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学术悬案的了结(1 / 1)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课题设置来看,在“夏代年代学的研究”这一课题中,分设了四个小的专题,即:早期夏文化研究;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文化分界;《尚书》仲康日食再研究;《夏小正》星象和年代。如果要将这四个专题落到实处,其研究主要遵循下列三条途径:一是文献中对于夏代积年的记载;二是对夏文化探讨的主要对象即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14C测年;三是参照文献中有关天象记录的推算。只要将这三项研究成果汇总起来,然后再对比、交叉、考证,夏代纪年的框架就相应地建立起来了。

夏康娱以自纵(屈原《离骚》插图,清·门应兆作。)

原文: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注释:《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九辩》《九歌》乃天上的乐章,被启偷到人间之说。夏康,即太康。娱以自纵,纵情**。五子,太康的五个昆弟。太康在外游乐不归,终被有穷国君羿率领军马,手持弓矢,拒之河对岸不得归。此后,羿乘机夺了他的帝位,太康的五个昆弟也逃出了京城,须于洛汭,遂作《五子之歌》,以为“太康失国”之怨。太康不得归国,居于阳夏之地忧郁而死。

那么,第一条研究途径,也就是文献所见的夏代积年是多少呢?专门负责文献资料与天文数据准备的罗琨等专家,通过对近400种古籍进行普查和检索,发现夏代积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471年说。据《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又据《路史·后纪》卷一三下注所引《汲冢纪年》载:“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由于《太平御览》成书年代比《路史》为早,“工程”专家组经反复讨论、斟酌,认为应以年代较早的471年为准。

二是431年说。据《易纬稽览图》载:“禹四百三十一年。”这里的“禹”是指整个夏代而不是禹本身执政的年数。而《世经》载:“伯禹,……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这个年数比前一种记载多了一年。另一种文献《帝王世纪》继承了《世经》的说法,并明确指出夏代的432年是自禹至桀并包括羿、浞在内的19位王。从以上两种说法来看,431年与432年之间仅一年之差,专家组学者们认为这一年之差可能是传抄导致的笔误,因为《易纬稽览图》成书年代早于《世经》,故专家组认为应当取431年为是。

纵观471年和431年两种说法,发现中间相差了整整40年。对这个不算太小的差距,中国历史上无数学者进行过研究与考证,大体上分两种解释:一是471年包括羿、浞代夏的“无王”阶段,而431年不包括“无王”阶段。二是471年自禹代他的前辈舜事开始起算,431年则起自禹执政的第一年,也就是从禹元年开始起算,故有40年之差。

羿**游以佚田(屈原《离骚》插图,清·门应兆作)

原文:羿**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注释:羿,又称后羿,有穷国君,善射。夺取夏康的帝位后,无节制地闲游射猎,**的风气大行其道。结果一个名为寒浞的臣子借机袭杀了羿,并霸占了其妻,生浇。

据文献记载,当夏王朝的历史进展到禹的孙子太康帝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太康失国的事件。太康相当荒**,经常带着家眷到洛水北岸打猎,有时一连几个月不回朝听政。有一位叫后羿的夷族酋长利用夏民对太康的怨恨,出兵夺取了太康的帝位,号称有穷氏。后羿是当时最著名的射手,专喜欢打猎。后来他的亲信寒浞收买了羿的家奴将羿杀死,霸占了羿的妻妾和全部家业。再后来,太康的后辈少康纠集人马,攻灭寒浞,又夺回了太康失去的帝位,史称“少康中兴”。关于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位、有穷覆亡、少康中兴的故事,在《楚辞》中亦有记述。而且,在残存的《竹书纪年》中也可找到“羿居斟寻”之类的印证。可见后羿、少康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夏王朝发展过程中部族间斗争的情形,远非后代人的观念所能伪造。有鉴于此,在关于夏代纪年的最终取舍中,专家组学者们在反复论证后,决定采取471年说,即整个夏代积年自禹起,终于桀,其间包括羿、浞代夏的“无王”阶段。

少康逐犬(屈原《离骚· 天问》插图,明·萧云从作)

原文: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岐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注释:浇,寒浞的儿子。嫂,浇的嫂子女岐。王逸《章句》:“言浇无义,**佚其嫂,往至其户,佯有所求,因与行**也。”又说:“女岐与浇**佚,为之缝裳,于是共舍而宿止也。”少康,夏帝相之子。王逸《章句》:“夏少康因田猎放犬逐兽,遂袭杀浇而断其头。”颠易厥首,指错砍了女岐的头。王逸《章句》曰:“少康夜袭得女岐头,以为浇,因断之,故言易首,遇危殆也。”

文献记载的夏代总积年的问题已被选定,接下来就要在实际中验证,也就是用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年提出的文献与发掘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加以考证。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于是,学者们面临的第二个重大任务就是对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二里头文化问题做一个了结。

