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讲魏晋时代的诗歌,我们会先接触曹操,后面会讲曹植。
诗歌个性化的出现
建安时代的诗歌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诗歌的个性化。以前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歌谣性质的。歌谣性质的诗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公众化的感情,没有一种特异的个性在里面,而是普遍性的感情。也可以说,这种诗歌写的往往是一些永恒主题。就像孙悦唱的《祝你平安》,“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这就是歌谣的特点,它表达的是一种公众性的感情,所有人都会感觉到:哎!我的所得很少!我的付出很多!每个人在跟世界算账的时候,总是不会觉得世界给我太多,而是说世界给我的少于我应得的。歌谣就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因为它是在社会中流传的,因此要适应大多数人的普遍性的情感。
对诗歌来说,它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会出现内容和主题的重复。歌谣的主题是很容易重复的,顶多稍微变换一下角度,会不断重复。《诗经》的很多作品,你如果对它的语言没有一种隔阂感,读上去的时候,它在你的内心里面没有时间感,你可以把它当作流行歌曲来看待。《诗经》中许多作品很容易改写成流行歌曲,大家不妨试试。
诗歌要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更加丰富呢?那就是个性化,因为当每一个人依据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生命经历来写诗的时候,诗就会变得很丰富。诗是跟诗人的特殊的生命经历、特殊的情感和特殊的个性联系在一起的。
写景和诗人个性的关系
后面我们要讲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读曹操这首诗,你立刻就感觉到跟读以前的诗是不一样的。读的时候感觉会比较庄严、比较激昂,有一种很强大的情绪涌发出来。这不仅仅因为你读之前就知道它是曹操写的,而且因为诗歌的意境特别开阔宏大。而意境的开阔宏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诗人的情感世界的壮阔。
讲杜甫的诗的时候,我经常讲一句,杜甫就是不登高,不写愁。为什么不登高不写愁呢?他不能面对一个广阔的世界的时候,他写自己的愁苦,这个愁苦会体现出生命的一种卑怯猥琐。这么说吧,你爬到光华楼的楼顶上临风洒泪,和躲在一楼的厕所角落里暗暗抹泪,两幅画面是不一样的。因为蜷曲在一个角落里形象传递的信息,是人的精神世界被蜷缩起来了,诗歌中类似这样的形象,会喻示人格的鄙琐。同样是抒发悲哀,当主人公面对一个广大的世界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悲哀是和壮阔的情感以及生命意志联系在一起的。
诗歌中的写景和诗人的个性的关系,我多说一点儿。我写文学史的时候,把许多人喜欢的林逋写梅花的那首诗,《山园小梅二首·其一》,调侃了一把。他那种风流自赏,看起来很高雅,其实特别俗气;还有那种情感的展开啊,非常扭曲,有一点儿装腔作势的发嗲的感觉。发嗲是女孩子和小孩子的特权,男人一发嗲就完蛋了。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在人生的巅峰遥望大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首诗中的景象非常开阔宏大,是景物描写,也是诗人胸怀的象征。
我们先讲曹操写这首诗的背景。曹操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是所谓“三公”之一。但他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种家庭又被传统世家大族看不起。所以从曹操来说,他可以依赖的社会背景与资源,并不是很强大。在中国崩溃和动乱的过程,曹操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平定了中国的北方,成为中国北方的实际的统治者。接下来曹操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南征,进攻荆州,平定东吴,准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在完成中国统一大业之前,他又要做一件什么事呢?北征乌桓。之前曹操在中原最大的对手就是袁绍,他平定了中原以后,袁氏势力的残余部分流窜到辽西去,和辽西当地的少数民族乌桓的军事力量结合在一起,经常袭击他的背后,所以当曹操决定南征的时候,他必须首先解决后顾之忧。征讨辽东之战打得非常艰辛,但终于大获全胜。这一仗打成了,回兵到河北碣石这个地方,写下了这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作。
这时曹操处在一生事业的顶点,因为第二年他南征没成功。他在群雄混战中崛起,奠定了中原,然后北征乌桓,一切都成功,第二年就要准备南征了,他当然觉得没有任何力量可阻挡他。这个时候真是踌躇满志。碣石这个地方号称海门,就是海之门,陆地和大海交接的地方,这是秦始皇、汉武帝祭海的地方。现在明白了吧?这个地方秦始皇来过,这个地方汉武帝来过,这个地方俺曹操曹孟德来也!这是一种创造历史的感觉。我说到这里,不知各位有没有想起毛主席的那首《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主席是有历史感的。
所以我们看到这首《观沧海》诗气象宏阔,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你似乎能够看到作者意气慷慨的形象。壮阔的大海奔涌不息,象征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一种豪迈壮阔的胸怀。
