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交礼仪作为调解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桥梁,显得更加重要。把握和谐的社交策略对自己处世的态度和整个职业生涯都大有助益。因此,掌握一些社交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利用第一印象效应
在社交活动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是在没有任何成见的基础上,完全凭着你的“自我表现”来判断的,因而第一印象直观、鲜明、强烈而又牢固。如果你的相貌俊美,举止端庄大方,言语机智,谈吐风趣幽默,风度翩翩,你就会给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当然,人无完人,所有的优点和美德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你若具有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点,再扬长避短,将其发扬光大,也同样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1)第一印象的影响力。
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着社交活动能否继续下去。第一印象好,人家就愿意和你进一步来往,通过一段时间的相识与了解,人家觉得你的确不错,你们的关系就会顺畅发展。如果对方是你的客户,你在事业上就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如果对方是你的同事,你在工作中就多了一个支持者;如果对方是你的邻居,你在生活里就多了一个朋友。第一印象不好,你与人家的交往便不得不就此止步了,因为人家不想再见到你。纵然你有多么美好的动机,多么宏伟的蓝图设想,也只能化成泡影了。
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对一个人的评价。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构成人们对他直观评价的主要因素。许多人在初次交往时,就很快被对方所接受,或被奉为事业的楷模,或被尊为学业上的恩师,或被敬为思想上的领袖,或被定为人生的伴侣,也就是一见钟情。
第一印象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很长时间都不容易被改变。在许多回忆录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话:“他还是老样子,像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多少年以后,历史的变化更加之岁月的沧桑,一个人怎么会没有变化呢?但在作者眼里,对方还是他初次见到的模样。事实上不是对方依然如故,而是作者脑中的第一印象太深刻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由于第一印象扎根太深,以后感知或应该感知到的东西,也都被冲淡或忽略了。其好处是,两个人之间如果没有出现本质问题,偶尔的一些矛盾或不快很可能被忽略,两者的关系仍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其不利处是,两人之间若有一人发生了本质变化,另一方仍忽略不计,势必要丧失立场,乃至上当受骗。
(2)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一般来讲,第一印象还是基本准确的,尤其在有阅历之人的头脑中,准确度更高。首先,他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其次,他只凭客观判断。只要此人不是高明的玩家,不是擅于演戏,正常的人际交往总能感受个八九不离十。人们的思想深浅,学识的高低,教养的好坏,从对方三言两语的言谈中,便可一见分晓。所以在社交活动中,把握好第一印象,关系十分重大。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初次交往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第一印象接触的毕竟是表面的东西,本身就潜伏着偏差,再经过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变化,其距初始感觉已越来越远。当初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反目成仇;当初两人山盟海誓,后来形同陌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都是由于第一印象的偏差所致。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我们应该重视第一印象。怎样减少偏差,如何一目了然,都是未来很好的研究课题。就我们自身而言,要增加阅历,提高修养,加强识别人、判断人的能力。同时也要把第一印象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它,丰富它,使它发挥更准确、更巨大的作用。
(3)第一印象与先入为主。
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是遵循其自身规律,而是受制于第一印象,在它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
第一印象的好坏,已被社交者在头脑中固定为一种倾向,由此决定他们的社交态度。如果第一印象好,双方就愿意交往,这是社交继续的基础。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不想再见,社交也就无法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你的第一印象不好,可是出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你也不得不和对方继续打着交道。这时,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便开始显现出来。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一位多年的领导干部,带领大家艰苦奋斗,业绩频频,深孚众望。突然有一天,政治运动兴起,他被造反派揪出来,说是揪出了一个叛徒。人们怎么也不相信,平时最受他们尊敬的领导,一夜之间会成为叛徒。于是,有人默默哀叹,有人愤愤不平,有人呼冤告状。一贯的思想,使他们坚信,他们的领导是个好人,不可能是叛徒。运动过后,这位领导得以平反昭雪,证实了人们的看法。这种情形,说明先入为主的思想在发生着积极的心理效应。
生活中也常常存在另外一种情形:某工厂的一名工人,人见人夸,都说此人老实能干,尤其见到女同志就脸红,更让人觉得放心。突然有一天,公安局来人将其带走,说他是强奸嫌疑犯。人们乍听时,谁也不相信,如此腼腆的人,怎么可能?后经公安局的大量证据证实,犯人自己也招了供,人们才不得不信。不过,这一事实仍然让人们费解,无法将前后两者联系到一起。这时先入为主的思想,产生的就是消极的心理效应。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都免不了被先入为主的思想左右。对印象好的人,怎么看怎么好,越看越顺眼。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的许多不是,你或者不放在心上,听而不闻;或者根本不相信,还要反驳几句;或者将信将疑,持怀疑态度。让你相信真有此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反,若有人在你面前顺势夸他,你会连连点头,坚信不疑。
