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思路开阔,能够想人所不敢想、不能想,从而独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子。这一点在他们最为擅长的经商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善于逆向思维让他们从不拘一格的思路中收获了财富、收获了成功。
1.只做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事情
思考的人,他的思维是全面的,在别人说一的时候,他想到的应该是二。有些人就是靠这样多想几个问题成功的。犹太人善于思考,因此他们在商业上才会有此突出成就。如果我们生搬硬套他们的挣钱之道,而自己不去思考,一定会像下面笑话里的法国人一样可笑。
有一次,两个法国人和两个犹太人搭火车旅行。法国人很单纯,每人买了一张票;而犹太人精打细算,两个人只买了一张票。法国人见到这种情形,就问犹太人:“你们只有一张票,那列车长来查票时,你们怎么办?”犹太人神秘地笑而不答。
上了火车不久,便传来列车长查票的声音。只见两个犹太人挤进一间厕所。列车长查票,来到他们的车厢,敲了敲厕所的门,说:“车票看一下!”门开了一条缝,一只手拿着一张票伸出来。列车长怎么也想不到一间厕所内竟会躲着两个人。他看过了票,说道:“嗯,好了,谢谢!”又把票从门缝中塞了回去。
到了目的地,他们4人玩得很尽兴。踏上归途买票时,两个法国人心想:“早上来时,犹太人的方法真不错……”于是他们经过讨论后,决定也买一张票。轮到犹太人时,只见他们摇摇头,说这次就不买票了。
上了火车,两个法国人期待着:不知道犹太人又有什么好方法。说时迟,那时快,列车长又来查票了。法国人顾不得观看犹太人的新招数,两个人赶紧钻进了厕所。又是“咚咚”两声,犹太人敲了敲厕所的门,门应声而开,一只手拿着一张票,从门缝中伸出来。犹太人说道:“嗯,谢谢!”
两个犹太人拿了票,立刻往前一节车厢的厕所奔去。
法国人本想学犹太人的做法省点钱,没想到丢了一张票。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独立思考,不思考就会犯错误。而反过来犹太人却很善于思考,回来时甚至票都省掉了,在法国人想到一时,犹太人早就想到了二。
犹太人在法庭上是这样规定的:如果所有的法官都一致判定某个人犯罪,那么这个判决是无效的。因为都是一样的观点,说明这个案子大家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而大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具有客观性。如果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有罪的,而另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无罪的,那么这个判决就被认为是客观的,是有效的判决,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出来,证明大家是从各个角度看问题的,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同样,在作证的时候,至少必须有三个证人出具证明才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否有罪。因为这三个证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人的犯罪情况,因而他们的意见可以采纳。
善于思考,专心自己的事情,把时间用在你真正需要用的地方,因为衡量人的工作价值不是看你劳动的多少,而是看你付出的实际有效的劳动创造的成果有多少。
《塔木德》上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小寓言:
一只蜜蜂和一只苍蝇同时掉进了一个瓶子,在这个瓶子的瓶口处有一个小口。
蜜蜂整日在瓶子的底部转来转去,它每日充满希望地一刻不停地咬啊、叮啊,它想只要自己叮破这个瓶子,就可以出去了。结果,三天之后,它死在了瓶子里面。
而苍蝇呢,它在瓶子里转了几圈后,发现四周都很坚固,于是就想最好能够找到一个出口,这样才能够逃生。想到这里它就四面八方地寻找出路,结果就意外地发现那里有一个口子,很快便飞了出去。
这个小寓言告诉人们,遇到事情之后不要盲目地行动,一定要先动脑筋,准确地找到奋斗的方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上。反之,像蜜蜂一样不停地埋头苦干,虽然极为勤奋,也是徒劳无功,枉费心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终生劳碌却一无所获,而有些人不甚忙碌却颇为富有,甚至是不劳而获。后者看似清闲,却是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他们真正应该投入的地方,放到思考上面了,他们明白应该在什么地方投入许多精力,而在有些事情上根本不需要投入精力。前者看似终日奔忙,但是他们却不动脑筋,不知道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的原则是:这是工作,就要完成。至于为何要完成这些工作,怎样才能完成这些工作,他们全然不知。在这些问题面前,他们变得糊里糊涂。他们一心想的是快干,快干,再快些。这样,大量的精力被放在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以致错过了干重要事情的机会,因小失大。
