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垓下歌》与《大风歌》(1 / 1)

垓下[1]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2],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第二讲汉代诗歌里面,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诗篇,《史记》里保存下来的,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它们大概不能算是很杰出的作品。那为什么还选这样的诗?因为在这两首诗里面,也包含着一些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的比较大的问题。

这种诗短小容易记。我古书虽然前前后后也读了不少,但是能背得出来的就是这种简短的作品,我特不能背诗。以前在农场种地,开会感觉挺无聊的,就在本子上写《垓下歌》《大风歌》之类。所以谈这些诗,也算是有一点儿个人情感因素吧。

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对照着读,先来读《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然后,我们来读《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兮”这个字在古代读音近似于拼音字母的“ē”这个音。如果按照它原来的近似的音读的话,就是“大风起啊云飞扬,威加海内啊归故乡”。读“xī”的话反而倒有点儿怪。

我们都知道,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秦末反秦的楚国武装的主要领袖,在灭秦之后两个人成为争夺天下的对手。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项羽失败了,而刘邦成为成功者。

刘邦和项羽的区别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读司马迁写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你会看到一种很明显的性格的对照。《史记》既是历史巨著,同时也是文学性的作品,司马迁在记述历史事件,记述史实,同时又试图探究历史变化的一些内在的因素,捕捉人性中的一些东西。他试图在巨大的历史过程里面来理解人,追问人在历史中的命运。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有几个要点。首先,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人的决斗。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人到中年难免有点儿无耻。有的朋友听上去可能不太喜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在世间经历得久了以后,他不能够再像年轻人那么血气方刚,那么决绝地爱、决绝地恨。他会犹豫,他会斟酌,他会判断利弊,他会做各种各样委屈自己、违逆自己本愿的选择。这是青年人和中年人的区别。

还有一个贵族、平民的区别。司马迁非常重视这种区别,他在刘邦身上写了很多带文学性的细节。《高祖本纪》是《史记》里面写得非常成功的一篇,这个成功很大程度是在文学意义上。刘邦身上那种出于底层社会的无赖气,那种无所不为,无所畏忌,在道德上毫无约束,在司马迁的描述中,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会令人思考很多问题。特别是由于所谓“光棍打天下”的现象在后代反复出现,司马迁的这种描述就格外引人深思。

项羽是另外一种情况。读《项羽本纪》,有人对项羽不忍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感到惋惜,或者觉得可笑,杀了刘邦就没有后来那么多事情。有一句诗叫“不可沽名学霸王”,意思是说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是为了一个好声誉。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具有贵族身份、贵族修养的人,可以在战场上杀死自己的敌人,却无法在酒宴上杀死自己的客人。这跟他的身份有关系。

刘项之争最终的胜负,深入追究起来当然很复杂,司马迁也并没把这个结果全部归结于两人个性的原因。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他所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在历史中行动,命运不可知。但命运与个性有关系。

项羽的《垓下歌》是在面对不可挽回的最终败局时,对个人命运发出的慨叹与追问。

他不甘心于失败。因为项羽在军事上无疑比刘邦有更高的才干,项羽所指挥的战争——特别是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里——所获得的成功,远远要比刘邦宏大。而《史记》也始终把项羽当作英雄来描写。整部《史记》总共五十多万字,要从黄帝写到汉武帝时代,分配给每一个人物的篇幅一定要有节制。但是司马迁在写项羽失败的时候几乎是不节制的,为什么?他就是要写出“英雄末路之悲”。

最终项羽失败了。在垓下遭受合围,四面楚歌,面临绝境。他悲歌而泣。

这样一首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信,项羽有充分的理由自信。所以他面对的是一个他无法理解的场面:“时不利兮骓不逝。”

我们看到古人讨论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命运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时运”。

英雄与时运

历史上那些所谓英雄人物,在成功的时候不太喜欢强调时运。比如《世说新语》写到的桓温,他当时征服了西蜀,打败了李势,并且把李势的妹妹娶回来做妾室,然后在李势的宫殿里置宴,邀请他的部下和当地的缙绅一起喝酒,《世说新语》说他“音调英发”,说话的声音特别流畅和响亮。“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他强调事在人为,历史上一切成功都是由人来做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成就。可是到了失败的时候,英雄们说那是时运。项羽在别处又说过:“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是相似的意思。因为中国古人所理解的“天”,通常是“无声无臭”的,它并不表达明确的意志,显示明确的动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和“时运”是相似的力量。

如果我们一定要给“时运”一种解释的话,它就是各种你不能够预知的外在力量以不能够预知的方式结合的结果。它高踞于人类之上,无论你有多么巨大的能力,如果时运对你不利,你就必然失败。