对印象不好的人,你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越看越别扭。如果有人向你提及他的优点,你会很反感,不仅不信,还要将对方痛斥一番,把你长期的不满,连带今日的“话不投机”,一并泼向对方。如果有人指责那人时,你听起来就很受用,即使不参加讨伐,心里也是认同的。
(4)避免成为先入为主的牺牲品。
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与人交往时要善加识别。当先入为主的内涵与客观事实相符时,就能够亲近好人,远离坏人;当先入为主的内涵与客观事实不相符时,就会以偏赅全,错待朋友,善待敌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所有那些上当受骗的人们,多数都是先入为主的消极心理效应的牺牲品。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和把握,看待事物不能受先入为主心理的牵制,要防止思想的偏向,克服狭隘心理,积极诱导出先入为主心理的有利因素,注意纠正其以偏赅全的不利因素,将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发挥到最佳状态。
不断结交新的社交对象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善于交际的人,总是在不停地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等于进入他的社交圈,从而认识一批人,不断地产生倍增效应。
(1)广泛参加各种团体活动。
对于参加联谊会、集训、研讨会或志趣相同者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都是许多人在一起的集体活动,即便你兴趣不浓也还是积极参加为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类活动所创造的交际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有些不喝酒的人,稍微喝了一点,就把心里话全都倒了出来,从此与这些人结成了好朋友。如果你总是说“乱哄哄的有什么意思”之类的拒绝之辞,那么以后就不会有人再邀请你了。
各类社团组织、学术团体聚集着各种人才,大家志趣、爱好相投,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切磋技艺,研究学问。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可为其成员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所以,不要放弃你感兴趣的任何团体。
(2)好好利用与人合作的机遇。
与人合作的过程也是交友的过程,为扩大社交范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为共同的事业是寻觅知心朋友的前提条件,比如,鲁迅以兄弟般的情谊同瞿秋白、冯雪峰协作,领导了革命文化运动。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当年和友情甚笃的三位女友互相帮助,最后一起考入北平协和医科大学。
不可错过与人合作的项目,还要积极寻找共同完成的事业,才可广交朋友。
(3)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爱好、兴趣广泛的人,易于同各种人交朋友。一个人如果会打桥牌、跳舞、游泳、滑冰、打球、下棋等,爱好一多,与大家“凑趣”的机会就多,结交朋友的机会也就多了。
即使自己并不擅长某一方面,但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博得对方的欢心,因为你肯定了他的特点,引发了共鸣感。
然后就是要有好奇心,集体活动时,不管谁邀请都要去一块儿活动。自己感兴趣的要去,不感兴趣的也要去,不管男性和女性都要兴致勃勃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受你的魅力,让人感受快乐的气氛,自己也能感受,当大家聚到一起时,不要忘了这一点。
再有就是关心各种问题。常关心周围大多数人所关心的事,特别是关心你结交的人所感兴趣的问题。
(4)不要让性格差异成为障碍。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相投的人容易接近,反之,则容易疏远。但要记住,社交与选择朋友不完全是一回事,社交圈中,有朋友,但更多的不是朋友,或者只是普普通通的朋友,因此,社交过程中,不要用选择朋友甚至是知心朋友的条件来作标准,凡是志趣不符、性格不合的人一概拒之门外。
威尔·罗志斯说过:“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我不喜欢的人。”这句话用在社交圈中是很合适的。要扩大社交范围,就要学会接受他人的独特个性,即使是自己并不喜欢的个性。
在社交圈中认识的新朋友应是与你有较大差别的人才好。朋友之间在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别,有助于双方广泛地了解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层面。新朋友的见解即使与你大相径庭、迥然不同,也是一大幸事,这可以补充、丰富你的思想。
(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有些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这些人总是埋怨自己没有朋友,实际就是缺少热情。这种心情他自己最清楚。无论大家做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就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绝不与大家一起干。什么都是自己决定,自己能领会的才想做,像这样个性强的人是很难交到朋友的。
如果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致不高,你就坐在兴致高的人对面去。“自己没有可以露一手的专长,即使去了也只是凑凑热闹,真无聊!”情绪如此低下,往往会影响周围的人,会令人扫兴。因此,如果坐在性格爽朗、幽默风趣、感召力强的人对面,受其感染就不会那样无聊、寂寞了。大家不知不觉地畅所欲言,原来兴致不高的你也许会发觉自己急不可耐地想参加下一个联谊会。
参加聚会、联谊会一类的集体活动,绝对不能表现出勉勉强强的态度。“啊,毫无意思。不参加就好了!”这样的人,即使去联谊会或聚会,也像是局外人一样,自己什么也不去干,还在一边一个劲地发牢骚。这样,不但周围人的情绪受影响,自己也比谁都不愉快。一旦参加活动,对什么事情都应当积极地干,要努力让大家都快乐。
如果你不会唱卡拉OK,回避也不是办法,当别人唱歌的时候,你要积极应和,为他们打节拍,让大家感受到你的热情。