华尔街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投资者,是世界上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们争夺的宝地。许多投资者每天都要紧盯着电脑看行情的报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看到的有关市场分析、评论的文章,因为他们明白,错过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就可能失去一次绝好的发财机会。因此,他们整天都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紧张地研究和分析各种可能的情况。回家之后,还在不停地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变化。仅在办公室里,他们每周都至少工作80个小时以上,然而,每每事与愿违,他们的投资大多都以亏本告终。
与此同时,著名的金融家摩根也在这条街上。不过他与众多的投资者不同,人们看到他大多数时间或者是在休假,或者是在娱乐,他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到30小时。人们大为不解,就问他为何经常玩乐还轻松地赚到了那么多的钱。他回答说:“那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远离市场,认真思考,才能更加清楚地看透市场。那些每天都守在市场的人,最终会被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所左右,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被市场给愚弄了。”
摩根赚钱的轻松,是很值得人们思考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味艰苦地工作,往往看不清市场的本来面目,被市场所愚弄,当然赚不到钱了。而摩根在玩乐中,超然于纷繁复杂的市场之外,能够极为冷静地判断目前的市场走势,透过光怪陆离的表面看清楚目前的问题所在,这才是摩根的过人之处。拼命地工作,盲目地跟随,结果肯定是输得一塌糊涂。
著名的犹太企业家吉威特经营多处餐馆,又承包了大量的工程,还创办了报纸,他一个人是怎样兼顾这些的呢?
原来,对于报社的经营,他完全委托给负责者,自己并不亲自参与,但对业绩却丝毫不放松。他让责任者们定期向自己汇报最近的业绩情况,如果情况不好,就让他们拿出解决的方案,他只看最后的结果就可以了。
对于建筑工程也是一样,他向工程的负责人指示:只要不发生错误,他从不干涉。他认为对经营者来说,这是一种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指出做法,然后把一切托付给实际负责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才能使得各项事业皆能顺利发展。
这就是吉威特的过人之处,也是经营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有些事情何必自己去干呢,你只需要干自己必须去干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干好了。一个人倘若事必躬亲,不论其才干多么高超,也难以兼顾。”洛克菲勒说,“我永远信奉干活越少、赚钱越多的真理。你只须做那些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事情,这才是你的任务。”
2.变薄利多销为厚利适销
在很多商人的观念中,薄利多销像永远不变的定律似的。古时的商史是这样,现代的商业同样也是如此。到商店或市场随便走走,与商人们稍做交谈,或是你在购买商品时常听商人们抱怨,又似骄傲地说:“我们这可是薄利多销呀!赚不了多少钱!”你一定会认为这个商人很能干,精通商法,而又谦虚,怀财不露。
可是,这种销售商品的观点在犹太人看来,是十分愚蠢而不可理解的。他们一定会为事业辛辛苦苦地经营,多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薄利的条件下,能赚多少钱呢?为什么不“厚利多销”呢?
我们时常看到商业界往往假借某种名义如季节、节日、迁址等举行大拍卖,同业界互相竞争,害怕对方的价格比自己的低,而经常留意,把标价继续不断地降低,成为市场上的“削价大拍卖”,自以为得计,以“薄利多销”来自我陶醉。实际上,这种“内讧”使他们失去了大部分该得的利润。
这种做法,犹太人是绝对不赞同的,他们认为这种举动极其愚蠢。这种“薄利多销”的做法,无异于把绳子往自己的脖子上套,越套越紧,结果是动弹不得而咽气。事实上,有很多公司、工厂、商店,为了“薄利多销”而两败俱伤。此种做法,可以说是冲向死亡的赛跑,看谁先跑到死亡终点。
犹太人的商法里,没有“薄利多销”这个词,他们主张的是“厚利多销”,他们就是根据厚利多销赚大钱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很少采取削价法来推销商品。他们之间,也不会出现竞相压价的现象!
