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源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典故】
韩信是破落贵族,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剑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叉开,摆好姿势。
众人一哄而上,想看韩信的笑话。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韩信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形势。第一,自己孤身一人,寡不敌众,若是逞强必然吃亏;第二,当时的户籍制度颇为严格,虽已离开家乡,倘若伤人必然有牢狱之灾;第三,秦朝的法律苛刻,一旦进去了,想活着出来就难了。于是,他弯腰趴在地上,从屠夫裤裆下面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相机而动,仗剑从军。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刘邦说:“那就让他在你手下做个将领吧。”萧何说:“让他做一般的将领,他未必肯留下来。”刘邦说:“那就让他做一个军事统帅吧。”从此,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观文解意】
“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势,以存身也。”其意为:尺蠖的屈退是求得伸进;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自身。韩信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小屈求大全。一旦时机到了,就能如同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干,创建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