不会喝酒的人也不要独自走开,更不要感到这种联谊会、聚会对自己是一种无聊的集体活动。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自己滴酒不沾,然后,主动地揽上专司斟酒的活儿,并监督每个人是否完成了“任务”,找点儿话题挑动大家“斗斗酒”,自己当公证人,活跃一下气氛。这样,自己也不会因为不会喝酒而感觉被排除在集体活动之外,还可以逃避别人的苦劝,真是一举两得。
致意时要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
致意是一种社交中最为常用的礼节,它表示问候、尊敬之意。通常用于相识的人或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之间在各种场合打招呼。致意时应该诚心诚意,表情和蔼可亲。若毫无表情或精神萎靡不振,会给人以敷衍了事的感觉。
致意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微笑致意。
适于与相识者或只有一面之交者在同一地点,彼此距离较近但不适宜交谈或无法交谈的场合。
(2)起立致意。
在较正式场合里,有长者、尊者到来或离去时,在场者应起立表示致意。如长者、尊者来访,在场者应起立表示欢迎,待来访者落坐后,自己才可坐下;如长者、尊者离去,待他们离开后才可落坐。
(3)举手致意。
适于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一般不必出声,只将右臂伸直。掌心朝向对方,轻轻摆一两下手即可,不要反复摇动。
(4)点头致意。
适于不宜交谈的场合。如会议、会谈在进行中。与相识者在同一地点多次见面或仅有一面之交者,在应酬场合相逢时,都可以点头为礼。
(5)欠身致意。
欠身致意表示对他人的恭敬,这种致意方式适用的范围较广。致意的方法是身体上部微微向前一躬,幅度不宜太大。
(6)脱帽致意。
朋友、熟人见面若戴的是无檐儿帽,就不必脱帽,只需欠身致意即可,但注意不可以双手插兜。若戴着有檐儿的帽子则可脱帽致意最为适宜。若是熟人、朋友迎面而过,也可以轻掀一下帽子致意即可。脱帽时,请别忘了问声好。
一般情况下,不论在何种场合,致意的顺序应该遵循男士应先向女士致意;年轻者先向长者致意;学生先向老师致意;下属先向上级致意。女士不论在何种场合,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戴帽,一般只需点头致意或微笑致意。惟有遇到上级、长辈、老师、特别钦佩的人及见到一群朋友的时候,女士才需率先向他们致意。
致意的方法,往往同时使用两种,如点头与微笑并用,欠身与脱帽并用。
致意时要注意文雅,一般不要在致意的同时,向对方高声叫喊,以免妨碍他人。
如遇对方先向自己致意,应以同样的方式向对方致意,视而不见、毫无反应是失礼的。
遇到身份较高者,一般不应立即起身去向对方致意,而应在对方的应酬告一段落之后,再上前致意。
致意的动作不可敷衍或满不在乎,必须认认真真的,以充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道歉是必不可少的社交语言
道歉,即向对方致以歉意的一种礼仪。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因自己的言行失误而打扰、影响了别人,或者给别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或物质上的损害时,都应主动向对方道歉,挽回影响,以便继续维持相互间的来往和友好关系。
那么,怎样向别人道歉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道歉的范围。
在下列情况下都应向对方表示歉意:
①同学、亲友和老师托付自己办的事情未能办好时。
②自己失礼、失手时。
③无意中碰撞了别人时。
④在拥挤的街道、公共车辆上挤了或踩了别人时。
⑤在食堂排队买饭碰落了别人的餐具时。
⑥因有事而必须打断别人的谈话时。
⑦打扰了别人的工作或休息时。
⑧敲错了别人的家门或叫错了别人的姓名时。
(2)道歉的词语。
表示歉意的词语一般有这样一些:“对不起”、“请原谅”、“打扰了”、“很抱歉”、“给你添麻烦了”等。在向别人道歉时,一定要说得极为诚恳,否则不但不会被对方谅解,还有可能激起对方的愤怒。另外,在向对方表示歉意时,除了态度要诚恳外,还要选择对方乐意接受的语言。
(3)道歉的方式。
向对方表示歉意的方式有:
①当面口头道歉。
②约时间面谈道歉。
③打电话道歉。
④书信道歉。
⑤到对方家中或单位亲自拜望道歉。
⑥托第三者转达道歉。
向别人道歉所采用的方式,一定要根据自己与对方熟悉的程度和歉意的程度认真选择,一般以当面口头道歉为宜,如果带有赔偿性的道歉,才选用到对方家中或单位拜望道歉的方式。
(4)道歉的时机。
同学、朋友之间可能因为一些误解发生摩擦和纠纷,事后应立即向对方道歉。如果对方的火气正旺,感情非常激动,不妨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等待对方冷静下来后,再主动向对方道歉。这样可能比立即道歉的效果更好,也易于对方接受。
(5)道歉的礼节。
道歉时,态度要严肃。首先主动承认自己犯的错误和过失,对给对方带来的损害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内疚,然后请求对方给予谅解和宽恕,并询问对方有什么具体的条件和要求,对方的理由和要求如果合理充分,要给予满足。如果对方一时不理解或拒绝接受道歉,要反复表达自己的诚意,对于对方的冷言相待和粗暴的态度,应体谅人家的心情,用实心实意的言语感动对方,该赔礼的赔礼,该赔偿的赔偿,以求得对方的谅解。切不可在道歉时再次与人家发生争吵,也不得在虚情假意地赢得了对方的谅解后,再去指责对方的不是。
会拒绝是社交语言技巧成熟的标志
在社交活动中,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好直接顶撞对方;当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又不愿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为很好地应付上述各种情况,你就要学会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巧妙地说“不”,让“不”有一副可亲的面孔。这种拒绝要讲究艺术方法。
(1)彬彬有礼法。
当别人邀请你出门,而你又不愿去时,可以彬彬有礼地说:“我很感谢您的盛情。不过已经有人约了我,所以我今天就没有福气享受您的美意了。”
(2)不说理由法。
在有些场合对某些人说明拒绝的理由,有可能会节外生枝,事与愿违。为减少麻烦,可以不说理由。如遇到曾经借钱不还的人又来向你借钱,你就可以明确表态:“实在对不起,我恐怕帮不上您这个忙。”如果他继续纠缠,就再重复一遍,他就会知难而退。
(3)诱导对方法。
这是通过巧妙的诱导使对方否认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做法就很值得仿效,当他被好朋友问及新建潜艇基地的情况时,他就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回答是“能”。于是,罗斯福笑着说:“我也能。”对方就不好再问了。
(4)答非所问法。
把对方提出的问题,用与之不相符的内容来回答。比如一个外国人来访时问周总理:“中国的银行共发行了多少人民币?”对这一保密数字,自然不能轻易回答,于是周总理幽默地说:“一共十八元八角八分。”对方先是不解,经周总理一解释,不禁佩服周总理的智慧。原来,当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面值分别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加在一起不就是这个数吗?
