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明礼让,是人们合乎社会规则而且化为习惯的行动及做法,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文明,二是礼貌,三是忍让。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因此,父母只要让孩子养成文明礼让的好习惯,这些习惯就会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孩子也很容易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
德里克和同学们一起到约翰家做客,临走时大家都忙着拿书包、穿鞋子,只有德里克留在了最后,他把自己坐过的椅子认真摆好,把弄乱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一瞬间的细小行为被约翰的父母看在眼里,很受感动。约翰的母亲赞赏道:“这反映了一个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说明这个孩子很有教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让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些父母认识片面,对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让习惯不够重视,还有一些父母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让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本事就行了。其实只要留心一下周围的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就会发现,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是有文明礼让的好习惯的人。
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个人活动的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让要求也更高了,因为文明礼让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父母必须教育孩子懂礼貌,而礼貌又是通过动作与语言的运用来表现的,如果只让孩子知道“应该”尊敬别人、对人有礼貌,而不懂得“如何做”才能体现礼貌,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培养孩子养成文明礼让的好习惯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具体来说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从小注意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从仪容仪表上来说,主要是要求孩子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有狐臭要搽药品或及早治疗;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嚼口香糖;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
从谈吐方面来说,要让孩子做到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一个人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多人交谈时不可只跟一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
从仪态举止上来说,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对孩子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型,忌讳无精打采、探脖、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叉腰或双手交叉;坐姿要端正,挺直而不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
(2)要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遵守交通规则;购物时按顺序;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不抢座位;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等。
(3)帮助孩子确立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
文明礼貌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与人是否具有足够的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每一个正常人都有自尊心,但要想实现真正的自尊,须先尊重他人。文明礼貌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很难想象,一个丧失了自尊心的人会具有文明礼貌习惯。
(4)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一个总的原则是以正面引导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尤其如此,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还应与学校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保持一致,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