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己(1 / 1)

朋友有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我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智慧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然而至今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即便如此,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测验出来。

测验过程是这样的: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在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在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到的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在认识自我时,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从而使自己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常常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