(5)妥协应付法。
当别人提的要求使你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可以妥协应付说:“这事不久以后就能解决。”
“您的病慢慢就会好的。”
委婉拒绝的方法远不止上面这几种,你尽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只是一定要记住,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以不损伤他人的自尊心为原则。
一个笑容让你的社交形象熠熠生辉
微笑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学问。微笑牵涉到我们的文明素质、生活内容和节奏,也牵涉到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微笑是内心的愉悦自然地流露在脸上,它是伪装不出来的,非伪装不可,也是苦涩的笑,倒不如不进行伪装的好。微笑是有讲究的。
(1)首先要学会微笑。
如果你对别人抱着友好的态度,对社会具有好感,自然会笑口常开,久而久之,微笑会自然地变成你自身的一部分。当你遇到别人时,如果心中想:“啊!能看到你,真高兴!”把这种心情表现在你脸上,你会显得满面春风。
你每天都应抽出点时间去笑。在家庭中,也特别需要这样的调剂。笑,能使你在社会上人际关系融洽,家庭中天伦之乐乐融融。当你某一时刻心情恶劣时,设法使自己笑出来,是改变心情最好的办法。
无论你遇到的困难多么大,处境如何痛苦,一旦你笑了,你就可能撑得过去,不会被困难压倒,也不会向处境屈服。
如果你平时不太喜欢笑,又想学会笑,那么可先从搜集和剪贴各种趣事和笑料做起。用剪贴簿搜集资料当然很花费时间,但是只建立一个简单的笑料档案却很容易,把你所喜欢的和别人代你找到的笑话和漫画剪下来就可以了。
另外,再预备一本记事簿,记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笑事情,你一翻阅就会笑起来。
(2)笑要注意场合。
笑在一般交际场合中都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任何交际场合中都适用。如果在不该笑的场合笑了,那么,不仅达不到搞好人际关系的效果,而且还会受到别人的冷眼,甚至会引来别人的愤怒,这当然是很糟糕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场合。例如,当你参加葬礼或追悼会时,你对悲痛欲绝的死者家属就不能笑脸相迎。
(3)应和大家一起笑。
许多人聚在一起时,如果别人的笑和幽默引起大家的共鸣,你绝对不能单独板着脸。大家都笑而你却正襟危坐,无疑会破坏整个气氛。讲笑话的人心中会十分不快,认为你有意和他为难,诚心不笑(其实你只不过认为并不好笑),其他人也会认为你大杀风景。所以,在这种场合,表现出能欣赏别人的笑和幽默,和大家一起笑,是争取友谊或友好对待的方法。不要瞧不起别人的笑和幽默,不要认为笑和幽默是你的独有物;应该用笑声来表示对别人笑和幽默的赞赏,这样也会使你收到友谊的回报。
(4)不要取笑他人。
在运用笑和幽默时,不要把别人作为取笑的对象。特别是不要取笑他人生理上的缺陷,如斜眼、麻面、跛足、驼背等。对别人的不幸,你应该给予同情才是。如果在许多人交谈中,有一位是生理上有缺陷的人,那么在说话时,最要避免易使人联想到缺陷方面去的笑话。也不要取笑他人的过错和失误,例如,不要取笑你的同学考试不及格,不要取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时跌了跤,等等。也不要取笑他人出身贫寒、职业卑微、家属中有不法分子等,免得使人感到窘迫。在某种特殊的交际氛围中,不如将自己作为取笑的对象,文雅地嘲笑自己,以此使整个场面松弛、欢快。
(5)应考虑对象。
笑和幽默是孪生姐妹,但在运用时应注意对象。也就是说,要看对方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要是不考虑这些,乱来一气,是会把问题弄糟的。
此外,还应考虑对方的文化层次以及地域、国情、国别,还要记住对方的宗教禁忌。
当对方的地位高或职务重要时,你不能无端地用笑和幽默,而应先提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在谈话中有分寸地表现你的笑和幽默。
在运用笑和幽默时,要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否则,你想搞好人际关系的希望就会落空,甚至带来麻烦。
对人微笑,对人运用笑和幽默,是想搞好人际关系,共同快乐地享受人生,并不是为了取笑嘲弄别人,更不是为了和别人比高低。否则,笑往往就会变成仇恨的种子。
我们应以微笑诚恳待人,搞好人际关系,以使工作和生活更快乐。但我们首先必须懂得什么叫快乐,怎样才能使别人也使自己快乐。要是损人利己,取笑他人的过失,嘲弄他人的缺陷,这种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不是为了微笑而微笑,微笑仅是为了表示我们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的态度。
社交中善于利用“第三者”进行沟通
运用第三者传递信息,实现沟通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对于消除特定情况下彼此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传话是通过“局外人”实现的,听者会认为传话较为客观而信以为真;其二,传话是在双方脱离接触状态下间接进行的,各方都能冷静理智地考虑问题采取得体的对策,有助于化解矛盾。运用第三者传话有明传和暗传两种方式:
(1)暗中借助式。
就是借某人当“传声筒”,但不明说,而是在适当场合,以漫不经心的方式向他坦露自己的想法,借其口进行传播起到沟通信息的作用。比如,有人告诉林肯总统说,国防部长埃德温·斯坦顿曾骂他是个该死的傻瓜(显然,传话人是有意讨好总统,拨弄是非)。林肯听了,没有任何反感表示,而是漫不经心地说:“如果斯坦顿说我是个该死的傻瓜,那我很可能是的。因为他办事一向认真,他说的十之八九是正确的。”这话很快被传到斯坦顿那里。他听了极为感动,马上到林肯面前表示崇高的敬意。从这个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到,林肯就是将计就计,当着传话人的面,有意对国防部长表示肯定,给以高度评价,有意识地借这个“义务传声筒”把话传过去从而有效地消涂了国防部长对自己的不满。像这样不露痕迹地借中间人之口义务传话,只要所传内容不走样,一般效果是好的。
当然,这种方式有一定盲目性。因传话人是自发传话,并不负有责任,他可能传,也可能不传;就是传话,也难免掺杂个人主观好恶,或添加,或遗漏,或更改,甚至使原话面目全非,造成不良后果。所以,运用暗传方式要格外谨慎小心。
(2)明言委托式。
有时需要专门委托传话人完成沟通的任务。传话人穿梭于两者之间,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沟通双方的意见,进行间接交锋,最终消除分歧,取得一致。比如,一对恋人发生矛盾,女方拒不见面,爱情濒临夭折。男方通过中间人从中疏通,转达双方意见,论是非,讲条件,明责任,极力调解,最后达成谅解,双方又走到了一起。再如,当同事朋友间发生误会,关系紧张时,也可以通过向第三方说明事情原委,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请求传递信息,从中斡旋,使彼此捐弃前嫌言归于好。如此等等。运用这种传话方式效果较好,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人际之间的矛盾,赢得更多朋友。
不管哪一种传话其效果都取决于传话媒介的“保真度”。因此要注意选择为人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来传递信息,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此外。传话内容不宜长篇大论,应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点到要害处。还要注意说实话,不要虚伪和夸张。
和谐来自相互尊重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只有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一般来说,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分两类,即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缺乏自尊时,就会感到自尊无望,甚至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失常的行为。而最稳定的,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名声、荣誉和谄媚。
某家电影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年末,电影院经理把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都请到电影院来参加一个茶话会。会前,专门制作了这些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生活录相片,会上放给大家看。每个人,尤其是离退休职工非常感动。原因很简单,这些人一辈子干的工作就是给别人放电影,从来未感受过自己上银幕是什么滋味。今天他们有机会在给人们放了一辈子电影的电影院里,看自己走上了银幕,感到影院领导没有忘记自己一辈子的辛苦,他们能不感动吗?因而很自然地加深了对自己单位的感情,同时也使在职职工感到振奋,团体的凝聚力大增。
