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三十八:生命是一种气化(1 / 1)

【引子】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庄子·刻意》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那么就会疲乏不堪,精力使用过度而不止歇那么就会元气劳损,元气劳损就会精力枯竭。水的本性,不混杂就会清澈,不搅动就会平静,闭塞不流动也就不会纯清,这是自然本质的现象。

【专访】

气是构成世界及人体的最基本物质,而且气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的运动变化不仅化生了万物,同时,也使万物在不断运动变化。比如,气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有了风雨寒暑的气候变化,有了一天中白天与黑夜的区别。同样的道理,自然界中种类繁多、性状各异的动植物,也无不由气所形成。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生长、强壮、衰老及死亡;人类的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不同发育阶段,无不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致。可见,气的运动变化既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

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多方面,也可以说,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表现,都是气的作用的结果。

第一,气有推动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运动不息的。在人体之中,不论在脏腑、经络、血脉、肌肉之中所存在的任何气都是不断运动着的,或升于上,或降于下,或出于外,或入于内。也正是由于气的不断运动,才能推动人体各种正常生理物质与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运行,将有用的物质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同样,气又有推动人体内存在的代谢产物、糟粕物质,使之排泄出去的作用。比如有些老年人,由于体质虚弱,会出现大便不易排泄的现象,其中一种原因,就是由于正气虚衰,胃气不足,不能有力地推动大便下行所造成的。再比如,有的人由于长期脾胃有病,导致营养不良,出现下肢和全身浮肿。依据中医理论来解释,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使人体之气得不到补充而虚弱,气虚则不能推动水液的运行,使水液停滞于肌肤之中的缘故。总之,由于气的推动作用,才能使各脏腑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和水液代谢,使人体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二,气对人体又有温养作用。人体有一定的体温,这依赖于气的温养作用来维持与调节。肌肉、骨骼、五脏六腑、五官七窍等,也要依赖气的不断充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这类例子是很多的。比如,一个脾胃虚弱的患者,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良,使人体之气得不到水谷之气的充养,则会表现为四肢无力、气短、语声低微、心慌等。四肢无力,说明了肌肉的正常功能减弱、气短、语声低微,说明肺的功能减弱;而心慌,又证明心脏功能的虚衰。再如,在冬天,一个人饥饿时往往会有怕冷的感觉,而当吃完饭以后,人的御寒能力会得到提高,这正说明由于食物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对人体有温养作用。另外长期的营养不良,或者老年人体质虚弱,往往可以见到手足冰冷的现象。依据中医理论来认识,这是由于人体中的阳气不足以温养四肢所致。可见气在人体中的温养作用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运动,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气又有抵抗外来致病邪气防御疾病发生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体自身对一些致病因素有防御作用,其中白血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白血球好像人体中的卫士,可以消化、分解和杀死各种体内微生物,消除病原对人体的有害作用。中医学的认识则不然,它将存在于人体中的气又分为正气与邪气。所谓邪气,就是侵犯到人体中的各种导致病症出现的因素,包括外界的致病因素,如西医学所说的细菌、病毒、病原虫之类,也包括物理的、化学的致病因素;同时,还包括在人体中存在的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各种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如淤血、水湿等。所谓正气,则指正常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各种气。正气与邪气,二者是相互对立的。正气充盛,人体健康,就可以防止外界致病因素的侵入,也可以将人体内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排泄和消灭掉。反过来,邪气侵犯人体以后,它又不断地损伤人体的正气。

所以,在中医最古老的著作《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记载。也就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于人,往往与人体正气的不足有关;反之,正气充足,邪气也就不容易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在同样的天气变化环境中生活的人,有的人很容易得病,有的人则不容易得病。一次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会有不少人得病,但同样也会有不少人不发病。依据中医理论来认识,其之所以得病,是由于他正气不足,再加上不注意预防而引起的;而不发病的人,一方面要归功于正常的生活起居,注意防范各种致病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体正气充盛的表现。

第四,气又有固摄作用。也就是说,气对血、津液、精等有形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有两种既相反又统一的生命现象,一方面要把没有用的物质排泄出去,另一方面这种排泄又有一定的节制。同时,对人体内存在的有用物质,又要使其固摄约束而不外泄。比如,人体每天都应有适量的大小便排泄出来,但是,小便与大便的排泄又不能不受约束。又如,人在某些情况下经常会出汗,但是也不能随时都出汗。排泄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约束则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正因为气有推动与固摄两方面的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大小便通畅而又得到适当的控制;使汗液的排泄得到调节;女子的月经有行有止;男子的精液既适时排泄,又不会有遗精、早泄等现象发生;血液既能在人体内流动,又不至于流溢于脉外而导致出血。因此,如果一个人的正气不足时,其固摄作用则往往减弱,会出现自汗不止、小便失禁、大便次数太多、遗精早泄和各种出血等现象。

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最大作用,则在于它的气化作用。

什么叫做气化?气化是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也就是指气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新陈代谢,一方面气在运动过程中被消耗,另一方面气又不断得到补充。从人体的代谢过程来看,一方面食物由消化道进入胃以后,被消化吸收,使之转变成水谷之气,水谷之气不断充实到人体的各个脏腑,使脏腑之气得到补充,人体之气得到充实;另一方面,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口腔的运动、食道的运动,使之到胃,再通过胃的消化,其精微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通过脾脏的运输,而布散到全身,而其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糟粕,又要通过大小肠运动,被排出体外。这时由于各器官的活动,使正气受到损耗。依照中医理论来认识,前者是使水谷物质化成人体所需要的精、气、血、津液,而后者又在不断消耗人体之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人正是由于这样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而维持着生命活动。所以当一个人气虚时,它的气化作用就随之而减弱,人身之气得不到补充生命活动能力随之而衰败,就会出现虚弱征象。如果人体之气消亡,气化作用则随之消失,新陈代谢过程终止,生命也就完结了。所以中医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为什么人在生命垂危时,要服用人参等大补元气之品,其道理也正在于此。

【专访总结】

中医认为气既可以升散以布于全身,又可以下降排出体外;既可以入内以养脏腑,又可以外出而达体表。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的水谷之气和呼吸之气,通过吸收、布散,成为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来源,又使组织器官的形质得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