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君子之才,玉韫珠藏”。有才固然是好事,但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就到处招摇。求人知本不为过,但若过分执著于此则不可取。其实,让别人太过了解自己,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如此一来,你的性格、你的弱点都会暴露在别人面前,倘若有人心存不良,“对症下药”,你岂不是毫无还手之力?
只可惜,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为人知,悄无声息地被埋没了,甚至怨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其实,这些担心不仅多余,而且从根本上证明这种人实际上并不怎么样。真正要紧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如果我们不在知人上下功夫,而一味地追求人知,则会贤愚不辨,是非混淆;交友不能亲贤远佞,用人则不能取良避奸。而这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不了解自己上司的喜恶、所欲,而仍一味按自己的那一套去做事的时候,更是无异于冒险。三国时杨修的命运就说明了这一点。
杨修,少有才名,他“才思敏捷,聪颖过人,才华、学识莫不出众”,曹操爱其有才,留于身边做行军主簿。但杨修这人极爱显摆,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能耐,总是想法设法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最后成了曹操的刀下鬼。
【史事风云】
一次,工匠建造相府里的一座花园,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便前来察看,他一句话不说,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大喜,问是谁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嘴上虽赞美几句,心里却很不舒服。
又有一次,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说话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问是何故,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虽然面带笑容,可心里十分厌恶。
杨修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的话,也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谁想杨修后来竟然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每一个有希望接班的人,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可说是个个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不识时务,又犯了卖弄自己小聪明的老毛病。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准备选择做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进行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杨修想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加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和曹植的才干,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两人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亲信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当时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很干脆地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恼。
曹操性格多疑,深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谎称自己在梦中好杀人,告诫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并因此而故意杀死了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可是当埋葬这个侍者时,杨修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了之后,心里愈加厌恶杨修,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老将黄忠斩杀了曹操的亲信大将夏侯渊,曹操自率大军迎战刘备于汉中。谁知战事进展很不顺利,双方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状态,使曹操进退两难,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遭人耻笑。一天晚上,心情烦闷的曹操正在大帐内想心事,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心中感慨万千。这时夏侯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于是人们便把这句话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见了便惊恐万分,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听了非常佩服他说的话,营中各位将士便都打点起行装。曹操得知这种情况,差点气坏心肝肺,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挂在辕门之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
【人物探究】
杨修怎么看都是个聪明人,但事实上,往往就是一些聪明人爱办糊涂事。
1.爱出风头。在北方的田野中,谷物成熟以后总是垂头而立;相反,狗尾草与谷相似,但因为它总是直昂着头,往往成为人们第一个拔除的对象。杨修饱读诗书,却不明此理,屡次在曹操面前显摆自己的小聪明。曹操的“鸡肋”、“一盒酥”及门中的“活”字等都是一种普通的智力测验,是一种文字游戏。他的出发点并不是真为了给大家出题测试,而是为了卖弄自己的超人才智,因此,他主观上并不希望有谁能够点破,只想等人来请教。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你猜着了,也只能含而不露,甚至还要以某种意义上的“愚笨”去衬托上司的“才智”。但是,杨修不知其意,毫不隐讳地屡屡点破了曹操的迷局,以显示自己的智慧不在曹操之下,曹操虽然有爱才之名,但对于这样一个只能耍小聪明,又每每抢自己风头的“酸秀才”,怎能不深恶之。
2.参合别人家事。古往今来,历代王者诸侯,无不反感大臣与子嗣交厚,各成势力,争夺储位,进而引发内乱。再者说,即便是普通人家,谁又希望一个外人参与自己的家事呢?可叹杨修偏偏不知深浅。曹操何许人也?——乱世之奸雄,他岂能容别人在自己眼里揉沙子?或许,曹操此时已有心杀杨修了,只是碍于没有找到好的借口。
3.口无遮拦。杨修此时若能懂得一点进退,不再处处显摆,三缄其口,或许他还不至于那么短命。可偏偏他自己非往枪口上撞。曹操作战失利,左右为难,正自懊恼,你杨修即便看透形势,也不该把事情说破,更不该为显摆自己的小聪明在军中大肆宣扬。如此一来,置曹操的颜面于何地?这一次,曹操终于找到了正当理由——扰乱军心,杨修想不死都难了!
世人多骂曹操嫉才,说杨修死得冤枉。其实,杨修死的一点也不冤,他得到这样的下场,完全是自作自受,本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人情世故都看不透呢?说到底还是虚荣心在作祟。
【谈古论今】
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别人比让别人了解自己更重要,往小了说,关乎个人的安危荣辱,往大处说,关乎国家的乱治兴亡。这是一种智者的见识,也是一种智者的活法。做人,还是低调一点好,切不要锋芒毕露。要知道,锋芒在彰显你个人才华的同时,很容易刺伤身边的人,燃起他们的嫉妒心理,这岂不是自找苦吃?会为人者,应懂得锋芒内敛,韬光养晦,以免成为别人的眼中刺、肉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