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多次提到,性格内向的人都善于思考,有些人习惯深思熟虑,比如某一行业的专家、大咖。
客观来说,每个人讲话时都会思考,哪怕是很放松的闲聊都不例外。就像在聚会场合上,其他人见面了会一起谈天说地,聊一些娱乐性话题。内向的人有时候不爱说话,但他们的脑子并没有停止思考。就像学生时代每一次老师叫同学们发言,内向的人基本上都不会举手,选择沉默,但他们会一直思考老师的提问。若老师给了比较充足的时间,也许他们能给出一个准确而周全的答案。如果老师立刻点名让其回答,内向的人就会非常紧张不安,甚至大脑一片空白。
内向的人往往不是进行简单的思考,而是喜欢对一些内容进行各种角度的分析。好比他们会从一个话题延伸,去吸收与综合很多信息,在大脑里不断消化,直到感觉各方面都已经掌握,这也是他们“想得太多”的缘故。在擅长的事情上,内向的人显得很有准备。
比如前面举的课堂的例子,内向的学生都暗自用心对待重要的内容,记录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所有知识点,下课以后还会反复思考,为考试做充分准备,这就是一种分析性的头脑。日后处理生活中和工作上的许多事情,他们都会沿袭这一方式。可以说,这既是一种性格特质,也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
在工作中偶尔就能遇到一些性格内向的人,往往能够获得其他人无法预料的收获,分析性思考就是他们在生活中和职场上的成功因素。
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工作性质的聚会,邀请了一些合作过的客户和可能有意向合作的客户,其中,章总就是公司市场部准备接洽的一个设计公司客户。在一大群人中,不论是公司答谢的还是尝试联络的,大家不管熟识与否都互相恭维,天高海阔地谈论一些工作构想或东南西北地闲聊一些人生经历。章总在他们中间饮酒、说话只是偶尔回应下,一般是点头微笑,大多数时候都在安静地听其他客户说话。如果换到另一桌人中间,他也是听别人说话,依然是最低调的那一个。
等到其他客户答谢介绍完毕,公司邀请这个潜在客户章总上台说两句,他这才站起身,上台感谢这一次聚会邀请。原本我方公司举办的整场活动,对章总来说只是礼节性的应酬,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何况他也不是很熟悉这一环境,但他来到现场以后,非常细致地留意在场的人士,最后他的讲话照顾到了所有人,感谢了很多人,让每一个人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朋友,非常珍惜这一次交流。
尽管章总讲话开始也有一些紧张,但随着热闹的氛围沉静下来,全场人都开始安静倾听,于是他越来越自信,语言组织条理清晰,态度客气温和。等他讲话完毕,台下掌声雷动,大家对这个不到四十岁的年轻人赞不绝口,最后公司把章总列为非常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
这一类内向的人不论与朋友交谈还是与工作客户交谈,都非常在意对方的话语信息。他们会谨慎分析相关的内容,也会结合自己内在的想法,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对接,顺利交流。他们很在意对方的感受,就像章总,哪怕一开始并没有合作的关系,但他也非常有心地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心情,最后以自己的真诚和表现,恰到好处地赢得了大家的关注和尊重。
这一类性格内向的人一般很善于分析,经过酝酿的谈话内容也显得很有深度。尤其是关于职业方面的信息,哪怕是在一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社交场合,一旦触及启发他们的细节,他们也会陷入思考。如果真以为内向的人不善言辞、不懂交际,那就是误会了。其实,他们只是进入了另外一种“行为模式”,正在酝酿一些不错的想法,包含寻常反思中没能及时记录的信息,又或者是一些平时很少接触的内容。在交谈和聆听中忽然被激发出来,使他们打开了另外一片值得探索的天地,因此忽略了周围的人群。
内向的人如果能够妥善运用分析式思考,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但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也不少。
第一,分析思考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尽管内向的人大都喜欢有深度的谈话,因为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如果想培养分析交流的能力,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交流经验,慢慢扩大生活圈子。通过分析思考获得成功需要长久的坚持,也需要一点儿巧合的幸运。也许这样的机会不多,但他们的谈话比较透彻,成功水到渠成,刻意去追求,可能会适得其反,给内向的人徒增迷惑和困扰。
第二,利用独处加强分析式思考能力。
内向的人原本比较珍惜独处的时光,他们习惯在安静中为自己增添正能量。在自己独处的机会里,尝试提升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是最好不过的方式。去健身房锻炼或去书店看书也是另外形式的独处,因为周围的人群也都抱着和你相同的目的,你和他人志同道合但又不会受到打扰,这是内向者和内心对话、提升自己的理想时机。
第三,谨慎交谈。
人与人的交往中,言谈说话小心谨慎是公认的优秀品质,这可以将矛盾误会的概率降到最低。内向的人一般都习惯三思而后行,万一遇到剑拔弩张的矛盾也能尽量保持平静。也许有人觉得他们显得木讷,但正是这种沉稳的性格,能让他们和朋友交往时处处保持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