犹太商人认为进行薄利竞争,就如同把脖子套上绞索,是愚蠢之极。这又如“死亡赛跑”,是从在暴力政府压制下商人被迫低价出售自己东西的做法演变而来的。他们还认为,同行之间开展薄利多销竞争,总希望以比其他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多售出商品,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考虑低价销售前,为何不考虑多获一点利呢?如果大家都相互以低价促销,厂商哪能维持长久的经营?何况市场是有限的,消费者已买够了,商品价格再低也很少有人要了。
犹太商人对“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中,应采取上策而不要采用下下策。卖三件商品所得的利润只等于卖出一件商品的利润,这是下下策;经营出售一件商品获得贱卖三件商品的利润,这是上策。这样,既可省下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高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而以低价一下卖了三件商品,市场已饱和了,你想多销也无人问津了。
犹太商人在经营活动中除了坚持厚利适销做法外,为了避免其他商人“薄利多销”的冲击,他们宁愿经营昂贵的消费品,不经营低价的商品。为此,世界上经营珠宝、钻石等首饰的商人中,以犹太人居多。犹太商人之所以多选择这个行业,显然是希望避开那些薄利多销的竞争者,因为这些竞争者一般没有资本或力量经营首饰类资本密集型商品。
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营销策略,是以有钱人作为着眼点的。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一掷千金,只有富裕者才买得起。既然是富裕者,他们付得起,又讲究身份,对价格就不会那么计较。相反,如果商品定价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俗语说“价贱无好货”,对于这句话富有者印象最深。犹太商人就是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开展厚利策略经营的。他们即使经营非珠宝、非钻石首饰商品,也是以高价厚利策略营销,如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梅西百货公司出售的日用百货品总比其他一般商店同类商品价高50%,它的生意仍比别人要好。
犹太商人的高价厚利营销策略,表面上从富有者着眼,事实上是一种巧妙的生意经。讲究身份、崇尚富有的心理在西方社会乃至东方社会,比比皆是。在富贵阶层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起来。据犹太人统计和分析,在富有阶层流行的商品,一般在两年左右时间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开来。道理很简单,介于富裕阶层与下层社会之间的中等收入人士,总想进入富裕阶层,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或出于面子原因,总要向富裕者看齐。为此,他们也购买时髦的高贵新品。而下层社会的人士,往往力不从心,价格昂贵的产品消费不起,但崇尚心理作用总会驱使一些爱慕富贵的人行动,他们也不惜代价而购买。这样的连锁反应,使昂贵的商品也成为社会流行品,如金银珠宝首饰现在不是成为各阶层妇女的宠物吗?彩电、音响这些原来的高档产品,现在也进入了平民百姓家庭;小轿车也成为西方大众的必需品。可见,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策略也是紧盯着全社会的大市场的。
