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事佛,很大一部分无疑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在政治统治上,她需要将盛行于世的佛教用来为自己服务,这是不必做任何掩饰的历史事实。悠悠岁月,各朝各代,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统治工具,利用佛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则是武则天及另外几位唐代皇帝的统治术之一。曾有一段时间,中国历史将武则天这种做法称为“佞佛”,今天想来,的确荒唐可笑。
武则天大崇佛法,一俟为佛绣制金袈裟的想法成熟后,她便下令施行。
江南的苏绣湘绣,闻名久远,武则天自然想到了江南的织绣高手。还未等她将这一想法出口,身边的薛怀义似理解主子的心事,投言掷情,一副丈夫气,要为武则天分忧解难。武则天凤目舒展,薛怀义作为她最得力的亲信面首,督办此事,她焉有不放心之理。
这薛怀义即武则天的宫内贴身面首之一,家籍为京兆鄠县,即今陕西户县,原名冯小宝。他原为东都洛阳城中一经营药材的小商贩,身材魁梧,粗壮有力,也有点文化。因得幸于李渊女儿千金公主的侍女,进而与公主相识,随后被推荐为武则天的男宠。武则天虽身份贵为天子,但天子也有七情六欲,在男女问题上,她的欲望是无节制的。在传统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气氛下,她不得不顾忌朝臣们的议论,不好直接公开将男宠留在宫中,便开动脑筋,将冯小宝度为僧侣,亲自为他起名怀义,使他能随便出入宫禁。不仅如此,她还让怀义与驸马都尉薛绍合族,命薛绍事之为叔父,以提高怀义的身份。此后,薛怀义与洛阳高僧常有往来。689年夏天,薛怀义积极参与了编撰《大云经》的工作,在此书中竭尽全力鼓吹武则天为弥勒佛下世,为武则天施行政治改革铺路。称帝后的武则天,亲封怀义等为县公,并颁赐给他们紫袈裟和标志身份的银龟袋[1]。
怀义自然荣幸之至,他出入宫廷禁地,每每身披武则天赐予的紫袈裟,如入无人之境。
法门寺北门墙所嵌之《璇玑图》(原图设色)。根据《扶风县志》和流传本复制,应为“关中本”
这一日,武则天将想要为佛制金袈裟的想法告诉怀义后,怀义手抚皇帝赐赠给自己的紫袈裟,心潮起伏,激动异常。作为面首男宠,怀义以他的精明干练、侍候主子得力而深得武则天赞赏,在这个节骨眼上,怀义当然得绞尽脑汁大加表现一番。他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很小的时候,便听人说起民间刺绣珍品《璇玑图》的事。鄠县是长安的区县,与扶风县之间仅隔着一个周至县,扶风县民间才女苏若兰织就《璇玑图》的故事,曾在故乡广为传颂。想到此,他故作聪明,将江南织锦刺绣工艺大加棒杀贬低一番,弄得武则天如堕五里云烟之中,摸不着头脑。接着,他向武则天津津有味地讲起了北方刺绣尤其是以扶风为中心漫及各县各乡各村的刺绣技艺,讲起了苏若兰《璇玑图》的来历。
在前秦时,一个月色朗照、天宇皓皓的夏夜,法门寺寺院附近村庄的父老乡亲们,沉浸于夏粮丰收的喜悦之中,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银河岸边一颗明亮的星星拖着长尾巴向这里箭一般直直射来,人们惊魂未定,只见它眨眼间已落在了寺院里。夜深人静,天籁俱寂,忽然天空中似有钗环声玲玲作响,笙鼓管乐也由远及近悠悠飘来,动人极了。第二天,便有奇事发生,离法门寺不远处的苏家村有位名叫苏道质的穷秀才,妻子分娩,生下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婴。更神的是,满月刚过,这女婴即咿呀学语,八个月后就能说话,并已懂事。周原的乡亲们都说,这女婴是个奇女子。因为孩子出生的那天,苏秀才书桌前的一盆兰花突然绽放,苏秀才便给爱女起名若兰。
小小的若兰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精妙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播成了神话一般。一些富豪望门人家,更是央人接二连三上门求婚,但均被若兰父女婉言谢绝。
