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点成绩就洋洋自得,自以为高不可攀,这样的人注定得不到太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人本来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也就更需要适时低头。
所谓的“屋檐”,通俗点说,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矮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威压,更别说拥有自己想要的发展机会了,除非你强大到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的程度。即使如此,你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别人屋檐下避避风雨。所以,在别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适当低头”有这样几个好处:你很主动地低下了头,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头抬得太高而把矮屋檐撞坏。要知道,不管撞坏撞不坏,你总要受伤的,尽管你的头是“铁”的,但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考虑要去哪里。要知道,一旦离开,再想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欲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西汉时期的韩信忍**之辱正是这种“适当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适当低头”,属于更高一个层次。就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适当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当时的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得到发展的时机,这是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它可能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矮檐”,请告诉自己:“适当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