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先生的断言没错,这正是平常所说的封门石。于是,他指挥考古人员和后勤人员拿来导链,用以吊起封门石。待八块封门石搬掉后,凸现于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双扇素面青石门。石门高约1米,门扇正面无纹,不太光整。两扇门环处,一把大铁锁紧紧锁住了浇铸进门扇的铁环。铁锁已因年代的久远而完全锈死。怎么办?
这时,人们的眼光四下扫视,所有的人都似在寻找着什么。他们发现,门框是由较大的四块青石做成,门楣横架于其上,门楣的东西两端夹填着石块,石块正面光滑平整,上有梵文痕迹。还有门槛,亦为条状青石砌成,其正面打磨后,雕刻出三层仰莲瓣,上下两层五瓣,中层六瓣,各层间上下错列,莲瓣的周围饰有阴刻的卷云纹,中层莲瓣的正中还雕刻有佛像,旁有题刻,自西向东,依次为“南无□阿迦佛”“南无□精进佛”“南无□忧佛”“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卢舍那佛”。
对于佛像、题刻、莲瓣,考古队员们并不陌生,问题在于这些东西两侧夹填的石块上的梵文咒语无人能解得开。这令人神秘莫辨的梵文,绝不像《天方夜谭》中阿里巴巴打开石门宝库的秘诀那么简单。
刻有双凤的地宫大门楣额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不知是谁喊了声:“看看门楣上的顶石。”
于是目光同时向顶石移去。只见顶石上方安置有一块梯形石块,石块正中刻有两只对首飞翔的凤鸟,凤鸟周围衬有线雕缠枝纹,布局对称,构图明朗。石顶左上角有“醴泉县人王行□”等刻文。韩伟一眼便认出了,这两只凤鸟,就是迦陵频伽鸟[1],是一种佛典里象征吉祥瑞福的神鸟。它的嘴微张,嘴里含着一枚珠丹,这是献给佛祖的最珍贵的吉祥物。
韩伟从这一对吉祥鸟的存在,似乎找到了打开石门铁锁的答案。
他断定,封铸地宫宫门的人,绝对是佛祖的忠实信徒。既然是佛祖的信徒,就应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人。所以,石门内侧不可能安置杀人机关。他和罗西章、曹纬、傅升岐、任周芳下至第一道石门,分析研究开启办法。
此时的铁锁已锈死,当年的钥匙不知存放于何处,即使找见钥匙,也不可能打开了。此种情形,只有用考古学中特殊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处理。
为了尊重宗教教义和宗教政策,考古人员在开锁之前,请来了法门寺住持澄观、静一等法师,在漫道平台摆案焚香,为即将开启的地宫诵经祈祷。
4月9日上午10点21分,富有经验的考古人员任周芳,根据大家事先研究的方法,用一根锯条锯开了门上锈蚀的大铁锁,然后在录像机和辅助灯光的照耀下,韩伟轻轻地推开了两扇石门。
随着两扇石门“咯嘣、咯嘣”地向两侧运转,一股阴森潮湿的雾气呼呼地喷射而出。雾气凝重急促,弥漫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这股霉味刺得众人热泪直流、咳嗽不止,不得不撤离到石门两侧以避雾击。
待雾气渐渐散尽,录像机的灯光才重新对准地宫。透过淡淡的雾气,考古人员看到甬道内石壁断裂严重,地面散铺着无数的铜钱和崩裂的碎石渣。
为防止不测,韩伟、曹纬、罗西章等在地宫口决定,先察看险情,确定安全措施。于是,由韩金科、罗西章、韩伟、曹纬和省文物局来的侯卫东依次进入甬道,考古人员白安理、傅升岐等随后跟进。他们小心翼翼地在地宫内转了一圈,为了避免踏坏、破坏了文物和文物遗迹,大家很快依次退了出来。随后立即拟订了发掘地宫的计划。
隧道中发现的十三枚(中)玳瑁开元通宝
几年后,当韩伟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当我拿手电,向这座刚刚启开的却已经封闭了1113年的地下宝库照射时,一股强烈的那个时代的云烟气息扑面而来,我看到了宗教信徒们的无比虔诚和敬意,看到了统治者为求得统治安稳而不惜耗费巨大财富,也看到了那样一个被神学时代所统治的中国中世纪风貌……”
在进入地宫之前,韩伟组织召开了临时会议,并提出甬道内先以木材支撑的办法,这个想法当然是为安全而计。因甬道内部没有发现文物存放,且顶部断裂严重,为万无一失,决定不再绘图,只搞文字记录、录像和照相,并决定由曹纬带吕增福、徐克诚入内,将撒在甬道地面上的铜钱捡出。