前文已经介绍,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到底属商还是夏,或者是半商半夏等问题,学者们有多种分歧,且几十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这就是二里头作为一个面积十余平方公里,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发掘时间之长、发掘规模之大、收获颇丰的遗址,绝不是一座普通的村落,而是一座王都。要研究夏商文化的分界,就无法绕开这座都城遗址。

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之初,专门设立了“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文化分界”这一专题,其目的是在充分吸收以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同时,进一步确定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分期,以此建立比较详细的考古编年序列。在此基础上,详细比较二里头文化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文化,初步制订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最后,根据14C测年数据,大体确定夏王朝的终止年代。这一专题由正在主持二里头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郑光负责。

郑光,四川南充市人,1940年出生,1963年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的研究生,开始攻读考古学,1966年毕业后留在考古所工作。自1978年起,主持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的发掘工作,1980年接替赵芝荃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在此后的20年里,一直主持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

虽然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已进行了几十年的主动发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物资料,能够顺利地收集可供14C测年的样品用于“工程”的测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二里头工作队已有的发掘资料中,对研究夏文化上限至关重要的二里头文化一期的材料比较缺乏,不仅不能提供足够的14C测年样品,而且难以满足分期工作的需要。因此,郑光接手“工程”分配的研究专题后,同青年考古学家张立东等二里头发掘人员一起,在全面清理了该遗址诸次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与“工程”专题有关的样品。随后,根据已收集到的样品情况,在做了综合研究和分期、分类后,又于1997年3月至5月,在为期三个月的时间内,同14C测年专家仇士华等一道,于二里头遗址内选择几个主要地点进行补充发掘和系统采集样品。这次发掘,找到了清楚的地层叠压关系和新品类陶器,特别是找到了二里头文化一期的系列含碳样品,这些收获在加深了考古人员对二里头文化的认识的同时,也为14C测年断代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里头遗址:华夏第一都

1997年11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前期考古年代学研讨会”在河南召开,有五十余名国内关于夏商研究的不同学科和单位的一流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来到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及两遗址的出土文物陈列室,进行现场观察和讨论。此次讨论同以往不同的是,大家观点公开,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既反映了考古学与物理学、天文学、古文献学等不同学科的结合,也体现了不同单位几个相关专题的协作。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此前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划分是正确的,二里头文化与偃师商城的文化大不相同,偃师商城的文化基本上同于郑州商城的文化,即商文化。而二里头文化绝不是商文化,只能是另外一种文化,早于商文化而又与商文化中间无隔隙的文化只能是夏文化。因而,在这次会议上,尽管尚有少数学者有不同意见,但大家普遍达成了一种共识,即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自此,一个在学术界争论了二十多年悬而未决的疑案总算得到解决。这个结果无疑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夏文化研究探索的重大收获之一。

当然,在这次研讨中,有的学者高屋建瓴地指出,二里头文化一期还不是最早的夏文化,早期夏文化应该到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如瓦店遗址、王城岗遗址等地区去寻找。因为二里头文化是由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发展而来的,后者已经发现了城址,使用了青铜器并出现反映礼制的遗物,应是夏文化的初期。另外,以往所有的二里头出土遗物经14C测年,均不超过距今3900年。按历史文献记载,夏王朝初年应在公元前23世纪或公元前21世纪,应该距今4000年以上,因此,二里头文化又只能是夏王朝的后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全面分析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推理之后,认为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寻。其主要理由和根据是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另有《逸周书·度邑》《国语·周语上》和《战国策·魏策一》等文献记载,太康、羿、桀诸王之都斟寻的具体位置应在洛水附近。从地理位置上看,二里头遗址和文献记载相吻合。故有专家推断这个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庞大遗址应是夏都斟寻。另一些专家的意见正好相反,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尽管距今时间不到4000年,但要尊重科学。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一期文化差别很大,没有渊源关系,所以不必到龙山文化晚期中去寻找。另有学者提出,如果二里头文化距今时间近,还应再寻找比二里头文化一期更早的二里头文化,寻找的具体线索应放在河南驻马店地区……

面对学者们的不同意见,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之一李伯谦在最后总结性的发言中指出:就早期夏文化的探索研究问题,不能否认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渊源关系,但除二里头文化之外,应集中精力到南王湾三期龙山文化晚期中去追寻。此前工程专家组布置的豫西地区对河南禹县瓦店、登封王城岗、二里头等文化遗址有针对性复查和发掘的田野工作基本结束,后一阶段的工作将转入室内,重点是对出土材料的整理,尤其重要的是把各典型遗址、不同期别的测样标本选好,准备进行14C测年。只有进行14C测年,许多疑难和争论不休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换句话说,如果没有14C测年技术的加盟与支持,要想在夏商周断代中得出可靠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