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价值,不体现在与别人相同的东西上,而体现在与别人不同的东西上。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前进的方向不是大众化的随波逐流,别让自己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你有自己的路要走。
想得到自己的成功,就不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凡而又单调的,但我们要在这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中发掘出不单调,这就需要我们去创新,在智慧的涌动中寻求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创造性活动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或大或小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改变事物固有的模式,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就是创造。
既然是创造,我们就尽量不要去模仿,虽然模仿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模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呈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这是一种必须的转变,如果说你的生命中只剩下模仿,就会彻彻底底失去了自我,从而变成一个混在人堆里的平庸之辈,所以在你迈出自己的脚步之前,先提醒自己一下:不要盲从!
美国股市牛气冲天,道·琼斯工业指数首次突破了1000点大关时,人们都把股市当成了一个只赚不赔的金矿,毫无理智地抢购股票,股票价格不断地被刷新。后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把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整个美国社会情绪极佳,经济增长率出奇地高,华尔街也进入了一段最为疯狂的投机时代。但是,投机成功越是炫目,巴菲特越是保持着他近乎机械的理性——华尔街越是兴高采烈,巴菲特却越是感觉不安——“所有的股票价值都被高估,再也找不到值得一买的股票了!”他慨叹道。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他的选择是——不玩了!巴菲特毅然关闭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此举使他躲过了随后而至的股灾——当众多股民手中的股票变得一文不值,欲哭无泪时,巴菲特却什么损失也没有。
尼克松总统爆出了“水门事件”以后,受此影响,美国因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问题愈发严重,道·琼斯指数跌到了惊人的607点,整个华尔街都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可是,在全美股票市场不景气、众多投资者一筹莫展时,巴菲特却兴奋起来,不知疲倦地选择优秀企业进行收购,一大堆公司上了他购进股票的名单。
当年,《福布斯》杂志对巴菲特作了专访。
记者问他:“您对当前股市有什么感想?”
巴菲特轻松地说:“现在是该投资的时候了!”
“什么?现在吗?”记者吃惊地问。
“不错,现在是华尔街少有的几个时期之一:美利坚正在被抛弃,没人想要它。但是,当别人害怕时,你要变得贪婪。”巴菲特再次重申了他多次提及的观点。
后来的结果证明了巴菲特的明智。当股市度过黑暗期开始升温时,巴菲特以前所购的股票价格一路飙升,他的个人财富也越滚越大,在《福布斯》“美国400首富排行榜”中名列第82位。
成功有时就站在诸多反对意见的后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固执己见,丝毫不听别人的意见。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成败,你都应该自己做决定,都应自己来承担结果,不必恐惧和犹豫,也不必抱怨和后悔。
我们需要独立的思维,思维不能独立,人生没有主见,那么事业与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何况人口不一,众说纷纭,我们欲听也无所适从,只有把别人的话当作参考,相信自己的判断,按着自己的意愿走,一切才处之泰然。
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你只能看到人家的后背,既看不清脚下的路,也无法看清方向,更观赏不了远方的风景,那和盲人又有什么区别?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作自己的标准或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只有挣脱束缚,用本性去思考问题,才能取得观念上的突破。生存于现今社会,无须将个性张牙舞爪地**在外,这样易引发他人的反感,但没有了个性,生命就会失去光彩,倘若你把整个世界弄到手,却丢了自我,那就等于把王冠扣在苦笑着的骷髅上。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迷失了自我,一旦在盲从中失去了自我,那么,无论如何也是换不来成功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在做事情之前,冷静思考一下其中的意义,其实,按自己的意愿认真做好一件事情,比追随一百次的潮流更能获得生命的本质。
为你的立场站岗,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主见
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个有主见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不容侵犯,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一个人,只要认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正确,就要勇于坚持下去,不必在乎别人如何去评价。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可以说是人生成功的秘诀。不相信吗?曾有人向一位商界奇才询问成功的秘诀。
“如果你知道一条很宽的河的对岸埋有金矿,你会怎么办?”商人反问他。
