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怒与反抗。议郎杨勋与皇甫嵩秘密商议,准备共同起事,讨伐董卓,在这关键时刻,皇甫嵩突然被征调,杨勋势单力薄,不敢拿鸡蛋硬碰石头,第一个“反董计划”宣布流产。
没过多久,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阳太守张咨和渤海太守袁绍等10余人纷纷起兵,竖起“反董”大旗,从此开始了大规模持续反抗董卓的斗争浪潮。
随后,长沙太守孙坚率领豫州各郡军队宣布替天行道,征讨董卓。结果,在今汝州梁县西南被董卓部将徐荣打了个落花流水,联合孙坚“反董”的颍州太守李旻也被生擒活捉。
顺便提一句,徐荣这个人其实很厉害,单凭武力值来说,也应该成为三国一员响当当的战将。
孙坚一生只打过三次败仗,第一次败于“黄巾战队”,最后一次输给了黄祖,孙坚也因此搭上了性命。但这两次都是因为孙坚好勇斗狠,单骑冲杀,导致自己陷入埋伏圈。
而孙坚与徐荣的这场战斗,双方可都拉开了架势,正经八百的两军对战,结果,孙坚惨败。要不是手下大将祖茂赤胆忠心,甘心给孙坚当替身演员打掩护,孙坚能不能够逃出生天都两说。
徐荣还曾在酸枣地区把曹操打得连滚带爬,曹操不仅战马光荣牺牲,自己也受了伤。要不是曹洪发挥伟大的舍己救人精神,将战马让给了曹操,又有夜色给曹操打掩护,老曹说不准当时就挂了。
徐荣这两位手下败将,可都是未来三国的奠基人,这胜仗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说徐荣是三国武将中的一流高手,他绝对承担的起。
然而,徐荣虽然厉害,但他在董家军却吃不开。很多时候,能力固然重要,却未必能够成为一个人进阶的阶梯。当然,如果个人能力像吕布那样超群绝伦,那又另说。
史书里没说徐荣为什么不受董卓重视,但从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一是圈子因素。跟随董卓进京的五大干将,只有徐荣一人是东北人,其他四人都是凉州人,就连牛辅手下的李傕、郭汜、贾诩等人都是凉州老乡。这就跟古代某些商人组成的同乡会差不多,同一地区的人抱团取暖,利益共享,外人根本挤不进来。
二是受限于董卓的战略部署。董卓为了遏制讨董盟军,将自己的心腹战将分别派驻各地屯兵,牛辅守安邑、董越据渑池、胡轸卫长安、段煨屯华阴,战将有了自己的辖区,就有实权,在最高领导面前也格外受重视。而徐荣,可能是因为能力太突出了,被派出去跟各路强敌厮杀,胜仗没少打,谁知竟把自己打成了小人物。
当然,小人物也是了不起的,只是乱世的最后胜利者注定不是小人物,所以他们最终往往被历史所忽略。
却说孙坚被徐荣挫败,也不气馁,重整兵马,鏖战虎牢关。此时山东诸路豪杰也纷纷揭竿而起,声讨董卓。
董卓见关东军气势汹汹,对洛阳形成了有效威胁,遂决定迁都长安。迁都之前,董卓先毒死前少帝弘农王刘辩,又因袁绍带头反对自己,灭了老袁家一户口本,袁氏自袁绍叔父太傅袁隗以下,死者50余人。
司徒王允早有除掉董卓之心,可是考虑到董卓平时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武力过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几番思量,王允想到了的吕布……
《三国演义》用一出离奇的美人计展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为了家国大义,周旋于两个勇猛的男人之间,进而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略施计谋,便将董卓这一大害轻易除去。这种充满艳情的故事很符合听众的需要,但真实性就值得商榷了,大家随意看看就好。
要知真相如何,咱们还是看正经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