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感恩(1 / 1)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一个人应该懂得感恩。凡事习惯于感恩,就会使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习惯于感恩,当孩子遇到种种失败、无奈时,都能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习惯于感恩,能诠释生命中的挫折与不幸,创造生命中的奇迹。

邓女士的儿子郑洋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或许是遗传他爸爸的基因,郑洋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出半头,加上他的浓眉大眼和一副大大咧咧的性格,活脱脱一个小霸王的形象。但奇怪的是,在老师、父母、邻居眼中,郑洋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说起郑洋对他爸爸妈妈小大人似的关心和体贴,邓女士的同事们都羡慕不已,大家纷纷向郑女士取经。

邓女士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重要的是要让他有感恩的意识,咱们做父母的不能对孩子除了疼爱还是疼爱,只是一味地付出,让孩子觉得你的无休无止的付出和他的无休无止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孩子小还好说,等他带着这种意识长大成人后,就有咱们好看的了。”

确实,对于父母工作中的辛苦,邓女士和丈夫都有意识地让郑洋看到,在自己劳累的情况下,郑洋能干的事情就尽量让他代劳。同时,工资收入等情况也都让郑洋了解,让他知道他买东西花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平常看电视看到相关话题的节目,邓女士与丈夫也是不失时机地向郑洋灌输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懂得感恩的观念。

邓女士很欣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现代孩子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下,所有的事情都不去干,在潜意识里就形成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用回报。有些父母对孩子不知感恩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孩子还没长大,以后长大了自然会懂得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现象:父母为孩子任劳任怨,孩子却毫无感激之情,甚至还认为是应该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作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忽视了,父母的付出、外来的帮助和关怀在孩子眼里变得理所当然,谈不上什么感恩。孩子不懂得爱父母,更不会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怨恨父母。所以,父母如果爱孩子,就要让他们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爱,在爱中领略被爱。当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可以使人感到愉悦和温暖。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就不会一味地怨天尤人,才有信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一个不知感恩父母的人,就更不可能感恩别人。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习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父母对子女的涌泉之恩就可以不报了吗?“施恩不图报”是施恩者的美德,“知恩图报”是受恩者做人的良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恩是报不过来的,但知恩图报是起码的,要让孩子在心里保有一份爱,父母怎么爱他们,他们就应该怎么爱父母。

要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就要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感恩”是尊重的基础。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对父母怀有感激之心,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对老师怀有感激之情,牢记老师的教育之恩;对周围的人怀有感激之情,牢记他人的知遇之恩,向他们道一声“谢谢”,这些都是一种感恩心态的体现。

(1)当孩子顶撞父母时,父母要注意聆听孩子说了哪些话,多去理解和宽容孩子,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真实想法,再去进行坦诚的教育和说服,孩子才会主动放弃不合理的要求,接受父母的意见。

(2)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在要求自己的孩子怀有感恩之心的同时,对于家中的长辈要怀有一颗感恩、孝顺之心。对于孩子所表达出来的对父母的爱,应给予积极的肯定。感恩不能只局限于对父母的感恩,还要培养孩子对老师、同学以及对帮助过他的、为他付出过的人怀有感恩之心。从多方面展开感恩教育,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3)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很少会考虑到别人,更不可能客观地看待问题。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待人处事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生活中,父母更要鼓励孩子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别人有事相求,孩子又可以帮得上忙,就让孩子帮别人一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教育孩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捐款活动,以帮助那些生活更加困难的人,养成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通过实际生活的锻炼和父母的指点,孩子渐渐就会懂得“感恩”。

(4)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指导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体验父母的辛劳,使他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