互尊是礼仪的重要原则。与人交往,不论对方职务高低、身份如何、相貌怎样、才能大小,只要与之打交道,首先就应尊重他人的人格,做到礼遇适当、寒暄热烈、赞美得体、话题投机,让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欢迎的和有地位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到与你交往的心情很愉快,这样才可能深入沟通,建立感情,达到目的。要想在社交中体现对别人的尊重,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礼仪上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人品,还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好感。在社交场合,男方将女方的手握得太紧、时间太长,是对女方的不尊重,会给人以轻佻之嫌;参加朋友的婚礼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和异性朋友保持过密的距离,甚至凑到对方耳边“窃窃私语”,是对对方的不尊重;站着与别人交谈而脚不停地“啪啪”打地,会使人产生“不耐烦”的联想;与朋友特别是长辈、上级、新朋友坐着交谈而大跷“二郎脚”,甚至上下摆动,在对方看来,这是轻佻的表现、傲慢的外露,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2)态度要真诚而热情。
热情的态度,意味着对别人的隆重接纳,会给人留下受欢迎、受重视、受尊重的感觉,而这本来就是礼仪的初衷和要旨。当然,热情不能过火,过分的热情会使人感到虚伪和缺乏诚意。所以,待人热情一定要出自真诚,是尊重他人的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心存不敬,却又要故意表现出热情,只会让人感到做作,引起反感。
(3)不要伤别人的“面子”。
所谓面子,即自尊心。即便是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人,也存在着一定的自尊心。失去自尊,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难以容忍的事情。所以,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严重失礼的行为。如果是故意而为,那就更不道德了。我们中国人爱面子、讲面子,古人有“宁折勿弯”的训诫,说到底都是自尊心的问题。维护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所以,与人交往,一定要避免有可能伤害他人自尊心的言行。比如,谈话中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不要提到对方的生理缺陷,更不能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对他人做错的事,要善意地委婉指出。
(4)尊重别人的意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身的愿望。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弘扬个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个性色彩和多元思想的共存,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现代社交中的互尊原则,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彼此宽容,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与人交往,就应给人表达自己思想、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应尊重他人的这种权利。当他人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与个性特征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交往,应尊重对方的人格和自由。
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如果你能照顾到别人的这一心理,你就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好感,当然,你的人缘也就会越来越好。
不做没有信用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需要十分诚实,更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如果只会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却不履行自己的承诺,这样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唾弃和鄙视。
上司许下诺言后不能兑现将不利于在下属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导致上下属之间交往的失败。某机关的田处长是出了名的“支票机”,只会许诺,不会兑现。前不久,单位新分来一个小伙子,计算机专业毕业。田处长一大早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笑眯眯地说:“小陈啊!我看了你的履历,不错不错,以后咱们单位的计算机就交给你负责了,出了什么故障你就给看看,需要升级什么的你就看着办!有前途啊,我最喜欢有专长的人才了!”小伙子一阵激动:“田处长,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几天之内,小伙子天天加班,把单位的几台电脑大整修了一遍,田处长高兴地说:“小陈啊,我不会委屈人才,忙过了这一段,我就一定要提拔你!”小伙子乐得天天“溜”着处长,甚至还跑到处长家里教处长儿子学电脑,单位里的同事看到小伙子这么卖力,却只是暗暗摇头。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田处长的“提拔”还是没消息,实在忍不住了,小伙子跑去问田处长,他支吾以对:“这个嘛,我还得再研究一下!”小伙子心里真是又急又气。同事老张拍着小伙子肩膀说:“认了吧!田处长的话不能信,4年前他就说提拔我当科长,我现在还不是小科员!”
不久后,处里的工作出现了个大纰漏,田处长急得跳脚,可是没有人愿意帮他,最后他被降职外调了,大家乐得直鼓掌:“‘支票机’总算走了!”
做领导的有一种失败,是最不受人同情的,那就是把大家当阿斗,随意哄骗。用得着大家时,又是许愿又是承诺,好话堆满一箩筐,说得大家纷纷为此效命;而当用不着时,极尽委蛇之能事,记性也不好了,以前说过的全忘了。这样的领导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人心,一旦遇到什么工作失误或是错误,立刻就会墙倒众人推,无可挽回地一败涂地。因此当领导的一定要一诺千金,这样在与下属打交道时才会成功。
中华民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对信用与名誉的注重。曾有个“抱柱守信”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和心上人相约在桥下。他等了许久,约会的人没来。一会儿,河水上涨,漫过桥来,他为了守信,死死地抱住桥柱,一个心眼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河水越涨越高,竟把他淹死了。这位年轻人抱柱而死的行为尽管有点迂腐,然而,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却是永远值得人们敬佩的。
在中国历史上,这一类“待人以信”的故事,不胜枚举。楚人称道季布:“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孔子也把“朋友信之”列为他生平的志向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更是孔夫子的名言。很显然,重视信用与名誉,已经成为我们祖先做人的根本守则。
有些人口头上对任何事都“没问题”、“一句话,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诺;可是,嘴上承诺,脑中遗忘,或脑中虽未遗忘,但不尽力,办到了就吹嘘,办不到就搪塞支吾。这种把承诺视做儿戏,是对朋友的不负责行为,要不得,迟早得为人所抛弃。
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你根本就没考虑所办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样,困难一来,你就只会干瞪眼。从而给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许诺越多,问题越多。所以,“轻诺”必然是“寡信”的。
有许多诺言是否能兑现得了,不只是取决于主观的努力,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情况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因为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要轻率许诺,许诺时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应留一定的余地。当然,这种留有余地是为了不使对方从希望的高峰坠入失望的深谷,而不是给自己不做努力埋契机。自己必须竭尽全力。如果你没有把握,就不要向人许诺。迫不得已时,就要实事求是,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这样时间长了,人家才会信任你,把你当成靠得住的人。
不要随便指责别人
与人交往中,我们常常易犯随便指责别人的错误。“唉呀,你做的不对!”“怎么连这点小事也办不好!”像这样的指责,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听到,然而随便指责别人并非是什么好事,它会给你的人际交往带来严重阻碍。
有一位先生,喜欢跟别人争辩,借以卖弄自己的学识,如果你不跟他争辩,他倒也不会来麻烦你、伤害你。
这位先生,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忠实、不伪装,也从来不投机取巧,更不占别人便宜。
像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不受别人欢迎呢?
