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性格内向的人,其力量的源泉在内心。内向性格者的思维世界异常广阔,想象力也十分突出,很多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因此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凭借思维的发达和想象力的肆意发挥,他们敢于不断创造,在内心的世界无所谓成败得失。通过一次次创造,可以由小变大,由真实变虚幻,由古代变未来,由地球变宇宙,由天空变海底,这种思维活力和创造力是无限广阔的。
著名的《哈利·波特》系列书籍作者J.K.罗琳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她是一个从底层奋斗出来的作家,没出名的时候她住在一栋很破旧的房子里,身上没有一分闲钱,甚至要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日子。过于单纯天真,脑子里充满幻想,成天想着当作家的女人,似乎太不切实际。于是,丈夫抛下她和刚刚出生三个月的女儿离婚走了。那一刻对已经年近三十岁的罗琳来说几乎是世界末日。为此,她想过自杀,但她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所以不能一死了之,支撑她的除了自己充满想象力的头脑,还有什么?
罗琳交不起暖气费,就跑小咖啡馆看书和写作,据说当时她身边常带着的书是托尔金的《魔戒》。有时连咖啡馆也去不了,她就去火车站、地铁站,总之只要是人多温暖的地方她都能待很久。所以,我们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看到,哈利出生不久就失去了父母,地铁、火车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这些几乎都来自罗琳的亲身经历和支撑她的动力源泉。
罗琳是个很善良感性的人,她用一直喜欢的文字和天马行空的幻想,找回了真实生活的意义。虽然《哈利·波特》是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但充满了亲情、友情的温暖。失意,往往是人生的开始。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能让人清醒、最能激发潜力的时候,不光是哈利·波特的经历给人这样的启迪,作者罗琳的经历何尝不是如此呢?罗琳没有在生活濒临绝望的时候选择放弃,而是咬紧牙关为了女儿挺了过来,并且依然心存美好。童年时在林子里游玩的经历、一次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遇到的小男孩……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不断启发着她的思维。
J.K.罗琳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可以在文字中找到飞翔的感觉。她的《哈利·波利》系列故事光怪陆离,书中的魔法世界让人惊叹,各种神奇动物,各种魔法道具,各种善良和丑陋、正义和邪恶……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哈利·波特》书稿在英国一经出版就产生了很大反响,罗琳还获得了儿童图书奖。直到2001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将哈利·波特的故事拍成电影,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知道了她创造的“魔法世界”。她的作品终于风靡全球,同时她也获得了从未想象过的荣誉,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作家之一。J.K.罗琳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从不忌讳那一段颓废的时光,她说:“我度过了一段真正艰难的时光,我非常骄傲我能脱离那种生活。”
所以,罗琳的真实经历可以给许多内向的人提供借鉴。大多数内向的人都善于从事文字工作或者艺术类事业,他们擅长构思,有时候会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内心中描绘成蓝图。正如罗琳后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力不仅仅是人类设想还不存在的事物的独特的能力,为所有发明和创新提供源泉,它还是人类改造和揭露现实的能力,使我们同情自己不曾经受的他人的苦难。”
但是,内向者必须付诸行动才能使脑海中的想法发挥价值。他们的艺术细胞源于深刻的内心体会,他们对这个世界深刻的洞察力,必须能够回馈现实,给人震撼与感动,帮助某些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否则,再高深的思维都会在物质实践面前显得浅薄,只能停留在空想层面的思考没有价值。
有深度的思维,可以用最真诚直率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论是虚幻的还是非虚构的表达往往都不会太差。不仅仅是充满幻想色彩的《哈利·波特》,描绘现实社会的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小说,也都是非常细腻和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虽然是现实向的作品,但他们优美的文字中依旧包含着动人的想象力。
这种想象力思维有没有学习的可能性呢?抛开天赋层面,其实内向的人也有提高思维想象力的方式。
第一,多去积累艺术经验。
思维方面的能力往往根植于人生的经历,不论哪一位艺术家或作家,都离不开丰富的经历与感悟。只要发挥内向者的坚持和毅力,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或多或少都能有所帮助,但最本质的还是积累见识。
第二,保持童真的心灵。
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尽管已经年过七旬,但依然可以保持一颗童真的心态,他制作的与游戏相关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风靡全世界。所以,只要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并留心观察,就可以获得灵感、启发想象。
第三,敢于尝试,获得自信。
作为一名内向者,应当多去当众讲话,多去与人交流。虽然有时候会郁闷和不习惯,但尝试越多,想象力的刺激才会越多,成功的基础才能更为坚实。
还是那一句老话,不论自己是否是下一个J.K.罗琳,也不论自己的性格到底是内向还是外向,想要生活过得有意义和充实,都应该扩大思维的广度,为自己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如果内心充满忧虑和困扰,局限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地,思维就容易困守在牢笼中,无法获得新的经验支持,人生的前途自然难以开启。所以向前一步,心灵和头脑才会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