会议结束后,考古人员依次进入地宫门。手电光下,他们看到,眼前是一段长长的隧道。隧道两边的石墙、顶部和地面,均为黑色大理石镶砌,且用白石灰勾缝。铜币仍然满地都是,在数以万计的铜币中,又发现了几枚玳瑁币,与踏步漫道上的玳瑁币加起来,一共十三枚。这十三枚稀有钱币,在法门地宫宫门还未洞开之前,全中国大陆也就只有两枚!至此,共出土古代货币四百多公斤,计七万多枚。这几乎囊括了唐代的全部货币品类。
在隧道的石壁东侧,有好多或端正或歪扭的刻字和用白色颜料书写的题记,如“右神策军使衙子弟都部领迎送真身□□周”等,内容多与迎送真身或“勾当(处理承办)隧道”有关。
由这一切,考古队员们不难想象,当年佛事鼎盛时迎奉佛骨的壮观情景。
隧道的后边为第二道石门,石门前为两块石碑所堵封。韩伟再次召开临时会议,并决定迅速打开第二道石门。如险情不严重,则进入前室清理。
要打开石门,必须先将堵封石门的两块石碑搬出,于是,在民工的配合下,用了近三个小时,两块石碑全部被运出地宫。只见运出的石碑之上,刻满了以楷书书写的文字,字体看上去颇有中国传统书法飘逸大方、遒劲有力的气势。
第一块石碑上,开首刻着如下的文字: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
内殿首座左右街净光大师赐紫沙门臣僧澈撰内讲论赐紫沙门臣令真书
第二块碑文较前面第一块石碑字数要多,起头两行文字如下:
监送真身使
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等如后
几位考古队员,一边擦着汗渍渍、灰蒙蒙的脸,一边反复琢磨字意,不禁喜形于色,亢奋激动。
“无价宝!无价宝!!无价宝啊!!!”最先悟出门道的考古专家激动得不能自已,跳着喊了起来。众人跟着陷入不可抑制的发狂状态。
闻讯赶来法门寺现场具体指挥发掘的陕西省副省长、历史学家孙达人,以他文物考古内行敏锐的头脑,做出如下断语:
“有了两块石碑刻文,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不用发愁了。千年迷宫,在人民手里,终要再现出它如意吉祥的谜底……”
原来第二块石碑详细记载了大唐咸通十四年迎奉佛骨后,皇室供佛器物的名称、大小尺寸、重量和施奉者姓名等,这是我国唐代考古所发现的唯一最完整的《物帐》碑。前一块《志文》碑和后一块《物帐》碑,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唐碑精品。从这两块珍贵唐碑的文字分析,它们显然是唐代最后一次迎送佛骨即咸通迎佛骨一事时留下的。
对于这两块珍贵的唐碑,考古队员仍像对待其他文物一样,丈量、登记造册。
《志文》碑长113厘米,宽48厘米,碑文楷书,47行,每行21字,共计约900字,一一记录在册。这900字,真实确切地向人们揭示了一段佛事历史,它的出现,使那些流传甚远的人与事、是与非有了真假之参照。《志文》这样记述: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
内殿首座左右街净光大师赐紫[2]沙门臣僧澈撰,内讲论赐紫沙门臣令真书。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唐代唯一完整的物帐碑,碑文详载大唐咸通十四年迎奉佛骨时期,皇室供佛器物的名称、大小尺寸、重量、施奉者姓名等
法门寺真身宝塔唐代地宫纵剖面,横剖面图
这块石碑碑文半文半白、长长的一串文字,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呢?很明显,它述说了中国历史上从元魏至唐代帝王历次来法门寺礼拜佛骨的经过,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也是法门寺最大一次劫难的“会昌灭佛[16]”事件。从这段记载中,人们更加真切地了解了盛唐之时那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又奇事百出的迎佛送骨活动。正是有了这些奇盛的活动,才有了后来人们在法门寺地宫看到的一切,才有了那么多欢乐与悲哀、神秘与惊险的故事。
注释:
[1]迦陵频伽鸟:又译作美音鸟或妙声,按佛教经义,此鸟发声微妙,胜于其他禽类,听者无厌,喻大行大度众生。不过,亦有人认为这两只神鸟是“朱雀”,中国传统代表南方的神祇,故镌于南向的地宫大门顶石上。