这一日,法门寺逢庙会,若兰跟随父亲上香游玩,在寺院附近的一个池塘边,遇见一英俊少年挽弓搭箭,一箭射去,高空中一只飞雁应声跌落地上。少年接着又向池塘连发几箭,水面随即漂起几尾带箭的鲤鱼。若兰姑娘正被这少年射飞雁、穿池鱼的神奇箭法吸引得入迷时,突然几个士兵捆绑着一位衣衫褴褛的大汉,推搡前行,这群人身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哭喊追赶,其惨状目不忍睹。那位英俊少年见状,急急跨上前去劝解,兵丁们非但不听,反而动手打少年。少年一怒之下,三拳两脚便打散兵卒,救出大汉。然后,又义赠白发老汉一锭白银,让其父子快快逃离。少年的义举,使若兰姑娘心仪不已,涌起了强烈的爱慕之心。她细问父亲这少年是谁,父亲告诉她,这热血少年乃已故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若兰姑娘异常高兴,遂向父亲表露了自己对这少年的爱慕真情。苏秀才也不反对,即托人向窦滔表示结亲之情。窦滔全家早已闻知若兰姑娘美名,唯恐求之不得,故一直未敢声张,今日好事临门,自然立即应诺。
苏若兰与窦滔完婚,夫妻互恩互爱。不久,前秦苻坚看中窦滔的才学和武艺,便封他为秦州刺史。有一回,苻坚派他带兵攻打东晋,窦滔此时已厌恶连年战乱,便与妻子相商,借故不从。苻坚一怒之下,将窦滔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一带)。窦滔临行,苏若兰心如刀绞,牵衣顿足,戚戚送别。行至法门寺外池塘边随口吟诗:“银箭夕日穿红线,何故今朝断丝弦?送君池边千秋泪,漠漠流沙几时还?”窦滔强按住心中的悲伤,随即安慰道:“阳春飞鸟嬉戏时,边关壮士自回还。”情依依,悲凄凄,水碧碧,相亲相爱难舍难离。送到村外,就要分手了,两人更加悲伤。若兰见秋叶飘落,一行大雁悲鸣,又吟诗:“瑟瑟秋风孤雁鸣,古道西望泪湿巾;野日惨惨照荒草,佳音不知几度春?”窦滔又安慰她道:“秋去冬尽春日暖,自有鸿雁送佳音。”
苻坚无情地拆散了这对相亲相爱的青年夫妻,当地周原父老乡亲无不为之叹息。
窦滔走后,苏若兰每天孤坐窗前,遥望西边漠漠天空,冬去春来,几度花红叶落,鸣雁依然无影无踪。每到夜晚,她思念丈夫心切,凝视天边明月,月缺月圆,不见壮士归还,悲泪涌流。日餐渐减,夜夜孤灯,思绪万千,只盼心上人能早日脱离谪贬,平安归还。
**中,苏若兰磨墨摆砚,提笔写出自己的思念。开始,每天写几首思念诗,白驹逝水,年复一年,竟写成七千九百多首诗。然而,爱人窦滔仍不见回还。
由于苏若兰才情若泉,时时不间断地喷涌而出,写诗的事也便传开了。苻坚的妻弟,为了讨好苻坚,得知苏若兰确是一不凡才女时,竟仗势欺人,要接若兰进宫,为苻坚做妃子。若兰悲愤交加,毅然剪去自己的一头青丝,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孤坐绣阁,轻摇纺车,纺缠出缕缕细纱,去水塘洗净,染成五彩线。最后,将五彩线昼夜不停地织成了一幅千古奇珍、绮丽无比的诗锦——《璇玑图》。这《璇玑图》里,渗透着若兰的倾腹才华、一腔衷情,是她高智力、深才情的巍然凝结。
诗锦织成后,竟无人能读懂。若兰说:“非我夫君,莫能读之。”后来,她竭尽所能,历经千难万磨,托人将《璇玑图》带到边关,带给窦滔。窦滔读懂了妻子的一片真挚之情,悲痛欲绝,他仿佛见到了善良而贤惠的妻子,从遥远的故乡来到自己的面前。这件事在边关将士中间传开后,引起了大家对苻坚的不满。有一位边关守将十分感动,在他的热心帮助下,窦滔终于摆脱了凄凉的流放生活,逃回到自己的家乡扶风县。但是,令他肝肠裂断的是,他已见不到自己恩爱多情的妻子苏若兰了。若兰由于等不到他的归来,孤苦一身,无力抵抗苻坚妻弟的威逼纠缠,便守节尽忠自缢而亡,成为千古遗恨。苏若兰的死,成了关中民众倒苻的一根导火线,前秦苻坚的王朝不久便土崩瓦解了。然而,周原法门寺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苏若兰,八百里秦川的民众也在传说中永远记着苏若兰的名字。法门寺周围的人们,在若兰死后不久,又听见天空响起轻悦的钗环声和鼓乐声,又看见多年不见的织女星出现在银河岸边,大家争相流泪祷祝苏姑娘转世再来人间。也许是苏若兰在天有灵,法门寺乃至整个关中各县村寨,自那以后便出现了一茬又一茬民间刺绣能手。直至今天,秦川各县村寨的刺绣品,仍可与江南刺绣分庭抗礼。“秦绣”率先在北方驰名起来,广受各方喜爱,它似乎比江南的苏绣湘绣更惟妙惟肖,美丽绝伦。
