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1 / 1)

今天很多年轻人找工作时,在个人简历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的能力强调一下“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不管自己是不是这样,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欢这样。显而易见,当今商业社会的主流更需要这样的人,普遍不喜欢性格沉默、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不强的人。

20世纪2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人格类型学说,他认为性格内向的人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吸引,而外向的人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内向性格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内部或者这些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性格者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大多在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会投身社交活动中,除非这些事情满足不了他们自身的需求,否则一般不会主动为自己充电。

“内向”原本是一个中性词,后来却变成代表敏感、保守、脆弱、悲观、孤独、冷漠、沉默寡言、顾影自怜的贬义词。内向安静的人,长期在崇尚竞争与合作的社会环境里被边缘化。

本书通过各章的梳理和分析,还原了内向性格者方方面面的真实形象,试图澄清长期以来对内向性格者的误解。诸如不爱说话、不合群、在陌生人面前紧张等,这些仅仅是内向的某一些方面的表现。事实上,内向性格的特征和外向性格一样存在两面性,外向的冲动、话多、积极、果敢等表现一样有不利因素,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性格问题。

世界上有很多专业的心理学家、作家都有论述性格的著作,例如苏珊·凯恩的《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马蒂·兰尼的《内向者心理学》等都非常知名。他们通过许多实际案例说明,内向的人在这个社会中其实有不少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成功。

苏珊·凯恩在书中用了很多内容批判推崇外向性格的现象,这种偏见长期积淀于美国文化中,包括批判哈佛商学院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她描述了很多内向者的优势和他们独一无二的特质。她说道:“上帝为什么会选择摩西作为先知?他是一个既口吃又恐惧当众演讲的人。人们之所以跟随摩西,并不是因为他讲得多好,而是因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她也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我单枪匹马,不成群也不结对,因为我知道,要到达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思考、来指挥。”反思我们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过于强调,她认为,对很多工作而言,团队的绩效还没有独自工作好。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苏珊·凯恩也并没有一味地对内向性格高唱赞歌。她认为内向者的性情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具体的个性确实可以在后天塑造。内向者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们可以达到自由意志,超越自己原有的性情。她也注意到性格的多样性—毫无疑问,一个害羞的人会害怕陌生人的注意,这并不是对陌生人的恐惧。他在战场上可能会是一个无畏的英雄,但也会在陌生人面前缺乏自信。

如果追溯历史,美国人性格的形成是从“五月花”号开始的—他们的先祖都是一些具有冒险、开拓精神的人。对新大陆的不断开荒和商业社会的发展,都要求大部分美国人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成外向型。内向的性格多少会遭到边缘化,以至于人们会说:“那些不爱说话的人不是能力不济,就是心不在焉。”在美国,有个每年产值一百多亿元的产业叫心理自助产业,简单地说就是把内向者、对自我恐惧者、缺乏自信者培训成信心满满的外向者。这个行业的始祖,就是写了《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的卡耐基。

当今中国社会不断迅速发展,同样以经济商业主导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尽管客观的现实社会越来越崇尚外向型性格,但多数内向性格的人一样可以与他人融洽工作,并且他们更加灵活、独立,有更集中的注意力,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分析能力。多数人在学习、工作中,过于依赖性格外向者活跃气氛,制造默契,其实他们并不了解内向者的优势,往往对性格内向者产生错误的判定:不友善、缺乏交际能力、不爱与他人沟通、不喜欢接近人、沉默寡言……

今天的中国社会环境继承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中华民族是以孔孟之道发展起来的,崇尚以和为贵、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等标准。换句话说,个性内敛、不露锋芒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遇到事情应该以平和的心境先看别人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任由自己随意说出不理智的想法。因为那样会被认为是非常鲁莽无知的,甚至会贻笑大方。但传统思想的束缚也慢慢影响着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和意识。

长久以来,多数人想要从事创造性工作并不现实。内向性格的成长环境并不理想,社会方面充满太多约束,内向的人必须跟大家的轨道相同,不可以做出违背主流思想的事情。所以,性格内向的人在这种比较压抑的氛围下,受到许多异样的眼光。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中国人依然无法适应今天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以,推出这本书正是希望从我们当今的环境出发,为性格内向的人提供切合实际的参照意义。

最后,我们总结这本书的一点初心是:

第一,希望每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每一个内向的人都拥有某种自身优势,通过本书的论述,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内向绝不是性格的缺陷。当然,性格的区分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内向和外向也没有严格的定义。任何性格的人都没有必要固守自己性格中不好的地方。其实,内向与外向只是名称的区别而已,生活中很多东西的本质,是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去坚持寻找的。

第二,希望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

通过书中介绍的内容,每一个人都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自己。不论内向还是外向,基因决定了我们根本无法逃离的内在的东西。所以,后天的种种刻意努力最终的目的还是让自己可以更好地扬长避短。中国有一种文化特质就是提倡审时度势,时刻准备改变,但这需要让自己从属于真实的内心,如同坚守信仰一般的坚定。你需要顺应潮流,但要避免随波逐流,几天外向起来,再过段时间又变得内向起来,反反复复,让人无从捉摸,也让人敬而远之。

第三,返归本心,以成长的心态走向成熟。

希望每一个人能够以成长的眼光、欣赏的角度来发展自己的特质,无须纠结于内向更好,还是外向更好。每个人年纪不同、生活的压力不同、物质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就像我们一生几十年,不一定守着固定的一份工作。一种性格也会表现出不同方面的特质,甚至很多时候很多特质是相互兼容的,并不会发生冲突。兼容并包才会体现出成熟的人格。

时代特质不以某一类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也一直向前不断地发展,我们对自我的认定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对人们外出工作、互相交际有着一些要求,所以很多属于内向的性格的人一直希望掩饰自己,甚至改变自己,将自己装扮成外向型的人格,这是最错误的一种方式。

第四,没有必要企图转换自己的性格。

希望通过这本书澄清一种偏见,那些渴望改变性格的人,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和无力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人前人后两张皮”原本就是很负面的评价。既然我们非常反感刻意伪装自己隐藏真实本性的人,那为什么还想要倡导去做这样的人呢?

世界天大地大,原本就存在着多样性。本书中揭示的方方面面,都在意图告诉性格内向的人,要认清自己身性格的劣势与优势,从生活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周围的小圈子延伸到外部环境,不需要改变太多东西,不需要执着把自己变成社交达人。只需要尽力弥补一些太过明显的不足,总会有人欣赏你的美。

当一个人真正清楚地了解自己,就无须再纠结要“彻底改变”。你就是性格内向的人,你只需要做好自己,不但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圈中游刃有余,同样可以尝试进入更广阔的圈子。只要循序渐进,只要找对方式,只要敢于尝试,没什么不可以。

既然清楚地了解了自己,深知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外向型的社会,为了在真实世界生活得更好,人生更有效率,我们需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完善真我。对我们个人而言,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坦诚接受自己的性格,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幸福。

朋友,请充分发展自己真实的性格,用属于内向者的真诚,怀抱自我的初心,倾听他人的内心,伸出双手,你一定可以拥抱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