[2]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官员的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官位不及者、僧道乃至书院待诏,也往往有赐紫之举。此处是指朝廷赐紫袈裟给高僧,以示宠贵。
[3]阎浮:即阎浮提,须弥山南方之大洲,为吾人所居,佛教以此引喻为人世间。
[4]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其后宫室渐备,另在都城近郊东南建明堂,以存古制。武则天于垂拱四年(688年)毁洛阳乾元殿,在其上改造明堂,高三层。证圣中,明堂遭回禄之灾,则天又令薛怀义督造重修。直至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始毁明堂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次年命名为含元殿。其遗址现已经考古发掘。
[5]星使:古代天文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持节,宣威四方,故称皇帝派遣的使者为“星使”。
[6]高品:唐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宦官不得高于四品。至玄宗时封赐浮滥,此制已坏,但碍于祖宗家法,乃命宦官三品以上衣紫者,皆以“高品”署官阶。
[7]负扆,古代天子朝诸侯,背扆(户牖间画有斧纹的屏风)南面而立。临轩,天子不居正殿,而至殿前之平台。此二句意指唐懿宗迎奉佛骨之肃穆虔诚。
[8]大官,官名,即太官。秦、汉有太官令、丞,掌皇帝饮食宴会,属少府;北魏时,太官掌百官膳食。玉食,珍美的食物。由于此句之典故出处不详,因此含义无法完全理解。
[9]甲帐,供养神明的高级帷帐。此句典故出于《北堂书钞》卷一三二引《汉武帝故事》:“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宝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汉武帝好求仙道,以甲帐奉神,因此《志文》撰者讥其有“冲虚之思”。
[10]十地:佛家用语,亦称十住。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常见的有大乘菩萨十地和三乘十地等两种说法,内容不一,但其最后境界皆是达到成佛的理想。
[11]九莲:佛家用语。净土宗认为,修行完满者死后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身坐莲花台座,因各人生前修行深浅不同,而所坐莲台有九等之别,九品莲台是最高一等。
[12]五云:佛家将“五障”譬喻为云。五障又称五碍,是佛教修行的五种障碍,包括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它们会妨害道机,使人不得入于佛法。
[13]东头:即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的禁苑中,因在太极宫之东北,故又称东内。太极宫则称西头、西内。唐主原在太极宫听政,自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以后,主要朝会之所正式移至大明宫。
[14]幡:亦作“旛”,旌旗的总称,用来供奉和装饰佛、菩萨的法具。以青、黄、赤、白、黑等五色丝绸与各色绣线,刺绣缝制而成,故又称五色幡。上面除了有狮、龙、象、莲花等吉祥图案外,往往缀以响铃,镶以花边。一般悬挂于佛堂,增加其庄严气氛,并有祈福之意。
[15]龙花三会:又作龙华三会。据经文记载,弥勒菩萨曾在龙华树下成道,并开三番法会,普度人天,故名。
[16]会昌灭佛:中国佛教史事。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下令灭佛,宣称僧尼是耗费天下的蠹虫,所以毁天下寺院4600座、小庵寺4万余座、征籍僧尼奴婢归官府或还俗的总数达41.5万余人,没收良田数千万顷。除此之外,这次灭佛也波及摩尼教、景教、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