曹操《短歌行》:悲凉慷慨的两重奏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4]。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跟曹操诗歌的一个特点有关,所谓悲歌慷慨,或者说悲凉慷慨。慷慨就是情绪很激烈的一种状态。为什么他是悲凉的又是慷慨的?所谓悲凉跟整个时代背景有关系。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人口的大丧亡。我曾经读浙江长兴的县志,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长兴的人口在太平天国之前曾经接近三十万,在太平天国之后的人口登记数量是两万,这就是战争的影响。汉末到三国,中央政权崩溃,军阀混战,加上大规模的瘟疫,形成中国历史上人口丧亡最严重的时代。中国古代的统计数字不是很准确,从历史数据来说,丧失的人口差不多是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不管怎么说,这都是非常惊人的。而且瘟疫的袭击是无差别的,不像饥荒,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容易躲过去。我们看到建安七子的生平,你会发现好几个人是同一年死的,为什么同一年死?瘟疫。那个时候流行的是一种什么瘟疫,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
社会的动乱和人口的丧亡,这种时代的变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汉末很多诗人的诗歌,包括曹操的诗歌,都有一种悲凉的气质。而所谓慷慨是指什么呢?是一种激昂的情绪。悲凉可能导致人情绪的消沉和绝望,而慷慨是表现出一种奋发有为的志向。这种混乱的时代,也给那些有志者带来机会。《世说新语》里记乔玄对曹操的评价,是所谓“奸雄”,“治世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什么叫乱世之英雄呢?在世界处于稳定的状态的时候,获取成功、获取权力的过程是受既有的权力秩序的抑制的;而在动乱的时代,一个具有强大的拥有创造性力量的人物,他获得成功的机会会更高,历史将会成为他表现自己的舞台。
悲凉和慷慨的对撞
曹操这首诗可以看成两重奏,悲凉慷慨是它的两个音乐主题,就像我们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一样,它是两个主题不断地对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生命是非常短暂的,生命的短暂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焦虑,只有喝酒能够消解内心的愁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段完全是用《诗经》的原句,用得非常漂亮,他就把《诗经》的一节整个装进去。用在这里,诗人是说什么呢?《诗经》里“青青子衿”原来可能是一首情诗,但是在毛诗的解释里,已经不把它当作情诗来看了,而是把它看作对友人的期待。曹操借《诗经》的内容,是在说在建立功业的过程里面,他需要依赖别人,他需要得到帮助。老子讲“上善若水”,要点是容纳。一个伟大人物之所以是伟大人物,是因为他能够使其他人的力量成为他的力量,像百川归海一样,他能够容纳。能够容纳才能够成就事业。你读这段的时候,会感觉到主题的转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们这些有才华的人啊,就是我思念的、我期待的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有那么多好朋友来到我的身边,我要奏起乐来。
下面又是转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掇”是停止的意思。月光洒满大地。在这里,月光形容内心的一种忧伤感。这种忧愁是从我内心发出的,就像月光无穷无尽一样,我的忧愁也无穷无尽。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里再度转回。但是有了你们我会有所不同,你们走过遥远的道路来到我的身边,唤起了我们旧有的感情,我们曾经那样相知,我们曾经互相期待。而这种期待,包含着行动的力量。
然后又回到另一个调子上:“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通常把这句解释为那些前来投奔曹操的人,在没有投奔他之前,那种茫然无所依归的状态,就像深夜中的乌鹊找不到栖息之地。但是从诗意的流动来看,这个解释不一定好。它仍然是我刚刚说的双重主题,就是一种人生的失落和无所依归之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确定,没有那么坚定,尤其在世界无常的变化过程中,一切都不那么坚定,不那么确认,不那么有信心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无所着落的感觉,生命是没有着落的。这就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但是即使如此,人仍然有另外的一面:“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很牛的。山不以它的高为满足,海不以它的深为满足。就是说再多的人归集到我的身边来,我都能够容纳。我越是容纳,越是宏大,而当我充分地容纳之后,我就实现了我自己的伟大。伟大是这样来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忙于国务,有人来访的时候,他把吃在嘴里的饭吐出来。为什么呢?为了天下归心,为了成就自己,为了能够实现他所想要的那样一种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用高山大海来比喻自己,用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周公来比喻自己,这就是曹操。