原来他过分看重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因此,他就喜欢随时随地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点缺点,就加以批评、指责,像大人管小孩、老师教学生一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甚至常常不良或者行为不端。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儿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做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漫骂。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地令人可怕,到处都会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误,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这样做,对于改善你的人际关系更有效。
1863年,美国内战中的盖茨堡战役开始了,7月4日晚上,李将军开始向南方溃退。李将军带着败兵逃到波多马克河边,面对前方高涨的河水与后方追击的政府军,李将军进退维谷,他们此刻已成瓮中之鳖。此役只要彻底击溃李将军的残余军队,内战很快就可以结束。对此天赐良机,林肯信心十足地用电报命令维德将军:“立刻出击,不用通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随即又另派特使督促维德马上行动。
而维德将军呢?他完全违背林肯的命令,先是通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而后又迟疑不决,一拖再拖。最后,水退了,李将军带领军队越过波多马克河逃走了。
林肯闻知此事,勃然大怒,在失望、痛苦之余,林肯坐下来给维德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体现了林肯内心的极大不满。
我亲爱的将军:
我不相信你能懂得因李将军逃走一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他本来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且,只要他一就擒,加上我们最近获得的胜利,战争即可结束。现在,战争可能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上星期你不能顺利擒得李将军,如今他逃到波多马克河以南,你又如何能保证成功呢?我无法期望你改变形势,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现在会做得更好。良机已经失去,我实在感到无限的悲痛。
林肯在写完这封信之后,心里又产生了别的想法:无论如何,大错已经铸成,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自己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维得会为自己辩解,会反过来攻击自己,这只能使大家都不愉快,甚至危及他的前途,以至于迫使他离开军队而已。
此时,如果说有人最有资格批评人的话,那个人就是林肯,可是他却没有那么做。惨痛的教训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恶狠狠的责备,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
于是,这封信没有被寄出,它被永远地收藏了起来。试想,如果维德将军读了此信之后,会有何感想?又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你希望激起一种反抗,使人痛恨数年或至死难忘,那你就可以试试对人发表一些尖酸刻薄的批评,这样你的愿望就可以轻易实现了。
指责别人是一种能破坏人际关系的强力炸药,所以遇到问题时,让我们尽量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少一点责备,多一点理解,这样做对你更有好处。
从容应对惹人厌的人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难免会碰到一些无事生非的人、嫉贤妒能的人、散播谣言的人、虚伪阴险的人,等等。和这些人应该怎样相处呢?
也许你确实是与人为善,但是你的善未必能换回来善,须知任何创造性都是在客观上对于平庸的挑战,任何机敏和智慧都在反衬着愚蠢和蛮横,任何好心好意都在客观上揭露着、为难着心怀叵测;而任何大公无私都好像是故意出小肚鸡肠的人的洋相。在工作中,你做得越好,就越会有同事痛恨你,这是不能不正视的现实。一般人碰到用心险恶的人会用四种办法来应付。
一是以痛恨对恶。杜丽上班不到一个月,就和单位里的几个女同事结下了仇:处长的小姨子仗势欺人、出纳赵欣尖酸刻薄、对桌同事阴险狡诈、打字员朱雪挑拨离间……总之,单位里没几个好人。男朋友劝她多忍让一点,有话好好说,反被杜丽骂了一顿。她决定给那几个女人点厉害,让她们知道谁都不是好欺负的。从那以后,杜丽就开始每天跟她们吵,跟她们骂,向领导打小报告,跟同事告密……一段时间下来,虽然杜丽也吃了不少暗亏,但几个同事的气焰也给压下来不少。杜丽洋洋得意,没想到男朋友却提出了分手。他说:“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和那几个女人有什么区别,满脑子就想着怎么算计别人,我再也受不了你了。”这样的结果让杜丽惊呆了,她明明只是想为自己讨个公道啊!