以现代经营的理念来看,犹太人的“厚利适销”其实是一个产品定位的问题,在选择目标顾客时,你可以选择低端的市场,也可以选择高端的市场。“厚利适销”定价策略,是营销学中定价策略的一种。在营销学中一般有五种定价策略:(1)撇脂定价策略。这是一种以高于成本很多的定价投放新产品的策略。有些新产品由于率先推出,可以奇货自居,一般会采取这一策略。(2)渗透价格策略。这是一种与撇脂定价策略相反的策略,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低,藉以排除竞争对手,迅速地占领市场。(3)折扣策略。这是一种通过变通的办法给购买者以优惠并鼓励其积极购买和如期支付货款的价格策略。(4)综合定价策略。即经营者根据市场竞争中的位置,采取综合定价办法,即有的产品价高有的产品价低,或者把产品销售的有关因素都包括进去,以利产品推销和开拓市场。(5)心理定价策略。这是一种为满足各种类型消费者心理的价格策略。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具有多种不同的心理,有人出于实用性,有人出于好奇心,有人出于自尊心,有人为显示富贵。针对这些心理定价,会对顾客的购买欲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策略,是集心理定价与撇脂定价策略于一体的策略,由于运用得当,成为其经营的生意经。
其实不论选择哪一块市场,目的都是能够尽可能地赢得市场并取得最大化的利润,关键是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市场的环境来决策。
3.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犹太商人同样也会遇到种种规则与经营目标发生冲突形成两难的情境,但同一些喜好偏执于一端的他族商人不同,犹太商人的基本策略是化两难为两全。
犹太人自己有这么一个笑话,也许可以作为犹太商人这一策略的幽默解说,虽然其中并没有出现商人。以色列的住房问题很严重,几个德裔犹太人只好将一个报废的火车车厢作临时住舍。有一个晚上,几个德裔犹太人穿着睡衣,在寒风中颤抖不已地来回推着车厢。一个本地犹太人不解地问:“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因为有人要上厕所,”推车人耐心地说明,“车厢里写着:停车时禁止使用厕所。所以,我们才不停地推动车厢。”
凡乘过长途火车的读者,想必都有机会看到这一条规定。其意图何在,大家也都清楚。现在既然车厢已经成为固定居所,此规定作为列车运行中的规定理当自然失效,虽然为保障“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还有必要遵守,可是这几个德裔犹太人(犹太人中法律观念最强的,也许就是德裔犹太人)却不知变通,死守规定,弄得两头不讨好:人冻得要命,环境卫生仍没搞好。这是对笑话的一般理解。
然而,要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就完全不是一个“迂腐”问题,反倒是“变通”的表现了。
这几个犹太人是寄居在火车车厢之中的,就像犹太商人长期寄居在其他民族的社会中一样。这条规定是铁路主管部门制定的,无论其是否有效,应由列车车厢的所有人或铁路主管部门宣布,这几个犹太人没有立法的权力,自然也没有废除某项法律的权力。说实在的,犹太商人在各自所在国中,经常也要面临这类原该自然废弃但偏偏还起着“作用”的法律或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是他们也经常越俎代庖地宣布予以废除或犯规不已,带来的恐怕远不止“环境卫生”的问题了。
规定既然不能废除,用厕所又在情理之中,聪明的德裔犹太人就想出了让列车“动起来”的点子;只要车厢一动,规定便从其本意上不适用了,无须再由任何人来废除,既然铁路主管部门从未规定是否允许人力推车,他们当可自行决定。而就在他们几个人的瑟瑟发抖之中,规定没有违反,如厕的要求也满足了,不是两全其美吗?
