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沧浪诗话》里讲到,古诗有两种诗体最难写,一种是五绝,一种是七律。严羽说得非常准。古代诗体中最容易写的是五律,因为五律整个的结构非常稳定,它容易把握,你多练练就会了。像七绝这种诗真是练不出来的,它要靠才气的。性格特别活跃的人、有天才气的人,七绝能够写得好。比如像杜牧、李商隐、李白,你都可以看得出来,这种诗人就是性格特别活跃的。但是比较起来,七绝还是比五绝好写。
五绝为什么最难写呢?因为它篇幅特别小,写得浅了的话,它没有意蕴。就像南朝的吴歌、西曲这样的,是民谣式的,不是说民谣式的诗歌就不好,而是说它浅、没有意蕴,读一读就读完了,不耐咀嚼。反过来,要是你写得非常精练、紧凑,但是只有二十个字,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咬着牙齿咯噔咯噔的,一点儿也不好吃。
好的五绝,常常用浅显的语言,写出美的意境,同时又有丰富的言外之意。我们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来解读。
《寻隐者不遇》: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不是说贾岛这首《寻隐者不遇》是最好的五绝,而是通过它最容易理解五绝的特点。字面意思非常浅,说的事情又特别简单。“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点儿都不精练,很口语化的。在松树下遇到童子,我问童子:你老师在哪里?老师采药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哪里呢?不知道,就在山里面,云很深的地方。
但这首诗是非常耐读的,非常耐咀嚼的。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强的象征。隐者的生活与世俗的生活是隔绝的。它是一个世俗的人对隐者的世界的探问。而这个时候,童子和访者站在边界上,隐者的世界是俗人所无法理解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由于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字面虽浅,意蕴却丰富。
《行宫》:谁说白头宫女
行宫
唐·元稹
寥落[10]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行宫》也是字面很浅、意蕴很深,但是它的表达方式跟《寻隐者不遇》不一样。粗读上去,你会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啰唆啊!20个字里面“寥落”了还要“寂寞”,“行宫”还“宫花”,行宫里面的花那就是宫花了嘛,不能不用这个“宫”字吗?这首诗是写得非常从容的,但是它的内涵很深很深,深在什么地方呢?
这首诗读上去文字都能够读懂,但是它就把整个的一段历史隐藏在“闲坐说玄宗”这样的一个瞬间之中,把你引到历史中去。现在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人,只要是读过高中的孩子,一说到唐玄宗,都会立刻联想到好几个历史事件,一说到唐玄宗肯定想到杨贵妃,想到杨贵妃被杀,想到唐玄宗为什么要杀杨贵妃,然后想到开元之治、安史之乱,是吧?大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就衰落了,是吧?这都是“闲坐说玄宗”的内容,何况是唐代人,在一场大的历史震**过去了以后,谈论起玄宗和玄宗的时代,玄宗的故事,玄宗的爱情……玄宗的爱情其实有很多是民间想象,民间所理解的玄宗的爱情。还有一种传说是杨贵妃后来被安排逃到日本去了。日本一直有这个传说,日本还有杨贵妃的墓。这些也都可能是“说玄宗”的内容。你想象白头宫女们坐在那里“闲坐说玄宗”的时候,有人就说:“哎哟,我听说这个贵妃娘娘没有死欸,我宫里的人啊,叫张小三的啊,他说……”而这个“闲坐说玄宗”的背后有巨大的历史内容,就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君主和他的崩溃没落,以及由此带来的伤感和华丽的悲哀。
关于玄宗的故事我写过一篇文章,讲鲁迅本来要写关于杨贵妃的一部戏剧或者长篇小说——反正这个说法不一样,各人回忆不一样——最后没有写成功。没写成功的一般解释的原因是,他到西安去看了以后,觉得没有能够引发他的**,就是中国的现状一切都是灰蒙蒙的,那种很衰落的样子,情绪不好。其实以鲁迅当时的心情,要写这种华丽的浪漫中的悲伤,恐怕很难有那个力量。时代气氛不对。我不是说鲁迅没有文学能力,鲁迅应该有这个文学能力。