“当然是去开发金矿”事实上这是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给出的答案。
商人听后却笑了:“如果是我,一定修建一座大桥,在桥头设立关卡收费。”
听者这才如梦初醒。
这就是独立的思维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主见,不从众、不盲从,没有这种持守,事业根本无从谈起。退一步说,众人观点各异,大家七嘴八舌,我们就算想听也无所适从,其实最明智的方法是把别人的话当作参考,坚持自己的观点按着自己的主张走路,一切才会处之泰然。
20世纪60年代,每个田径教练都这样指导跳高运动员:跑向横竿,头朝前跳过去。理论上讲,这样做没错,显然你要看着跑的方向,一鼓作气全力往前冲。可是有个名叫迪克·福斯贝利的运动员,他临跳时转身搞了个花样,用反跳的方式过竿。当他快跑到横竿时,他右脚落地,侧转身180°,背朝横竿鱼跃而过。《时代》杂志上称之为“历史上最反常的跳高技法”。当然大家都嘲笑他,把他的创举称为“福斯贝利之跳”。还有人提出疑问,“此种跳法在比赛中是否合法”。但令专家懊恼的是,迪克不仅照跳他的,而且在奥运会上“如法炮制”一举获胜。现在,这已是全世界通行的跳法了。
坚持一项并不被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这样做了,你就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甚至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大家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所以逐渐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以至于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取代了如此高的社会地位,是我们让他们这么做的。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态,你的人生不应该由别人来指手画脚,我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上帝,想想由自己来设计人生和世界,会是什么样?有很多问题,别人说不可以这样,或者以目前的条件不好解决,很多人就不敢碰,但这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转折点,你需要从高处俯视你的人生领域。
时间会让我们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审判标准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指南,这不只因为许多人这样教导过我们,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摸索和思考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对生活上的基本原则表示认可,否则,我们就要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了。保持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很难,不是件简单的事,有时还有危险性。为了追求安全感,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常常变成了环境的奴隶。然而,无数事实告诉人们: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之后,经过不断追求、拼搏并经历各种争议之后争取来的。
如果我们真的成熟了。便不再需要怯懦地去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藏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表现出来;我们不必盲目顺从他人的思想,凡事都应有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我们也许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只知道服从命令的人,永远做不了自己的将军
有一支德国的小队正在训练,队长说了“齐步走”之后,由于一些事情耽搁,没有发令“立定”,士兵们行进的方向恰好是一条河,在队长想起事情的时候,他的士兵们全部走进了河里,都被淹没了!
德国人的纪律性天下闻名,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当然,对于军队,纪律的绝对服从也确有其特殊的必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听话就是正确的。
有一名中文系的学生,用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道:“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欲望,立刻灵感喷发,马上接续道“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一定勾魂摄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其实你的小说早就该收笔了,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呢?该停则停,看来,你还没把握住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很久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正确运用,作品一定会脱颖而出。”
两位作家,究竟谁说的对呢?其实,凡事没有一定之论,谁的“意见”都可以参考,但永远不要丢失自己的“主见”,不要让他人的话成为自己前进的障碍。
如果遵照家里的安排,波伏娃很可能就是一个中产阶级主妇,像她妈妈一样遭遇中年危机,可能老公会出轨,然后把所有怨恨都发泄到孩子身上,而不再有机会成为巴黎高师的第二名——第一名是她后来的伴侣萨特。
如果按照长辈的轨迹生活,乔治桑应该在偌大的庄园里默默成长,嫁给和他爸爸差不多大的另一个男爵,过着平顺的日子,而法国将不再有第一个穿长靴马裤出没文学沙龙自己养活自己闪烁着异彩的女作家。
如果听从父母的意见,相亲嫁人,费雯丽或许只是著名律师霍夫曼的漂亮老婆,不会在亚特兰大熊熊的烈火中闪耀郝思嘉的绿色猫眼,登上奥斯卡领奖台。
如果按照家里的安排,刘德华应该还叫刘福荣,周润发应该还叫“细狗”,现在可能都是香港热闹狭窄的街道上两鬓微白的中年人。