所以,这则笑话只能表明:在通常情况下,犹太人有变通法律、从形式上遵守,同时又不真正改变自己原有活动方式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把这么个抽象概括同一则看似漫不经意的笑话扯在一起,并非牵强附会。“道在屎溺”,笑话本是最有“道”之处。只要我们把笑话中的两难移进生意场上去,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利昂·赫斯是美国犹太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石油富豪,在美国的大富豪中位列第21名,控制着颇具规模的阿美拉达—赫斯石油公司将近22%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拥有的财产据计算在2亿至3亿美元之间。
在1981年之前,阿美拉达—赫斯石油公司一直使用国外进口的高价石油,同时享受着政府每年2亿美元的补贴。但从1981年起,美国政府取消了国内石油价格管制,国内石油与进口石油的巨大差价不复存在,价格补贴也就同时取消了。这么一来,赫斯也开始为自己进口的石油价格犯愁了。解决问题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向有关国家的官员行贿,争取优惠价。
这种做法是石油行业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大石油公司也都走这条捷径,只是大都采用各种财会手法来掩盖诸如此类的付款,不让主管机构查实。
赫斯比他们都聪明,他选择了一种远为直接的方法:他在给股东们的信中告诉他们,“这一笔笔数额可观的款项只从我个人的基金中支付”。而且这笔基金本身也不作为业务开支在他个人应纳税款中扣除。
这就是说,赫斯是以个人的钱在为公司业务铺路。不单如此,他还得为这笔铺路费缴纳个人所得税。美国政府对行贿的有关规定,是在企业法人行为层面上的规定,对于个人之间的馈赠是完全不适用的,更何况馈赠金本身的税额已经完全付清。这样一来,赫斯就干干净净地避免了涉嫌有争议的法人行为,更准确地说,行为本身仍然存在,但已不是法人行为,赫斯也没必要再把付款的去向向股东们说清楚了。不过,只要“馈赠”还在送出去,优惠价的原油就会流进来,公司就能挣大钱,赫斯个人的腰包就会随之鼓起来,他的个人基金也不会枯竭。最后,美国政府也可以一方面禁止行贿、一方面又分享行贿带来的利益,而股东也乐得让赫斯用他自己的钱为他们谋利益。
赫斯没有宣称政府有关规定无效,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使它完全不适用了。他的这笔个人基金与德裔犹太人在寒夜中颤抖不已地推动车厢,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4.要想进一步就先退一步
一种方法不行就试试另一种,正着不行何妨反着来,犹太人的思维方式能给人以启迪。
有一所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智力竞赛。这一年,智力竞赛又拉开了序幕。报名参加比赛的有几百名学生,竞争非常激烈。终于,百里挑一全校选出了6名最聪明的学生,大家都等着看哪一位能获得第一名。
校长把参加决赛的6名选手带进了教学楼第一层,指着6间教室,又指指大门,说:“我现在把你们分别关在6间教室,门外有人把守。我看你们谁有办法,只说一句话,就能让门外的警卫把你放出去。不过有两个条件:一、不准硬闯出门;二、即便放出来,也不能让警卫跟着你。”校长说完,微微一笑:“好了,孩子们,请吧!”
6位学生各自走进了一间教室,思考着如何用一句话,就能让警卫叔叔放自己走出大门。然而,3个小时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正在这时,有个学生很惭愧地低声对警卫叔叔说:“警卫叔叔,这场比赛太难了,我不想参加这场竞赛了,请您让我出去吧。”警卫听了,打开了房门,让他走了出来。看着这个临阵退缩的小家伙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大门,警卫惋惜地摇摇头。然而走出大门的小家伙随即又回来了,他走到大厅里,对校长说:“校长,您看,按您的要求,我办到了!”校长伸出手一把抱起了这个孩子,高兴地说:“孩子,你是这次竞赛的胜出者!你是最最聪明的!”
这个学生显然是运用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以退为进,轻松地赢得了“最最聪明的孩子”的称号。在犹太人的生意经中,也不乏类似的手段。
有一家犹太人开的洗涤公司,它的A种品牌产品深受家庭主妇的欢迎。然而该公司很快就得知另一家公司生产的B种品牌的同类产品即将打入市场,而且B种品牌可能更具有竞争力。经过筹划,该公司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在B种品牌上市前,将A种品牌产品从各商家的货架上撤走。在B种品牌上市后,再将A种品牌产品全部摆上货架。
习惯于使用A种品牌产品的家庭主妇们忽然发现缺了一个好助手。她们这才意识到,A种品牌的产品对她们是何等重要啊!在B种品牌上市时,家庭主妇们又惊喜地发现,自己想念已久的A种品牌又回来了,于是,B种品牌上市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也被她们给忘记了。
还有一个在求职时利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取得成功的案例。一位留美的犹太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件,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
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犹太人开拓个人生存空间的一种艺术。
5.以小搏大有什么不可以
如果不从道德上讲的话,以大欺小,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过来思考,小可不可以欺大?犹太商人在经营中常有此类事情发生。
纽约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
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纽约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一个说“纽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全国最好的裁缝”,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
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缝!”
