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为消化系统上的重要穴位,非常适合脾胃有湿热的人,能和中除湿热,经常按摩中脘穴能让身体更加健康。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来诊所看病,他是个典型的事业强人,虽然刚满四十岁,已经是公司的副总裁,什么事情都需要他操心,而且要管理各个阶层的员工,公司比较大,所有的事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实在是有些喘不过气,他告诉我,自从当上副总之后,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睡过一个好觉了。
最近发现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差,而且还经常腹胀、没胃口,最开始以为只是小毛病,也就没放在心上,但是后来却出现了呕吐或进食而吐的症状,直到这时他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并没有给朋友开药,而是在他的中脘穴上扎了两针,朋友的症状缓解了很多,之后又给朋友连续施了几天的针灸,朋友的病情就痊愈了。
中脘穴位于人体奇经八脉的任脉上,《针灸甲乙经》上有记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意思就是说,不管是胃胀、胃痛,孩子鼻子经常闻到焦臭味、便秘等,均可通过刺激中脘穴来调治。现代医学表明,这个穴位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因此,我对这个朋友的中脘穴施针才会治愈他所出现的病症。
肝脾或脾胃有湿热者也可以经常刺激中脘穴,能和中除湿热。有的人会说,自己在家不能自行施针该怎么办?可以自己在家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的前正中线上,也就是肚脐中上方4寸处。具体艾灸方法:患者取仰卧姿势,露出上腹;点燃艾条或艾柱,对准中脘穴,在其上方2~3厘米处熏灸;艾柱用5~10壮,若是艾条艾灸15~30分钟,每天1次,每个星期1~3次即可。
艾灸中脘穴有理气健脾,消胀止痛,和中除湿热等功效。这种方法既能除湿热,还能治疗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胃反酸,胃灼热,呕吐,便秘,黄疸,慢性胃炎,胃痛,耳鸣,青春痘,目眩等症。
除了艾灸之外,还可以直接取个热水袋,灌上40~50℃的温水,盖好盖子,将其放到中脘穴上温灸15~30分钟,但要注意控制好水温,要能感觉到舒适才可以。
还可以采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穴位按摩:将双手手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到中脘穴上,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缓缓做圆周推动。
不过提醒大家注意一点,按摩中脘穴的时候注意手和皮肤间不能有摩擦,手掌始终贴在皮肤上,带动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进行小范围环旋运动,至腹腔内产热即可。
还可以将中脘穴和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曲泽和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配合应用,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配合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肝腧穴(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三阴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按摩能治疗忧思、神经衰弱等情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