英雄在时运面前会感觉到无奈,那么他最后能够做的事情是什么?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为一个爱情的宣言,以为项羽在最后失败的时候,所想到的是他的爱人。这个真的是小看项羽了。

在古代社会里,优秀的女人是珍贵的财富。战争的结局,必然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而占有敌人的女人是胜利者的最大的满足。因此我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帝王,他们的后宫里面常常罗列着他们的“战利品”。譬如唐太宗李世民打败窦建德,打败王世充,然后打败他哥哥李建成,他们的女人全在他后宫里。有时候你会想象唐太宗办完国家大事以后回到后宫,一个个女人看过去,就像欣赏战争胜利博物馆。

我们需要理解这种历史。这样才能理解项羽说的“虞兮虞兮奈若何”。但愿我的失败不要成为我永世的耻辱,我希望我的失败到我的死结束。

所以虞姬的回答就是“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您都没有意气了,我还能干啥呢,我只能抹脖子给你看了。

跟项羽的《垓下歌》相对应的就是刘邦的《大风歌》。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特别有意味的一个人,说起他来的时候就话题特别多,议论特别多,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也特别多,是一个永远不停谈论下去的话题人物。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他是第一个从社会下层起家的皇帝。如果按照成分评定的方法,他们家大概是个小地主吧。刘邦做过亭长,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村治保主任那样的一个吏,谈不上是一个官。但是在秦末的动乱中,他乘着时代的风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帝国。秦始皇当然也很重要,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体制,这个体制一直延续下来,就是毛主席诗歌里面所说的那句很有名的话,“百代皆行秦政制”。不过这个体制虽然是秦始皇创立的,但是秦王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使这种政治体制成为一个稳定的政治形态,那是汉代了。两汉有四百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延续的历史时间非常长久的王朝。

你想创立这样一个王朝是多么伟大的事业。何况,刘邦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他真可谓毫无凭依,所谓“提三尺剑取天下”。这个用诗的语言来说是很豪迈的,拿了一把剑取了天下。所以刘邦成为一个榜样。后来历代出于社会中下层而有宏大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个人抱负的那些人,渴望在剧烈的历史变化中——所谓“风云际会”,无不热切地在精神上追随和效仿着刘邦。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他们都在中国历史的大河掀起了层层波澜。

我们在拿刘邦的《大风歌》跟项羽的《垓下歌》相对照的时候,首先一首是失败者面临覆灭时候的诗,一个是成功的人在庆祝自己顺利凯旋的诗。刘邦写《大风歌》的背景是他率军征讨英布,返师途中经过家乡沛县,在家乡宴请父老,找了一帮家乡的儿童,就是组织了一个少儿歌唱团,唱的就是他自己写的这首《大风歌》,真是意气慷慨、志得意满的那种感觉。

但是你在读的时候又会发现这里面有一种不安,这种不安跟项羽的不安是相似的。

伟大人物对于历史的不安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如果用视觉艺术来表现这首诗,屏幕上首先出现了狂风和乌云乱滚的激烈景象,这是对秦末整个国家事态的一种象征性的描述。而在“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样一个动**的过程里面,有人失败有人成功。成功的是谁?是刘邦。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归故乡”,而且找了一帮小孩来唱歌。那时候刘邦已经老了,因为他常年从事战争活动,负过伤,身体也比较弱。但是这并不是他的不安的根本原因。他的不安的根本原因是对成功的一种意外。为什么会成功?一个巨大的历史成功,并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它有很多你不能够预料的因素在起作用。它既然是并非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可以预料的事件的结果,那么它的变化也包含着不可测。简单而言,历史的背后包含着一种不可测的东西,这个不可测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是可忧的。所以他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九四九年以后,胡风写过一首诗,题目非常豪迈和具有哲学意味,就是《时间开始了》。这首诗让我立刻想到了秦始皇为什么叫秦始皇,秦始皇这个名称就是“时间开始了”,就是说历史从这里开始。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这个地方,忍不住讽刺了胡风一把:当他豪迈地歌唱时间开始了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时间对他而言马上就要结束了。历史作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深不可测。

而所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能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怎么能够得到贤臣良将来帮自己来统治这个国家,而是一种历史的不安。就是说,一种不可测的因素,它在哪里,它会带来什么?不知道。

我讲这两首诗,就是想提示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有一种对历史的那种不可知、不可测,对历史力量的一种无奈的感觉。巨大的历史变动,它由于什么原因而起来,最终会演变到什么方向?而越是伟大的人物,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无力。因为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和历史功绩,就越是感觉到成功中的那种不确定、不可预测的因素实在是太多,这会构成一种强烈的对历史的不安。

而对历史的不安,我们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中国诗歌史上拉出整整的一个系列,你可以编一本书就叫《历史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