因此,武则天的男宠面首薛怀义,便在武则天意欲织绣金袈裟奉佛的当头,讲起了关于《璇玑图》的故事,让武则天大加赞叹吃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她随即命薛怀义探访民间,寻回那使她云山雾罩的仰慕之物。据史书记载:这幅诗锦仅八寸见方,苏若兰以红、黄、蓝、紫、黑五色彩线将它织成,用色得宜,令人赏心悦目。苏才女将它起名《璇玑图》,意即它能像罗盘一样旋转连读。由于它织成的是一方五彩诗锦,因而后人又叫它“织锦回文”。《织锦回文璇玑图》纵横回环,交叉跳间相读,皆成美妙的诗篇,共可读出7958首,诗体繁复多变,词美韵和,节奏铿锵,情真意切,是苏才女忠贞爱情的全部心血结晶。
窦滔将苏若兰的织锦回文带回故乡后,人们争相摘抄传读,学诵印行,流传甚广。可是,到了武则天时,时间已不知不觉晃过了几百年,《璇玑图》真品还可寻得见吗?
薛怀义自有他的奇谋妙招。他踏遍周原、秦川,历尽千辛万苦,竟然找见了当年流落民间的《璇玑图》,恭恭敬敬地献给武则天。武则天见到宝物,喜爱吟诗诵句的她,惊喜之际,竟**大发,大称《璇玑图》“才情之妙,超古迈今”“真为千古绝唱”,并提起御笔,亲自书出一篇佳文,作为对《璇玑图》的序。
确实,织锦回文不论从哪个方面衡量,都是精妙高雅的无价之物,它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回文发展的高峰,文物价值更是引人注目。在距今1700多年之前,将841个字排列成一个含诗7900多首的方阵,并用五彩线织成八寸见方的彩锦,就是当今科学技术和纺织技术都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恐怕也是一道不易解答的难题。苏若兰作为普通妇女,她超人的文学功底和纺织技术,是让人不得不佩服的。难怪清代大文豪李汝珍把它收录在巨著《镜花缘》中,并称:“得观此文,三生有幸。”
江南乡村流传之诗巾,仿《璇玑图》之意创作
我们由此可以想见,武则天在得到这幅《璇玑图》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武则天由《璇玑图》中得到很大启示,她亲自叮嘱薛怀义,要他挑选举国最高妙的织绣人才,要像绣《璇玑图》一样,精心绣制献给佛的金袈裟。
薛怀义挑选八百里秦川宫内宫外的织绣能手,又挑选全国最杰出的冶金高手,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蹙金绣出一件绢里袈裟。这件金袈裟四周设缘,捻金线钉绣云纹,中部界成水田格,格中绣莲花,四角饰卍字。献与武则天,武则天龙颜大悦,重重奖赏薛怀义。由于薛怀义造制金袈裟有功,武则天又让他督造明堂,先后动用数万工时,最后建成高达300尺的大屋。
单说这金袈裟上的捻金线,此项工艺使人不得不对唐代抽金丝工艺大加赞叹。金线的截面平均直径为0.1毫米,这在世界上无疑是仅见的。
丝织物加金织、绣,最早见于汉桓宽《盐铁论》,《三国志》亦有织物用金的记载。《北史·何稠传》还提到:“波斯尝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成,逾所献者。”但是,实物过去一直未能见到。考古队员们自法门寺地宫前室中发掘的包括武则天绣裙、武则天金袈裟等等精美无比的蹙金绣和织金锦物件,使我们对唐代纺织工艺技术的水平有了一个深切认识。
注释:
[1]银龟袋:龟袋,唐代官吏盛龟符之袋。古代官符多为虎符,唐高祖避其祖李虎名讳,改用鱼符(形似鲤,谐音“李”)。唐制五品官以上皆佩鱼,按品级不同,分别以金、银、铜鱼为饰物凭信,盛鱼符之袋谓“鱼袋”。但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定制,改佩鱼为佩龟,盛龟符之袋谓“龟袋”;三品以上龟袋饰金,四品饰银,五品饰铜。至中宗神龙二年,罢龟复改佩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