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的绣裙(1 / 1)

以下的工作是清整钱币、丝绸,还有白玉宝塔后两侧角落的彩绘金毛双狮。彩绘金毛双狮,是韩伟这位比较精通唐代文物的中年考古工作者给起的名字。这对狮,呈后蹲姿态,为汉白玉圆石雕成,阔口大张,鬃毛鬈曲,呈决斗姿态,铜铃般的巨目虎视眈眈直逼前方,通体施黄、绿、黑三彩,高为59.3厘米。它们非常像护卫阿育王塔的神兽,给人以英武狂野的感觉。

法门寺地宫,门两边是彩色双狮,狮前面是《志文》碑和《物帐》碑

考古人员在地宫中发现丝织品

钱币清理完后,开始给丝织品编号、计数、度量等等。聪明的考古队员们,此时想到了按图索骥,《物帐》碑不是记载着唐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供奉给佛祖的各类丝织品,数量多达七百多件吗?

堆积码放得形似两座小山的纺织物,由于地宫封闭条件和年代太久的限制,许多已碳化朽败,仅存残迹,丝绸织物也表层粉化。严重一点的,已成了灰烬和结成块状。只有堆积叠压在底部的丝绸,色彩花纹保存完好,艳丽如初。考古队员根据《物帐》所言:“惠安皇太后及昭仪、晋国夫人衣计七副,红罗裙衣二副,各五事,夹缬[1]下盖二副,各三事,已上惠安太后施。裙衣一副四事,昭仪施。衣三副八事,晋国夫人施。”大家推测着哪一件为武则天的施裙。他们发现,“唐代是我国丝绸织物工艺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结论,在眼前得到了充分证实。眼前的丝织品囊括了唐代丝织工艺的所有品类,经石兴邦等人初步判定,有绫、罗、绢、锦、绣、印花贴金[2]、描金[3]、捻金[4]、织金[5]等。

地宫中绛红罗地蹙金半臂,为捧真身菩萨而做

人们惊奇的是,武则天竟然也是一位笃信佛事的大居士。

武则天的绣裙是武则天崇信佛祖,并以佛法净心修身治国理政的物证之一。法门寺的武则天绣裙是她在世时献给佛祖的供物。除此之外,包括那尊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均是来自庆山寺的产物。庆山寺在八百里秦川的东头,法门寺在西头,这两寺想当年互为辉映,同为武则天朝大事修筑的皇家寺院。

注释:

[1]夹缬:一种镂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将缯帛紧夹于两块相同尺寸、花纹的镂空型版之间,于镂空处涂刷或注入色浆,解开型版花纹即现。如涂刷防白浆,则经干燥染色后,搓去白浆就能制得色底白花织物。

[2]印花贴金:利用花版将有色胶粘剂漏印到织物上,趁色胶未干,贴金箔加以砑光压实。待色胶全干后,轻敲图案边缘,将未附着之金箔抖掉,即成印花贴金锦。

[3]描金:又称勾金。利用花版将色浆漏印到织物上,形成图案之后再以金泥进行勾边或绘纹。

[4]捻金:又称撚金、拈金。将金箔黏合在纸上切成0.5毫米左右的细条状(扁金线),然后包缠在棉纱、丝线外(圆金线),以之作为纬线织成锦帛。

[5]织金:即织金锦,又称纳石失。一般指以扁金线或圆金线为纹纬的锦缎。

[6]百索:又称长命缕、长命索。旧俗端午节时,为了避邪,以五彩丝线编结成各种形状的带子,系在手臂上。唐代故事,宫中常于端午日以所结长命缕赐诸臣。

[7]纹縠:应作縠纹。古称以强拈丝织成的平纹丝织品为縠,即绉纱,其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有如云雾般的凹凸皱纹。

[8]蹙金:即蹙金绣。一种先用捻金线在织物表面盘成图案,然后再用其他丝线将之固定的刺绣针法,以显示“高花”的技巧。

[9]幞头:又作襆头,是一种包头用的软巾。巾裹在东汉时已流行,魏晋之后成为男子主要首服。北周武帝时做了改进,将巾帛四角制成带状,通常以二带系脑后垂之,似两条飘带,另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又名折上巾、四脚、软裹。隋时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称为军容头。唐时将材料改为黑纱罗,贵贱通用,皇帝硬脚上曲,人臣下垂,宫中女官及女乐亦用之,形式各异。五代以后,两脚渐变平直。宋代以藤织草巾做里,用纱做表,再涂上漆,叫作幞头帽子,可据其式样区分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