很多人正是因为遵从了自己的意见,才走上了与众不同的道路,虽然未必是坦途,却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思考,未来充满了惊喜和进步,开辟出了另一片天地。
多年前,在日本福冈县立初中的一间教室里,美术老师正在组织一场绘画比赛,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按照要求画着画,只有一个小家伙缩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没按要求作画。他实在不喜欢老师定的命题,于是便信手涂鸦起来。
到了上交作品的时间了,老师看着一张张作品,不住地点头,他深为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满意,作品里已经有了学生们自己的领悟,可以说,是对日本传统画作的继承和发展。
但唯有一张画让他大跌眼镜,作者是个叫臼井的小家伙,老师的目光从画作上移到了最后一排,接着看见这个有些另类却又有些特立独行的家伙在冲着他冷笑。
他大声怒斥起来:“臼井,你知道你画的是什么吗?简直是在糟蹋艺术。”
小家伙闻听此言,吓得将脑袋垂了下来,老师接下来让大家轮流传看臼井的作品,他用红笔在作品的后面打了无数个“叉叉”,意思是说这部作品坏到了极点。
他画的是一幅漫画,一个小家伙,正站在地平线上撒尿,如此的不合时宜,如此的不伦不类。
这个叫臼井的小家伙一夜出了坏名,学生们都知道了关于他的“光荣事迹”。
这一度打消了他继续画画的积极性,他天生不喜欢那些中规中矩的传统作品,他喜欢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让人看了有些不解,却又无法对他横加指责。
在老师的管制下,他开始沿着正统的道路发展,但他在这方面的悟性实在太差了。
期末考试时,他美术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认为他拖了自己班的后腿,命令他的家长带着他离开学校。
他辍了学,连最起码的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于是,他开始了流浪生涯,不喜欢被束缚的他整日里与苍山为伍,与地平线为伴,这更加剧了他的狂妄不羁。
那一年春天,《漫画ACTION》杂志上发表了《不良百货商场》的漫画作品,里面的小人物不拘一格,让人忍俊不禁,读来爱不释手。作品一上市,居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长久束缚的日本人在生活方式上得到了一次新的启发,他们喜欢这样的作品。
又一年,一部叫《蜡笔小新》的漫画风靡开来,漫画中的小新生性顽皮,做了许多孩子愿意却不敢做的事情,典型的无厘头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被拍成动画片后,所有人都记住了小新,以至于不得不加拍了续集。
臼井仪人,这个天生邪气逼人的漫画家,注定不会走传统的老路,如果他仍然沿着固有的道路发展,恐怕这世上不会有蜡笔小新的诞生。
关于你的未来,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既然解释不清,那就不要去解释。没有人在意你的青春,也别让别人左右了你的青春。
活在别人的意愿里,自己的世界又在哪里
杨晓燕曾经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喜爱唱歌跳舞,学的专业是幼师专业,但是她毕业后,父母却托人把她安排到了一个机关工作。
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是不错的,收入高,福利也很好,但杨晓燕觉得机关的工作枯燥乏味,整天闷在办公室里,简直快把人憋疯了,她每天都迫不及待地要回家。可是回到家心情也不好,看见什么都烦,本来想着自己的男友会安慰安慰自己,可是偏偏男友又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向他诉苦,他最多说:“父母给你找这么一份好工作不容易,还是先干着吧。”
杨晓燕很郁闷,工作没多久,她的性格就变了,整日郁郁寡欢。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杨晓燕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她都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真心地笑过了。
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为了父母?为了钱?还是为了爱情?事实上,人应该是为自己而活。人一生的时间有限,所以不应该一味为别人而活,不应该被教条所限,不应该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应该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应该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如果自我感丧失,那么生活将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必然索然无味,一个人若是失去了自我,就没有了做人的尊严,更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人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不去迎合别人的意见。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为自己的道路,不为流言所吓倒,不受他人观点的牵制。
毫无疑问,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周围的压力令你感到难堪,那么你是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压力的,但是,不要因此就屈服,活在别人的意愿里,因为这并不表示你自己的“疆界”就已经宣告结束,你也用不着把你的疆界缩小。在你心中,也许有些力量正在你内心深处冬眠,等着你在适当的机会发掘及培养。
一味地迁就别人,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佳丽没别的毛病,就是天生的耳根子软,别人说什么她听什么,大家背地里都戏称她为“应声虫”。比如说中午订餐,同事问佳丽吃什么,她犹犹豫豫地想了一会儿说:“吃扬州炒饭吧!”同事一听:“扬州炒饭有什么好吃的,就要鱼香肉丝盖饭吧!”佳丽赶紧点头:“行,行,行!”不但生活中这样,工作中也是这样,她从来也提不出什么像样的意见,什么事都听人家的,所以单位里开会时,佳丽永远是坐在角落里发呆的那一个。像她这样,又怎能得到老板的重视呢?
