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
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
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
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专访】
庄子把人对世界的占有总结为“立足之地”,如果你立足在自己所在的那块地,那么,此块地对人来说是有用的,而其他的地方对人来说是没用的。但是,如果你仅仅这样认为,只用脚下那块地,而将其他不用的地都铲除掉,那么,你所拥有的仅仅是立锥之地,无半点可移动的地方。然而,如果这样,那么人也就只能自生自灭了。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生活中那些在现今对我们来说没用的东西其实也是有用的,只是它的用处并没有你当下有用之物那样大而已。由此可见,“有用”与“无用”永远是相对的,“失去”与“获得”也是相对的。
关于这一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先生是如何解释的呢?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位年逾百岁的老翁招招摇摇地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简单地行了礼后,说:“听说先生很有学问,今日,老翁我想向先生请教。”
老翁自鸣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106岁了。但不瞒先生,从小到大,直到现今,我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生活。和我年纪相仿的人都已经驾鹤西去,他们开垦了众百亩的田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而我虽然一生也不曾拥有他们那样的耕作,但我依然是吃着五谷;虽然一生也没有置过片砖只瓦,但我依然居住在能够挡风避雨的屋子里。请问先生,对于他们一生的劳作,我是否可以认为忙忙碌碌一生,辛勤耕作一生,到头来却仅仅换来的先人一步而去呢?”
老子听了老者说的话,笑了,然后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了老翁面前,接着说:“这两样东西,如果我让你选择其中一个,那么你会选择砖头还是石头呢?”
老翁笑了,然后很自傲地拿过砖头,说:“砖头是我的选择。”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老翁看了看石头,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砖头,然后说:“石头连棱角都没有,我要它又有什么用呢?但砖头却不同,它很有用。”
听了老翁说的话,于是老子又问周围的人:“你们都选择哪样东西?”众人也都给予了同样的答案:“要砖头。”
接着,老子又问老翁:“请问石头和砖头相比,两者谁的寿命长?”
老翁回答说:“那肯定的石头的寿命长了。”
老子笑着说:“虽然石头寿命长,但人们却将其抛弃,而选择寿命短的砖头。这主要就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都是这样,即使寿命短,但只要对人是有用的,那么,人们都会选择它,短亦不短;相反,寿命长的东西,如果它们对人们没有用处,那么,人们也一样会摒弃它,这么说,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庄子的寓言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做有用。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
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既然放错了地方,就不妨给它换个位置,谁找准了这个“地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一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呢?
庄子是提倡“无用”的,他认为,只要我们拥有广阔的价值取向,那么,“无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用”,它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因此,不论是“有用”还是“无用”,只要能够秉持开阔的视野,它就都是有用的。
【专访总结】
人们都知道活着要有价值,但如何才算有价值呢?在庄子看来,只要做到没有用,就是最有用,这样看似无所作为,但人生在世最根本的东西得到了保证。生活本身就是人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