不要认为“说玄宗”就是说玄宗了,还有“白头宫女”呢。“白头宫女”是有过青春有过梦想的,她们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在哪里?这一切都在这首诗的背后。这首五绝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内容都不在字面上。五绝的内容如果在字面上,五绝就写不好。五绝的内容都在字面的后面,这样它才能展开。那么怎么让内容在字面的后面呢?就是要充分地运用隐喻和象征。
我前面说过,五绝的篇幅很小,如果你觉得它小,所以把它压缩得浓度高一点儿,这首诗就会气很闷,所有的字面都很紧缩。我甚至觉得杜甫那首很有名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我都觉得不是一首好的五绝。这首诗的压缩性太大了,五绝还是要比较空灵一点儿才是最好的,就是字面很浅,意蕴很深。比如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这首是小学课本里都有的,因为它的字面意思浅,但是意蕴并不浅,它很空灵的,象征性的内涵很丰富。
《鹿柴》:飘散了声与光
鹿柴[11]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我们再看王维这首很有名的《鹿柴》。
《鹿柴》读上去就是一首写景的诗歌。“鹿柴”是王维在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也就是他的一个庄园——里面的景点。从字面去理解的话,这个地方应该是有鹿出没的地方,至少原来是有鹿出没的地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是鹿柴的环境和一种气氛。同时写出了一种动态,就是声音。“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黄昏的阳光透过树林,照在青苔上。这两句其实是从南朝刘孝绰的诗“返景入池林,馀光映泉石”(《侍宴集贤堂应令》)变化过来的,但是这里它构成了一个自己的非常完整的意境。如果我们不去做很深的分析,也就是说不把它和作者的生平、信仰、思想联系起来读的话,会觉得这首诗有一种很迷人的感觉,就是在虚无缥缈之中的声音和光线,以及它们的一个动态的状态。
前两句的景象我自己是经历过的。很久以前我在杭州,大概七十年代的时候吧,走了一条线路,从灵隐寺翻过三天竺以后,到达九溪十八涧。这条路现在据说变成杭州人锻炼身体的一条路了,所以人很多。我当时去的时候,那条路上是没有人的。所以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呢?就是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你听到有人在说话,因为山路是弯弯曲曲的,南方又常常雾气比较大,所以你会觉得很奇异的,听到人说话,但是不知道那个人在哪里,这个声音就会变得很虚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你听到人说话而看不到人,听到这个声音很虚渺,会不会带来一种幻觉?我们在这个世间的生活其实也很虚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过很多影子,听到过很多声音,它其实没有多少真实感。后面写黄昏的阳光。黄昏的阳光本来就比较暗,再透过树林照在青苔上,它本身就是若有若无的,而且它又是转瞬即逝的,一会儿就消失掉了。一个暗淡的光斑,闪烁着,闪烁着,很快就消失了。这里面有一种很微妙的动感,即使不去做更多的解释。
王维是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王家跟禅宗的南北宗的大师神秀、慧能都有交往。这个家族是一个在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家族。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就是佛教里面一个最有名的居士的名字,有一部佛经就是《维摩诘经》。考虑到王维的佛教信仰,特别是他跟禅宗的特殊关系的话,可以从这首诗里面体会到一种哲理。佛教所讲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是“无常”。什么是无常呢?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处在一个变化和走向消失的过程中,这就是无常。海枯石烂是一种无常,沧海桑田是一种无常,你指着一块大石头,说这块石头将来会变为粉尘,这也是无常。但是它不是一个感性经验,不能立刻给你带来一种感情上的触动。声音和光线是当下的无常。声音,当它发出以后它马上就消失了。我刚刚说的那句话已经消失了,它就是一个当下的无常。光也是当下的无常。如果我们说声音和光是一种当下的无常的话,在这里他对声音和光又做了一个特殊的选择。这个声音是可以听见但看不到来源的声音,也就更显得虚渺;这个光线是暗淡的、闪烁的、很快就消失掉的光线。简单地说,通过这样的一种描写,世界处于一个“有”和“无”的边界上。你看到的是“有”,但是当你看到“有”的时候,体会到的是“无”。