“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纽约”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这个小小的“本街”却盖过了大大的“纽约”乃至大大的“全国”。
这只是一个小故事,犹太商人在经营实业中也常常用蛇吞象的办法,逐步扩展其经营领域和经营规模,以达到垄断地位。
犹太商人能不断创造发明各种实业组织形式,得益于他们擅长借资本的运行来经营企业的特点。19世纪时,罗思柴尔德家族发展出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国际辛迪加;20世纪美国的犹太实业家发展出了投资银行;到20世纪60年代时,犹太实业家又在创造一种新的实业组织形式方面,站到了前列,这种新实业组织就是联合大企业。
联合大企业是一种实现多种目的的控股公司,它由各种性质不同的利润中心构成,其主旨是对各中心加以协同。与传统的控股公司不同之处在于,联合大企业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使被控公司原先闲置或使用不当的资产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资本增殖;二是通过兼并和盘购,不断组成新企业,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发行新股票,通过股票的出售和买卖来赢利。
这两点共同表明,在联合大企业的主要盈利中,只有一部分来自新产品、市场渗透、收入增长以及价格赢利率的提高等生产经营方面,更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这种情况本身又意味着,联合大企业的兼并和盘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采取先向投资银行借贷,等出售股票之后再以筹集到的资金来支付贷款,进而再盘购企业,再扩大联合企业。显然,这种发展方式使一家小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吞并一个大公司。而联合大企业本身的存在首先决定依赖于这个循环过程的不断持续。
这种新型实业组织形式是美国犹太金融家和实业家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持续繁荣之中,证券市场极为活跃,而政府又采取相对来说较为放任的政策,从而给犹太实业家们实践这种“创造性资本经营的最高形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发明这一新型实业形式的是一批犹太投资银行,如特克斯特隆公司、莱曼兄弟公司、拉扎德·弗里尔斯公司、洛布·罗兹公司,以及戈德曼·萨克斯公司;而在建设联合大企业中,则是林—特科姆—沃特公司、利斯科数据程序设备公司、梅里特上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等一批犹太企业最为热情。其中梅里特—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被认为是第一个联合大企业,其经营者路易斯·沃尔夫森被视做联合大企业之父,虽然第一个想出这个点子的,是特克斯特隆公司的罗伊·利特尔。梅里特—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鼎盛时,业务包罗了造船、建筑、化工和发放贷款等方面,其销售总额最高达到5亿美元左右。在此期间,沃尔夫森属于全美国薪水最高的经理之一,完税前的收入为一年50万美元以上。
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大企业以其连续滚动的蛇吞象发展形式大行其道,许多地位稳定的老企业,即使没有被接管,也惶惶不安,大有兵临城下之感。
6.利用规则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首先要确定或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然后从目标倒过来往回想,直至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弄清楚一路上要跨越的关口或障碍以及是谁把守着这些关口。记着把这一切都记下来。详细写出计划是整个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要想让门卫同意通过,你必须找出促使他们开门放行的原因。最佳办法就是直接去问,征求他们的建议和看法,也可向经常与他们打交道的人咨询。
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在福特一个分公司任副总经理的艾科卡正在寻求方法,改善公司业绩。他认定,达到该目的的关键在于推出一款设计大胆、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新型小轿车。在确定了最终决定成败的人就是顾客之后,他便开始绘制战略蓝图。以下是艾科卡如何从顾客着手,反向推回到设计一种新车的步骤:
顾客买车的惟一途径是试车。要让潜在的顾客试车,就必须把车放进汽车交易商的展室中。吸引交易商的办法是对新车进行大规模、富有吸引力的商业推广,使交易商本人对新车型热情高涨。说得实际点,必须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做好轿车,送进交易商的展车室。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需要得到公司市场营销和生产部门百分之百的支持。同时,他也意识到生产汽车模型所需的厂商、人力、设备及原材料都得由公司的高级行政人员来决定。艾科卡把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征求同意的人员名单完整地确定之后,就将整个过程倒过来,从后向前推进。几个月后,艾科卡的新型车“野马”轿车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并在60年代风行一时。“野马”的成功也使艾科卡在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整个轿车和卡车集团的副总裁。
犹太商人在不改变规则的形式的前提下,却可以变通规则为其所用,这一谋略的登峰造极之举,也许就是“倒用规则”。其基本思路蕴涵在这样的一个笑话之中。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大咧咧地坐了下来。
“请问我能帮上什么忙吗?”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好啊,您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您。”
“谢谢。”
说完,犹太人就准备离开银行。
银行行长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匆匆忙忙地赶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
“我实在弄不清楚,您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您想借三四十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好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花6美分。”
这是一则笑话,一则只有精明人才想得出来的关于精明人的笑话,这样的精明,一般人想学也学不到,因为单单是盘算上的精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思路上的精明。
按常理,贵重物品应存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惟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囿于常情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让证券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除了收费不同之外。而且这可能比存保险箱更保险,因为保险箱也可能被别人盗走,或者被别人知悉密码,而放到银行保险箱是绝对安全的,而且出问题的话,还有银行来负责。
其实规则虽然不能变,但是妙用规则、巧用规则确实能够大大地帮助我们。
不过,至此,犹太商人的思考方式还只是“横向思维”,怎样把证券弄进银行保险箱里去,让他们代管而几乎不付钱,才真正用上了“逆向思维”。
通常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进行抵押,大多是为借款,并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物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允许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的问题。
然而,就是这个银行“委托”借款者自己管理的细节,激发了犹太人的“逆向思维”:犹太人是为抵押而借款的,借款利息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保管费”,既然现在对借款额下限没有明确的规定,犹太商人当然可以只借1美元,从而将“保管费”降低至6美分的水平。
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在1美元借款上几乎无利可图,而原先可由利息或罚没抵押物上获得的抵押物保管费也只有区区6美分,银行实际上是在为犹太商人义务服务,且责任重大。
这个故事本身当然只是个笑话,但拥有50万美元资产的犹太商人在寄存保管费上精打细算的做法,决不是笑话,借“逆向思维”倒用规则的这套思路,更不是笑话,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尝到了上述银行行长的那股滋味,而且那种滋味更加不堪品尝。
1968年前后,因为日本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而且出现大量的外贸顺差,日元在西方金融市场上日益坚挺而美元则日显疲软。美元与日元的比值出现重大变化的契机越来越近了。日本的外汇储备即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就是重要迹象之一。
1970年8月,日本的外汇储备才达35亿美元,这是日本全体国民战后25年中辛勤工作的积蓄。可是,从该年10月份起,外汇储备开始成亿成亿地向上爬升。先是每月2亿,继之12月份出现4亿美元的盈余,1971年3月出现6亿盈余,5月结余12亿,8月甚至结余46亿。单8月份一个月的外汇积累就比战后25年的积累还多!