办事没有原则,有时就表现为一味地迁就、顺从别人。由于自己没有立场,所以很容易被他们所**或利用。迁就别人,表面看来是和善之举,但实际上则是软弱的表现。软弱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力,没有自信力的人是很难成就什么大事业的。有时,性格上的自卑和懦弱,也表现为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自卑,就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怯懦则往往会导致卑微。时时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怎么能走自己的路呢?其实,我们做人根本无须这样。
要知道,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能过度,否则就是没有原则。什么事情没有原则,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一个人出门去旅行,走啊走,走的脚都起泡了。腿开始大声向主人抗议:“停下来!为什么受累的只有我,你为什么不试试让手走路?”“可是手本来就不是用来走路的呀!”主人为难地说,但在腿的坚持下,他只好趴在地上,用手艰难地往前走,不一会儿手就磨破了,手也朝主人发起火来,正在这时,一个骑着马的人从后面赶来,看到走路人的窘状,就说:愿意把马让给路人骑,但希望路人送他一条腿,那个人本来坚决不同意,但在手和脚的劝说下,他还是割了一条腿,当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从马上下来走路了。
人总要有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立场,不能只一味迁就别人,一点主见也没有。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为人和处事的立场原则,少了哪个都会给你带来困难,并将影响你的生活。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每块木头都是座佛,只要有人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要除掉缺点和瑕疵。”正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为什么非要去迎合别人的口味呢?
人若想主宰自己的生活、主宰自己的事业,就要在做事之前多动动脑筋,不要轻易听从他人的意见,要有自己做事的规则。这样做,有时会使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都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功业都源于“疑问”,质疑便是开启创意之门的钥匙。
认清这一点对做学问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来看看“学问”这个词,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多学多问”,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才能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问才能有所进步。
一位大师弥留之际,他的弟子都来到病榻前,与他诀别。弟子们站在大师的面前,最优秀的学生站在最前边,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气息越来越弱,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问大师:“先生,您即将离开我们,能否请您以最简洁的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大师酝酿了一点力气,微微抬起头,喘息着说:“人生就像一条河。”
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这样,大师的箴言就在弟子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床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那里,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这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
最优秀的弟子打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
这个答案在弟子中间一个接着一个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坚持提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聪明的家伙所解释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的本意是什么。‘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因此,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
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大师说:“先生,请原谅,您最笨的弟子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问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双目一闭,与世长辞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如果那个“笨学生”没有提出疑问,抑或大师在回答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奉为深奥的人生哲学,他的忠实门生们会将这句话传遍天下,可能有人也会以此为题著书、拍电视等等,但大师的本意是什么?无从得知。
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想: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要告诉学生——真理与空言之间往往没有多大的差异。在接受别人所谓的箴言或者板上钉钉的道理时,要在头脑中多想想“为什么”,不要怕提出“愚蠢”的问题,也不要被专家们吓倒,质疑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也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如果没有质疑,我们看不到达尔文的“人猿同祖论”,看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我们可能还生活在最原始的社会。
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拘泥于书本上的内容,完全地照本宣科,凡是书本上说的,就是正确的,凡是权威人士认定的,就绝不会有错。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做出什么有创意的事情,而且若是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也就会停滞不前。
从哲学的角度上说,办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定之规,人生要的就是突破,突破过去就是成功。只是我们之中很多人在处理问题时,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一味固守传统、不求创新、不敢怀疑,所以往往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记住伯恩·崔西的提醒:“很多事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遵循变通这一成功原则。”大千世界变幻无穷,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还是举一反三、灵活机动,将直接决定你的生存状态。
我们要做到不固守成法,就要敏于生疑,敢于存疑,能于质疑,并由此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当然,推陈出新必然会存在风险,因而,我们应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借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过,不固守成法也并不意味着盲目冒险,做任何创新性举动之前,我们都应做好充分的评估与精确的判断,将危险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使变通产生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