读了曹操的诗,我们立刻能感觉到诗人的诗跟歌谣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独特的经验,这种生命经历和这种经验在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打动我们,它唤起我们内心里的一种情感期待。
曹植《名都篇》:享乐生活与生命活力
名都篇
东汉·曹植
名都多妖女[5],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虾[6],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7],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8],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前面说到诗歌到了建安时代有一个重大的变化,从歌谣性的诗转化为个性化的诗歌。这对诗歌世界的展开和丰富非常重要。中国诗歌的历史非常长,写作诗歌的诗人非常多,诗歌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重复前人的主题,重复前人的语汇,变化有限,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另外一方面,那些杰出的诗人,总是在试图找到一种跟别人完全不同的独特的表达方法,因此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可以看到星光灿烂,每一颗星都有它自己的光彩。
杜甫出现以前,曹植是中国诗歌的王者
建安诗歌的领域里面中,最重要的诗人就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植。在古代人的眼光中,曹植的文学成就要远远高于曹操。借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话来说,在杜甫出现以前,中国诗歌世界中的王者就是曹植。这当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带有比拟性的手法,但是从里面可以体会到曹植在诗歌史上的重要性。
那么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简化地说,到了曹植的时候,诗歌的修辞性显著提高,明显地趋向于一种精致和华美,而这种修辞性的提高,这种精致和华美,成为很长时间里面中国诗歌发展的主要的趋向。其实整个来说,魏晋诗歌一直到唐代诗歌,都把精致和华美看成诗歌追求的目标,一直到宋代以后才得到扭转。如果说它的开端是曹植的话,他在整个诗歌史上的地位自然而然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今天选的这首《名都篇》从歌谣传统向文人化传统的转化过程中,包含了多层面的视角。它仍然带有歌谣的调子、铺排、夸张。但辞藻华丽,描写准确,有很高的语言修养。它传达贵族少年风流自赏的情调,也明显有着作者个人的特色。
直接感受到的情感状态才是最真实的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他写的是贵族少年的快乐的享受的生活。“妖女”就是美女。用美女来做陪衬,这个享乐就更有一种浪漫的气息。你读下去会感觉到这首诗是对享乐生活的一种赞美甚至夸张。
以前的文学史通常会把这样的诗理解为一种讽刺性的作品。因为在中国固有的传统,特别是在儒家的文化传统里面,是把节俭视为一种德性的,而把享乐视为对德性的破坏。因此赞美享乐生活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不应该的、不恰当的。如果写赞美享乐生活的诗人是一个大家比较喜爱的、比较尊敬的诗人,自然而然产生一种逻辑推导,说他其实不是赞美,其实是讽刺。这是在社会文化规则的力量下形成的一种逻辑推导。
可是我一再强调的是,一首诗或一部小说,不管批评者怎么去解说它,也不管作者怎么去解释它,都没有用。你从这个文学作品里面直接感受到那种情感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文学内在有一种情感的信息,它会打动你,让你体会到作者的趣味所在。比如《海上花列传》,清末韩邦庆写的一部小说,因为写的是妓院里面的生活,作者在这本书的前言里面,很严肃很正经地说:我在风流场里面看到很多年轻不懂事的人被妓女所欺骗,在这种生活里面遭到很大的损伤,所以我要告诫他们。他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道德教师似的,其实这是按照社会的文化规则,社会的道德价值,来给自己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正面的立场。而这小部说的价值完全不在他自己所解说的道德教化上。这部小说之所以有成就,恰恰就是因为它不是在做道德教化。《海上花列传》写在妓院里发生的情感故事,它是一种浮浅的梦。如果说人生如梦的话,男女情感的欢乐也是一场梦,但是它是一种深层的梦,这个梦可以做得很久。在妓院里面所发生的**也是有感情的,并不只是拿钱去买一种性行为的完成,它是有感情的。但是这个感情是浮浅的,一个在梦的进行中就知道它是梦的梦,但是它虽然是梦,仍然有真实的悲欢。这就是对人性、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把握,是很微妙的,所以张爱玲喜欢它。
对热烈美好的青春生命的歌颂