以为自己与自己的小圈子乃清白的天使,以为周围的一切人是魔鬼和恶棍,于是整天咬牙切齿,苦大仇深,气迷心窍,不可终日,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第一是神经病;第二是以恶对恶,本身就已经恶了,本身就已经与他或她心目中的魔鬼恶棍无异了、趋同了。
二是以疑对恶。嘀嘀咕咕,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生怕吃亏上当,总觉得四面楚歌。结果可能你少吃了两次亏,但更失掉了许多朋友和机会,失掉了大度和信心,失掉了本来有所作为的可能。
三是以大言对恶。以煽情对恶,以悲情“秀”对恶:言必称险恶,言必骂世人皆恶我独善,世人皆浊我独清;言必横扫千军如卷席;言必爆破多少吨的TNT。目前有一种说法很流行,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在于批判。这个提法对于生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尤为正确,因为他们的环境里成为主流的可能是自满自足,是物质享受,是相对或暂时的平稳,是“历史的终结”乃至霸权主义。
四是以消极对恶。不反抗、无作为,只懂得自怨自艾,这就是所谓的消极。张军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不过为了这个脾气也多受了不少气。这辈子张军最恨的就是女经理李飞花:最难的业务,她一定会派给张军跑;跑熟的业务,李飞花一定会让他交给新手;有什么好事一定轮不到张军,加班、紧急出差这些事,张军没有一次逃得掉……“真××的李飞花呀!我这一辈子就交代在她手上了!”张军每天都要这样跟老婆、孩子、亲戚朋友抱怨,“上次,不是她硬插了一扛,业务经理就是我的了!”“今天,李飞花又给我安排了个‘好活’……”久而久之,大家对他的抱怨都厌烦极了,他刚一开头,大家就全散了,每个人都说:“老张这人挺好,就是太爱发牢骚!”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辈子唠唠叨叨,神经兮兮,黏黏糊糊,诉不完的苦,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牢骚,埋怨不完的“客观”,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了,他或她已经是一事无成的定局了,还在那里怨天尤人呢。
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保持干净更保持稳定、保持操守更保持好心情、保持正义感更保持理性、保持有所不为有所不信更保持与人为善呢?许多时候,你的绝大多数同事还是好的,至少是正常的。这样说由于过分正常,也会使得某些人暴跳如雷吧?而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他们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待他们的态度。至于说到他们的毛病,不见得一定比你多,即使是常常不比你少。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使自己变成一个和善安定的因素、团结的因素、文明的因素;我们可以努力做到心平气和,冷静理智,谦恭有礼,助人为乐,而不是相反。甚至对那些或某一个对你确实是心怀敌意乃至已经不择手段地伤害你的同事,你也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有什么毛病?有什么使他或她受到伤害的记录?有没有可能消除误解化“敌”为友?还要设身处地想想对方是否也有情可原。
从长远看,一切个人的嫉恨怨毒,一切聒噪生事,流言飞语也好,棍子帽子也好,在一个大气候相对稳定的形势下,作用十分有限,可能起的是反作用。你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大可以正常动作,平稳反应,保持良好心态,不受干扰,让各种事务按部就班地进行。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讨厌的人,你不要理他,让他一个人折腾,估计他很快就会觉得没趣。但如果对方闹个没完没了,那你就要找个有利时机,狠狠地回击一下,让他收敛,这也就够了。
社交中保持等距离
社交活动中,我们经常需要同时与几个人打交道,这种情况下,常常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错误。你“厚”的人可能是欢喜中带点尴尬,但被你“薄”的人就注定要满腹怨气了。这样做会给你的人际关系带来严重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失误,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等距离原则。
郊游活动中,班长徐伟带了4名女生去采蘑菇,回来的时候,其中3个女生却噘着嘴,满脸的不高兴。辅导员问几个女孩为什么生气?她们回答说:“什么意思嘛?一起出去,班长却只对那个女孩献殷勤,对我们理也不理,我们中有谁得罪了他吗?”辅导员听完就找徐伟谈了话,结果徐伟大呼冤枉:“我只不过是跟那个女孩比较熟悉,才多说了几句,并没有嫌弃另3个女孩的意思啊!”最后徐伟找到3个女孩,真诚地跟她们道了歉,并请她们吃了顿饭,3个女孩才算原谅了他。
社交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所以社交中一定要谨言慎行,和人保持等距离。
在握手寒暄时,应按礼节规定的顺序依次进行,不应该不讲先后顺序,跳跃地进行。与多人握手时,注意与每人握手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在与为数不多的人交换名片时,应按礼节规定的顺序,可以一一地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请对方指教。那些在场者并不一定都想要你的名片,但仅凭自己的判断不给他们也有失礼之嫌。
一个男士与两个女士同行或坐在一起时,不应夹在她俩中间,否则,男士同她们谈话就不得不左右兼顾。那么男士的最佳位置应是坐在或走在她们的左侧才合乎礼仪。因为此刻你若居中而坐,或是走在中间,是难于做到一左一右绝对“等量”地对待她们的。
然而,这一规定却有个例外。在一位未婚男子同两位单身女子同行时,如果他靠近其中的一位而远离另一位,反而可能引起她们的不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走在她们中间较好。
在招待客户时,不论是对待大客户还是小客户都要设法照顾周到,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在某公司举办的一个大型答谢晚宴上,业务员周平及其他业务员都忙着招呼各自的客户。周平的客户很多,他与小客户打过招呼后,就借用餐时间与一个大客户交谈起来,因为这个大客户曾与公司产生过误会。通过交谈,与这个大客户基本上达到了沟通的目的,消除了误会。事后,有一个小客户打来电话,说不想用该公司的产品了。当时周平非常吃惊,因为双方一直合作得不错,虽然产品用量不大,但一直保持业务往来,且关系很好,他不知道是哪方面得罪了这位“上帝”。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原来在那次晚宴上,这位客户就坐在自己的邻桌,因受其冷落,所以才欲终止合作。后来经周平不断地加以解释,才挽回了这位客户。
到公司去洽谈业务或办事,进入办公室后应设法与办公室业务人员都聊上几句,以调节气氛,不能只与业务主管攀谈,目无他人,令人觉得你只认领导,冷落其他在场的人,这样往往会收到不良的效果。
一位南方经营建材的老板,经常来公司洽谈业务,但是他每次来科里,只与业务主管交谈,旁若无人。甚至对其他人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形同路人。说起话来口气很大,动辄说他跟某某厂长、科长关系很好,仿佛他做生意靠的不是实力,而是关系,大家都很反感他。他来科里联系业务,业务主管不在时,没人理他,更没人主动帮他,他来电话找人,回答“不在”——没人帮他去找;打听什么信息,回答“不知道”——即使很清楚。这样一来,看似精明的南方老板,实际上办了一件很不精明的傻事,原因是忽略了“等距离”规则。
所以,在社交场合,对待众多的朋友、合作伙伴,应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不要使人感觉有明显的亲疏远近、冷暖明暗之别。
日常交往既要备敬酒也要备罚酒
交际策略一般都是软的,比如“遇事好商量”、“遇事让人三分”等,都是社交中人们常用的态度和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时候软的手段都灵验,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敬酒不吃吃罚酒,好话听不进,恶话倒可让他清醒。这样,强硬的态度与手段就成为必要。
到江州渔船上抢鱼的李逵,全无道理,好话听不进,硬是碰到“浪里白条”张顺,被他诱进水里,把一个铁汉子黑旋风淹得死去活来,他才不敢冒失了,也才真正领教了逞强的苦头。“浪里白条”张顺,也是软的办法用尽才来硬的。并且用计把李逵引到水上,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张顺才可以发挥自己的硬功夫。
