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1 / 1)

【溯源】

源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典故】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想报失去中山之地的旧仇,于是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来是魏国邻近的一个小国,先归附于魏国,后来赵国趁魏国国丧之机而抢夺之。庞涓认为中山不过是弹丸之地,离赵国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报了旧仇,又好好教训一下赵国,可谓一举两得。魏王听了,欣喜非常,好像看到他的霸业将从此开始,立即以庞涓为将,拨给他五百辆战车、十万大军,然后浩浩****杀奔赵国而去,赵军不敌,节节败退。

次年,魏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危难之际,赵王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并许诺解围后将中山割让给齐国。齐威王之前一直坐山观虎斗,现在看时机差不多了,于是应允出兵。他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出发救援赵国。

孙膑与庞涓曾一同拜在鬼谷子门下。庞涓做了魏国大将之后,魏王听说孙膑的大名,想用重金聘请他。庞涓深知孙膑能力远在自己之上,心生妒忌,于是设计将孙膑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幸亏孙膑装疯才逃过一劫,后来在齐国使者的救助下逃到齐国,并得到齐威王的重用。这一次,孙膑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齐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试图派军队直奔赵都邯郸,攻打包围邯郸的魏军。苦候已久的复仇之机就摆在眼前,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激动不已,但孙膑却表现得很冷静,并不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他坚决反对田忌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说:“如果想解开一个纷乱的结绳,不能用蛮力去强行拉扯;如果要排解争斗,就不能把自己也卷进去;如果要解除重围,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要害,避开敌军人多势众的地方,攻击其空虚薄弱之处,敌方受到挫折和牵制,围困自然会解除。”然后建议道:“现在魏赵交战,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倾巢而出,集中在前线,如若此时围困魏国,魏军必然会放弃赵国而回师自救。这一举既可以解救赵国,还能在魏军撤回的途中进行截击,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带兵直奔大梁而去。齐军攻打魏国的消息马上传开了。不出孙膑所料,正在赵国前线的庞涓听闻后院起火,急忙从赵国退兵。魏军回国心切,日夜兼程往国都赶。齐军得到消息,迅速从大梁撤围,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一带设下埋伏,严阵以待。齐军占据了地形之利,魏军长途跋涉,早已是筋疲力尽,被齐军打得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赵国之围自然解除。

桂陵之战,齐军之所以能击败强大的魏军,一是选择了正确的进攻方向,二是抓住了魏军疲惫不堪的有利战机。从而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观文解意】

成功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思维。那些头脑呆板、固守教条的人,最后往往难逃厄运。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我们随时都有可能撞上走不出去的“玻璃墙”。倘若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面前一味套用以往的成功经验,是极其愚蠢的。

那些成功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的思维不同于常人,因而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也正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正向思维,才使得逆向思维者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其实这些机会,本来也属于你,但前提是,你要拓宽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