于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外汇储备由35亿猛增到129亿,最后达到150亿美元。
对此,虽然有些人也感到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日本政界、新闻界,还有商界中的大多数人,陶醉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中,光往好的方面想:“这是日本人勤劳节俭的象征,积攒下这么多的外汇,全是因为日本人的勤奋工作。”
然而,犹太商人却在不停地调集一切资金,抓紧时机向日本大量抛售美元。他们知道,日元的升值是迟早的事情,只要日本的外汇储备超出100亿美元的大关,这个时刻便会来临。美元—日元汇率如此大幅度地变化,绝对是一个发大财的机会。因此,有些犹太商人甚至向银行贷款来向日本抛售美元,他们预测,即使支付银行10%的利率,仍然大有钱可赚。
反应迟钝的日本政府对于犹太商人的动作却视之如无物,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国会只知道辩论这些流入日本的外汇会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危害,有些议员还似乎理直气壮地说道:“外国人搞投资,绝对赚不了钱,即使赚了钱,也要纳税。”他们不知道,虽然犹太商人对缴税素来认真,但身在海外,他们也只好趁着机会,“没有办法”向日本政府纳税。
不过,也不能说日本政治家的如意算盘完全地打错了。想在外汇市场上搞买空卖空式的投机是不可能的,因为日本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从他们眼里看上去如此严密的外汇管理制度、从犹太人那边看过来,却有一个大漏洞,这就是当时的《外汇预付制度》。
在战后特别需要外汇时期,日本政府颁布了《外汇预付制度》。根据此项条例,对于已签订出口合同的厂商,政府提前付给外汇,以资鼓励;同时,该条例中还有一条规定,即解除合同是被允许的。
通过综合利用外汇预付和解除合同这一手段,犹太商人就堂而皇之地将美元卖进了实行封锁的日本外汇市场。他们采取的办法是:犹太商人先与日本出口商签订贸易合同,充分利用外汇预付款的规定,将美元折算成日元,付给日本商人。这时,犹太商人还谈不上赚钱。然后等待时机,等到日元升值的时候,再通过解除合同的方式,让日本商人再把日元折算成美元,还给他们。这一进一出两次折算,利用了日元升值的差价,便可以稳赚大钱。
直到外汇储备达到129亿美元时,日本政府才如梦方醒,意识到有可能中了这种诡计。到8月31日才宣布停止“外汇预付”,不过,还留了一个尾巴,允许每天成交1万美元。此时,犹太商人手中的流动资金差不多利用殆尽了。
最后,当外汇储备达到150亿美元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宣布日元升值,由360日元兑换l美元,提高到308日元兑换1美元。
这意味着,犹太人向日本每卖出买进1美元,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赚取52日元,盈利率大大超过10%,几乎达17%。犹太商人事先的估计没有丝毫偏差。
据事后粗略估计,日本政府的损失高达4500亿日元,平均每个国民要承担差不多5000日元。其总值和日本烟草专卖公司一年的销售额相差无几。其中大部分是给犹太商人赚去的,因为诚如日本商人所言,能如此大规模地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金的,惟有犹太商人。
从这则“日本人蚀本”的实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犹太商人的经营思路基本上与上述笑话中的情形是一致的。犹太商人的成功恰恰得益于“倒用”了日本的规则,将日本政府为促进贸易而允许预付款和解除合同的规定,倒转为争取预付外汇和解除合同来完成一笔纯属虚假的交易。日本政府由于缺乏“倒用规则”的意识和思路,对犹太商人客观上也就是形式上绝对合法地赚去了它主观上绝对不会认可为合法的利润的行为,显得无可奈何。
逆向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分出阶段重点。这样,你不得不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清楚地区分开来,然后再将逆向思维分别应用到每一个目标中去。
举例来说,如果你说40岁想成为首席行政总监,这是不够的。这个目标太过遥远,逆向思维不能得以有效地发挥。你必须瞄准所要取得的具体成绩,这些成绩才是助你步入高层的高明战术。你想为自己树立怎样的声誉?想对公司成本行业做何种改变?在前进道路上,你想拥有哪些特别的工作经验?你想在哪里工作,与哪些人共事?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为逆向思维提供了十分具体的目标。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同时,要将长远目标分成一系列明确目标。目标越集中,逆向思维越奏效,为达到目标所需征得同意的人就越少,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就会越短。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犹太人作为一个极为理性、极为务实的民族,有关其经商的笑话实在都是一条条的“生意经”,都是对一切愿意经商的犹太人的一种专业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