就客观情况而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所偏,自己便要吃亏。也就是一个人如果太软,则易给人弱者的印象,觉得你好欺负,于是经常受到别人行为、言语、态度的戏弄与不恭。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因为不可能指望人们修养都那么好,公正无欺地待人,恰恰相反,更多的人们都有点欺软怕硬的毛病。因此交际中不可一味的软。
当然,与人交往,也不可太强,一味不转弯地强硬。一个人太强硬,必然使人觉得他头上长角、浑身长刺。到节骨眼上,别人忍无可忍,如张顺和众多渔夫对付李逵,李逵的恶运就难逃了。那时的李逵在水里被淹得死去活来,要不是宋江来得及时,再拖延几口气的工夫,只怕李逵就要被张顺丢到江中喂鱼了。
所以,为了生活平安、办事顺利,初入社会的人,或者过分软弱、过分单纯的人,务必要了解软硬两手的效用,心理上有点软硬两手交替着用的谋略与随机应变。
淡如到新单位才一个多月,她却觉得特别累、特别烦,让她产生这种感觉的就是公司里的40多岁的财务主管“卢姐”。卢姐是老总的小姨子,在公司里特有地位,也不知淡如哪儿得罪她了,反正她对淡如一直就看不顺眼,看到淡如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还常在背后说淡如的坏话。对于这些事淡如都忍了下来,她觉得自己是个新员工,得罪不起人家,其实她也曾想过要改善自己同卢姐的关系,可每次自己的善意都打了水漂——人家根本就不理睬,淡如也就不想再讨没趣了。
这天财务室通知淡如去领出差报销费用,淡如接过钱一看,只有640元,少了400多元,就拿着钱去找卢姐。卢姐冷着脸说:“发票上就这些,你还想要多少?”说完把淡如的出差发票摔了过来。淡如一查发现少了一张住宿发票,可卢姐却狡猾地说:“你给我的就这些,谁知道你把发票弄到哪儿去了!”淡如明白了,这一定是卢姐搞的鬼,她忍住一口气,平静地说:“发票交上去的时候,我是编了号的,我用铅笔在发票背面标好了,当时同事小王、小赵都在场,但现在发票却少了第四张,我要去找老总,如果老总也说责任在我,那我就自认倒霉!”卢姐这下傻了眼,嘴唇哆嗦着却不知要说什么,淡如趁机又说:“卢姐,其实我也不想把小事弄大了,闹到老总那儿对谁都不好,我想会不会是会计把发票弄丢了,事儿这么多,您也不可能都照顾到了,要不您再找找!”卢姐连忙点头。下午的时候,卢姐亲自把钱送给淡如,而且以后再也没找过淡如的麻烦。
淡如实在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子,虽然是初入社会,但却完全掌握了软硬兼施的谋略,结果大获成功。如果当时她和“卢姐”大吵一架的话,估计也能把钱要回来,甚至让“卢姐”挨批,但她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不好过。当然她也可以把这口气忍下去,不过以后她就会遇到更多这样的事,谁让她是“软柿子”呢!社会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淡如这样的事,这时候你就要学学淡如的策略,把罚酒、敬酒一起端上桌,让对方自己选择,这样一来恐怕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
“罚酒”与“敬酒”作为一种谋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都不可偏废,如果你能一边体现友善、通情达理,一边显示尊严和力量,那你就一定会在交际中大获成功。
做个正确化解社交冷遇的聪明人
社交中受到冷遇很常见,但如果你不懂得化解冷遇,就会使社交受到极大影响。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都不是办法,真正的聪明人要能根据受到冷遇的不同情况来作出不同反应。
冷遇无非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自我估计过高,对方未使自己满意而感到冷落。
二是无意性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周,顾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对方存心怠慢,使人难堪。
当你被冷落时,要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适当的对策。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多做自我反省,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关系,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交际赴会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这种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水平。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静,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烦恼。
老吴到多年不见的一个老战友家去探望。这位老战友如今已是商界的实力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他感到很疲劳,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因此,对一般关系的客人,一律不冷不热地接待。
老吴以为会受到热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热,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他怨气冲天,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道,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对于无意性冷遇,应理解和宽容。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招待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
比如,有位司机开车送人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把客人迎了进去,却把司机冷落在门口。开始司机有些生气,但转念一想,在这样闹哄哄的场合下,主人疏忽是难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气也就消了。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机时,他已经吃了饭且又把车停在门外了。主人感到过意不去,一再道歉。见状,司机连说自己不习惯大场合,又不能喝酒。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态度使主人很感动。事后,主人又专门请司机来做客,从此两人关系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密切了。
这种和善的态度引起的震撼,会比责备强烈得多,同时还能感召对方改变态度,用实际行动纠正过失,使彼此关系更加和谐。
对于有意性冷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予恰当处理。一般来说,当众给来宾冷遇是一种不礼貌行为,而有意给人冷落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得是动手动脚、大吵大闹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纳斯列金穿着旧衣服去参加宴会。他走进门后,没人理睬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来,又来到宴会上。这一次主人马上走过来迎接他,安排了一个好位子为他摆上了最好的菜。
纳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脱下来,放在餐桌上说:“‘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问:“你干什么?”
他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东西。我穿旧衣服来时,没人理睬我,换了新衣服后,立刻被奉为上宾,你们的这酒和菜不是给衣服吃的吗?”
主人的脸刷的红了。纳斯列金巧妙地把窘迫还给了冷落他的主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有意冷落自己的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以此自我解脱。有时候,对方冷落你是为了激怒你,使你远离他,而远离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选择。这时,聪明的人会采取不在意的态度,“厚脸皮”地面对冷落,我行我素,以热服冷,以有礼对无礼,从而使对方改变态度。
冷遇确实令人感到尴尬,但却是在社交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所以你必须学会化解它,这样你才能适应各种社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