另一首王籍的诗《入若耶溪》里有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在《诗里特别有禅》里举这首诗为例子。一般解说这两句的时候,会这样解说:用动来写静,愈显其静。但是这样说其实还是浅,因为这个“静”不是一种物理性的“静”,它体现的是世界本质的“虚静”。而世界本质的虚静不能用物理的方法来表达,所以当你追寻这个声音、听这个声音的时候,你在这个声音中听到了“静”。也就是说在“有”中体会到作为世界本质的“空无”。
这样的一种哲理性的意味在《鹿柴》这首诗里面,表现得更为细致和精妙。这样的五绝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我要强调一点,不是说一定要把禅宗的哲学的东西加进去,它才是美妙的。这首诗本身的意境就是很美妙。你沉浸在这个意境里的时候,你的感受就很美妙了。你可能会说不出来,甚至有的人会说:“骆老师,给你这么一说,我觉得这首诗反而不好。我本来不懂禅宗的东西的时候,可能体会得更好。”如果你这样说,那么你对了!因为这种解说是不得已的,试图把它的意蕴、把它后面的哲理揭示出来是不好的,其实你不揭示出来更好,你就去体会它就好。
这里面还关联到王维的我很喜欢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谓“无常是美”。王维的诗歌很多是描写的世界的无常,但是王维是一个贪恋人生的人,他所描绘的无常是非常美的,而“无常是美”这样的一种意识,渗透在中国文学中,最后可以归结到像《红楼梦》那样。《红楼梦》内含着无常,但是它描绘的是人生的美,生命虽然是无常的,但是无常是美。这是不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非常有哲理,又非常艺术的一种理解?因为当我们说世界的意义、历史的意义或者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一个难点。因为任何一种定义,都可能被世界的变化所推翻。不能够被推翻的是什么?不能够被推翻的是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推翻美,所以在无常中,美不会消失。
我们读《红楼梦》开始的那一段话,曹雪芹说自己“风尘碌碌,一事无成”“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觉得这一生好像就没什么意义,没什么价值。但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价值,就说世界没有价值。为什么不能说世界没有价值?因为那些女儿曾经存在过,她们曾经用她们美丽的光照耀了我的生命。所以不能因为我没有价值,就说她们没有价值。如果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美是确实存在过的,美不依赖于意义而存在,美自身就存在,因为美的存在,所以生命是有意味的,是值得的。即使那些美已经消逝了,人还可以依赖对美的回忆,而使生命变得不那么枯索和可厌。人活在世界上,经常会觉得我们的生活的过程是一种无聊的窝囊。但如果它曾经是美的,那么它就不再是无聊的窝囊。
我从王维的诗一直说到《红楼梦》,其实这是中国文学里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底蕴,希望大家能够这样去体会。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与灯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非常好。诗有一种记事的功能,也就是说,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但如果说诗仅仅发挥了记事的功能,那么并没有体现诗的真正的价值。因为你写一篇日记记事,可以记得更清楚;写一篇短文,也可以记事。所以记事的功能并不是诗的价值的体现,记事的功能可以是诗的产生的缘由、触动。比如,某一个事件是一首诗的触动、一个动机。这里说的“动机”这个词,跟我们平时说的意义稍微有点儿不一样,它就是一个触发的力量。其实从中国诗歌史来说,经过了很长时间,诗人们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前面我讲到南朝诗歌、晋宋诗歌到齐梁诗歌的变化的时候,就讲这个话题,诗的叙事性的功能在降低,艺术构造的因素在增加。我们来读这首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是一个从远处去观望的景象。在山区待过的同学可能就会知道,黄昏的时候有那种雾气,使山的色彩变得更深沉,同时又虚淡,就好像被推远的一种感觉。视野就觉得更开阔、辽远。在“日暮苍山远”之下有什么呢?有一个“白屋”。“白屋”在这里是指很简陋的居处。在这个冬天,在“日暮苍山远”这样的环境之中,有一个简陋的白屋。“贫”是说它的简朴。
