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常常不会为他人着想,也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那么,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地教育呢?
父母应该直接指出孩子的错处,反问他:“那么,我以后也像你对别人一样对你。”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所在。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与外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宽容、忍让。通过“换位法”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只顾自己,无视他人的坏习惯,克服狭隘、自私的思想。让孩子有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机会,有团结互助的习惯,懂得互惠互利,多为孩子提供结交朋友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是避免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不知怎么,陈晓波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了。在学校里和同学一起打篮球的时候,晓波从来都是自己一个人带球,然后自己一个人上篮,不会想着和队友配合。如果别人稍微有一两个球忘记传给他的话,他就会发牢骚:“怎么不把球给我?你们怎么能这样?”同学们都觉得晓波太自以为是了,渐渐地疏远了他。
在家里,要是一家人正在看电视的话,晓波绝对是把遥控器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找的节目都是他自己喜欢看的,他心里才不会考虑到爸爸妈妈是否也乐意和他看一样的节目呢。晓波觉得:反正只要我自己觉得快乐、开心就OK了,我才不会管他人咧!
这天,妈妈和晓波商量一件事。妈妈问道:“隔壁小可过些天要参加英语口语比赛,你可以把你的MP3借给她用几天吗?”
晓波大声地拒绝道:“什么?凭什么把我的东西借给别人,那是我的。她参加比赛与我何干?”
妈妈听罢,也故意夸张地回应道:“与你何干?那么,我以后也像你对别人一样对你,你觉得如何?”
晓波没有说话,脸“唰”地一下红了。
妈妈意味深长地说道:“孩子,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若是只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你会无意中失去很多,好好想想妈妈的话吧。”
晓波惭愧地低下了头……
当然,这个毛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所以,父母平时还要做到不娇惯、溺爱孩子。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劳动观念,克服懒惰、依赖情绪。因为,优越的物质生活不仅容易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而且容易使人变得贪婪、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培养勤劳朴实的性格是克服自我中心的关键所在。
首先,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跟孩子谈道理,要直指孩子做错的地方,谨记“以身作则”这个育儿要则。
其次,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在挫折中锻炼意志,提高自制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半由于缺乏生活磨炼,社会经验不足,加上凡事都喜欢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所以,常常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因此,人为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有利于他们在挫折中提高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