我们回到这首诗,诗里面有一种对享受的赞美,体现出心情的快乐。“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被服”就是穿在身上的衣服。“丽”是漂亮。“鲜”是有光泽有光彩。其实就是“鲜丽”,把一个形容词拆开来。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在东郊斗鸡。斗鸡是贵族子弟的一种娱乐。你感觉到他们整个的一天生活描写下来,就是无所事事,到处寻欢作乐,斗鸡,走马。“走马”就是跑马,在古汉语里面,走就是快跑,不是慢腾腾的意思。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在林道里面驰骋,才走了一会,兔子在眼前经过。然后就:“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拉起弓就去打那只兔子,打兔子这个动作还没有结束,“长驱上南山”。你注意到这首诗的特点了吗?它节奏变化非常快。
上了南山又怎么样呢?“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猎杀了兔子以后马好像没有停下来,接着又上南山了,上了南山以后拉开弓又去射鸟了,一箭出去就射了两只鸟。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打猎的才华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一伸手就抓住了天上的飞鸢。这种夸张的快节奏转换的动感,强烈的描写,你会觉得它带有一种卡通气息。而这种卡通气息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青春生命的活泼。青春生命的活泼,在这种享乐的生活中,以一种非常快的节奏展现开来。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看到我们这样游玩的人都说,啊呀,了不起!“妍”是美的意思。这个“妍”字放在这里,最好的解释就是上海话说的“嗲”,美妙、好看。“妍”本来指女子姿态的美,但在这里指的是动作的漂亮。它是一个青春的生命勃发的姿态。然后,“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回来就在宫殿里面设宴,喝的酒都是最贵的。大家还记得李白的《将进酒》吧,“陈王昔时宴平乐”,典故就在这个地方。
“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这里的“鲤”“虾”,都是鱼类。“脍”是切碎了煮的。“臇”是煮成汤汁。“熊蹯”就是熊掌。反正就是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美味一一陈列。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非常强烈的动作感。所以它不是说大家一起安安静静地在喝酒,而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长长的一个筵席,叫那些年轻的朋友一起来。那个时代贵族的宴饮,是每人一个桌子,人多了当然排列得很长。“鸣”“啸”都是那种很自在很响亮的声音。简单地说,它就是描写一种张扬的姿态。为什么呢?生命力太旺盛,没有一种强烈的姿态、一种迅速的节奏,不能够表现这个生命的力量和欢快。喝完酒干吗呢?喝完酒又做其他的游戏。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连”是连续不断。“翩”是动作轻灵。连续不断地动作轻灵地去玩什么呢?玩蹴鞠。有人说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就是踢球。汉代的这种蹴鞠,要详细考证可能还比较困难,宋代的蹴鞠已经可以考证得很清楚了,就是一群人围成一个场子,拿一个球在那里盘弄,传来传去,做各种好看的动作。“壤”是指“击壤”,也是一种游戏。在这一种“连翩击鞠壤”的过程里面体现出来的生命的姿态是“巧捷惟万端”,“巧”和“捷”是青春生命的特征,老头子是迟重的、稳当的,而巧捷就是青春生命的特征。“惟万端”就是各种各样的情形,各种各样的姿态。一天玩到晚,从早上起来就玩,上山打猎,打兔子、打鸟,然后奔马,回到家里喝酒,喝完酒以后再踢球,踢完球以后太阳下山了:“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天很快就过去,时光流逝,你不能够追及它。这里面背后隐藏着跟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同样的主题,就是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
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里面要尽情地享受。所以“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一群年轻人都分散了,明天早上大家再聚在一起。
说这首诗是一个讽刺的话,这个立场也能成立,你会觉得这种一味享乐的生活难道是生命的美好的姿态吗?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它真正要表达的其实不是对享乐生活本身的赞美,而是对青春的生命力量的赞美。这样的诗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流脉,就是所谓“贵游少年”的那种生活,我们在唐诗里面可以找到很多。这种生活表面上写的是一种享乐的生活,实际上着眼点不在这个地方,着眼点是歌颂一种热烈的美好的青春生命。
当然我们都希望年轻人有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年轻人喜欢在球场上打球,在大路上一群人放声唱首歌走来走去,固然跟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它难道不是很美好的吗?这就是青春生命的美好呀。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些诗的特点,我想不需要把它说得很复杂。
回到我一开始说的,诗歌你要体会它本身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你说它是讽刺的?哪怕最初是讽刺的,讽刺到一半也不讽刺了,已经变成赞美了,因为它体现出来的这种情态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