此时此境中发生了一个事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柴门闻犬吠”就是“闻柴门之犬吠”了。这个“白屋”就是很简朴的房子,它有一个院子,院子也是很简陋的院子,门也是很简陋的门。在农村待过的人可能知道,院子的门就是几根树枝扎起来的。听到柴门边上的狗叫起来,为什么叫起来?在这一个风雪之夜有人回来。这个图景会给我们一种很深的感受。
这首诗的这个题目是有记事的功能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说,在一个下雪天,我投宿在芙蓉山上,那么这个“风雪夜归人”是谁?是投宿的刘长卿吗?还是刘长卿已经投宿在这个庄子里面,听到有风雪夜归人?交代得不是很清楚,甚至我们把刘长卿的成分剔除掉都可以。把它看成用一个第三者的眼光去看的生活的图景。那么你会感受到什么?在苍茫的天地之下,在风雪的夜里,人们孤独地走在这个世界上。当你走在这个孤独的世界上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停歇吗?将来我们在世上会走很久很久,走很远很远,会遇到很多很多艰难。当然我希望你们一帆风顺,但是这个真的没多大可能性。你会遇到很多艰难,当你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当你在四顾无亲的时候,当你落魄甚至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在等你吗?有一个小屋子在等你吗?有一盏灯在等你吗?这首诗后面的象征的东西,是生命在孤独和艰难之中获得的那个小小的温暖。它仅仅是一个茅屋,一个白屋。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五绝为什么难写,难在它的篇幅非常短小,字数非常有限,很难处理。如果写浅了,就显得很浅薄;如果写重了,会显得很干枯,带来一种压迫感,不舒展。因此,五绝更多的是要表达语言之外的东西,所谓在语言之外的,也就是有更多的象征和隐喻。
当然有人会提出来,难道说五绝都是这样吗?确实不都是这样。比如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也是很有名的五绝。它实际上是南朝《吴歌》《西曲》的遗风,是一种小调。这首诗也是比较浅的,但是这种月下思乡的主题,非常容易打动人,容易和所有的人产生共鸣。所以它虽然浅,但是很亲切。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首很好的五绝,但是不能说它的艺术性非常高。
还有一首很有名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但是《春晓》这首诗其实并不是很简单,它描写的心理活动是很丰富的。要仔细地去解释,才能知道。“春眠不觉晓”,春天使人贪睡。能够“春眠不觉晓”,也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处处闻啼鸟”是写实,但是写实里包含着一种喜悦的心情。为什么喜悦?跟“夜来风雨声”有关系。晚上一夜的风雨声,早上朦胧之中醒来的时候,突然听见鸟叫,知道天晴了,有一种愉悦。而愉悦之中呢,又忽然想起昨夜的风雨,“花落知多少”,不知道花被打落了多少。这首诗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从睡梦中醒来,处在朦胧状态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其实它的意蕴并不简单。
我前面讲过,惜春、悲秋,都是中国文学中几乎持续存在的主题。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很多这样的名句,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生命观,自然是一个无限循环,生命是一个有限循环。有限循环在无限循环中,渐渐地消磨掉。因此,吟唱风雨和落花还有属于大的文化传统的背景。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写一首五绝,去体会这种古诗的意境和古诗的语言的特点,就是很浅的语言、很美的意境和非常丰富的言外的领域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