都没有形成系统的意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