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玄宫(1 / 1)

就在红卫兵洗劫法门、良卿法师焚身护宝之时,担任法门公社团委书记的韩金科,正作为工作队的一员在各村督促农民夏收,当听到法门寺惨遭洗劫的噩耗时,已是翌日上午。他约上一个同伴匆匆来到法门寺,只见满院残墙断壁,大殿内外弥散着被砸毁捣碎的各路神灵的肢体,真身宝塔下的空地上,残留着一堆被油火烧焦的黑土,这是良卿法师灵魂归天的起点。宝塔内外那被造反派和红卫兵挖掘的洞窟,早已被父老乡亲填平,佛祖的灵魂得到了暂时的安息……

韩金科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从泥土中发现的一枚毛主席像章,会重新勾起他渐已淡远的记忆。他更没有想到,这完全不同于二十年前的发掘,会成为轰动于世的壮举。

发掘还在继续,每一个人都密切注视着面前的一切,仔细辨析着每一丝可疑的痕迹。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原始的夯土开始出现,发掘者的注意力越发集中。正在这时,只听“砰”的一声,进入土中的镢头触动了硬物。大家沉着的心为之一震。

“像是石头。”众人几乎同时喊出。韩金科的心随之悬了起来:“是不是触到了迷失千年的地宫?要真的是地宫,那可要加倍地小心行事。”他知道古墓、地宫伤人、杀人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流传甚广,尤其是关中百姓更是深信不疑。如周代的虢国夫人墓[1]、唐代的永泰公主墓[2]、清朝的两广总督曾国藩墓[3]等等,虽被与死人争夺钱财的盗墓贼盗掘,但盗墓者本身也受到了前人设置的护墓机关的伤害。这些传说虽不见得真实,但作为清理塔基的负责人之一,自然要尽量将一切事情考虑周全、稳妥,万一出现一点纰漏,或有什么闪失,其后果不堪设想,自己将无颜面对周原父老。

想到这里,他向现场负责的扶风县李宏祯副县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两人目不转睛地审视着操作者的每一个动作,同时反复叮嘱大家要稳住阵脚,争取整个过程不出一点差错。

发掘在高度的谨慎与小心中明显加快了速度,那镢头撞击硬物的声音空闷洪亮,像木槌敲击在牛皮鼓上发出的富有弹性的音乐之声。尽管大家尚不知这声响给自己带来的是福是祸、是吉是凶,但有一点似乎已是毋庸置疑了,埋藏了千年的秘密将由此揭开。

夯土越来越少,塔基中心那巨大的台墩上,一块汉白玉[4]石板的层面显露出来。就在这时,韩金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找到李宏祯副县长商量片刻之后,随即将民工们集中起来带到了另一个地方。这些民工分别来自长安县[5]韦曲镇和当地法门镇宝塔村,他们跟随着考古、建筑队员们在这里已工作了几十个日日夜夜,为宝塔的拆除和清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他们得马上离开这里,人多嘴杂,所以要尽量缩小知情者的范围。

尽管民工们听到韩金科的讲述后,一时无法真正从感情上完全接受,但他们还是默默地走了,没有留下一句怨言。多少年后,当韩金科回忆起这幕情景时,心中依然存留着对父老乡亲的歉意和感激。

事实上,韩金科这种看似不相信和不依靠群众的做法,自有它不可取代的道理。或许,只有这样做才是最恰当的。

现场只剩下十几个人,李宏祯和韩金科坐镇指挥,县博物馆馆长淮建邦、县修塔办公室主任常鸿玉和县级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傅升岐、郭建秦、白安礼、吕增福,以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曹纬等人,具体实施发掘工作。

当大家小心翼翼地用手拨开石板上沾着的泥土时,只见一只线雕雄狮出现在石板正中央。它身躯呈半蹲姿势,双目满含着雄性动物的挑战之光,微张的大口内衔着一枚大铁环。雄狮左脚前方部位,石板已碎裂成两块,但仍完好地缝合着,似无人动过。几秒钟后,南北走向的长方体坑内,又**出几块形状各异的石块端部来。所有在现场的人,心情紧张得似要凝固,四周出奇地寂静,几乎都能听到心中的律动。

又过了几秒钟。

韩金科小心翼翼地上前,用手扒开中心部分的虚土,将线雕雄狮的石板中那断为两截的角石取掉。只见石板下露出一道小缝,缝内一股阴冷之气直扑面颊,使他不禁打了个寒战。

韩金科站在石板前怔怔地望着裂缝沉思片刻,而后慢慢俯下身子,左眼闭,右眼睁,小心谨慎地向缝内看去,里边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他向旁边一挥手:“快拿手电筒来。”这一声并不太大的喊声,宛如一副清凉剂,将沉闷的气氛搅动开来,大家同时望着他表情复杂的脸。有人递来了手电筒,韩金科将电筒又递给了曹纬,示意让曹纬先看。曹纬整个身子几乎是趴在了地上,脸颊紧贴石板,手电的光亮和惊奇的目光一齐向裂缝深处射去。

“哎呀,我的天!”曹纬几乎是尖叫着从地上蹦了起来。

众人望着他奇怪的叫喊和呆立的身子,齐声发问:“你看见了什么?”

“金碧辉煌,金碧辉煌!”曹纬由于过分激动,声音有些颤抖,两颊腾起淡淡的绯红。有人一把夺过他手中的电筒,急不可待地向石板奔去,众人跟着围了上来。

从地宫裂缝中看到和拍摄的地宫珍宝情形

手电光穿过缝隙中缥缈的浓雾,照亮了一个硕大的空间。这时,几双眼睛同时看到,烟雾升腾中,一片难辨分明的物体散发着灿烂光芒,这光芒似雨后的彩虹,又如弥散西天的晚霞,夺人双目,刺人心扉。整个现场,都为这扑朔迷离的地宫之宝而倾倒,而迷醉。

亢奋、狂喜、惊叹之后的发掘者们,在经过反复的辩论和推测之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裂缝下那个硕大的空间,一定是传说中迷失了千年的地宫。但由于里面弥漫的烟雾和所窥视的有限空间,地宫到底是什么形状、什么规模,是否真有释迦牟尼佛骨匿藏其中,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省考古研究所的曹纬、县修塔建筑考古队的傅升岐以及吕增福、淮建邦,都是在闻名古今的青铜器之乡、西秦腹地古周原上从事多年考古活动的专家。他们凭着多年的田野考古经验,以及眼前这南北铺盖的石板式样与子午线走向重合的实物事实,初步推测,这是皇家地宫的规模[6],其大小可能远远超过了眼见的面积,而地宫中珍藏的宝物,肯定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现场的每个人都为这一重大发现心魂激**。

时间接近正午12点。

韩金科与李宏祯商定,为了使发掘工作更加顺利进行及确保地宫珍宝的万无一失,两人以发掘领导小组的名义,在现场紧急拟订了七项措施,号令所有的人员都要严守机密,并将刚才发现的裂缝原土封存,派几个人寸步不离地把守。然后他立即前往法门镇政府,向县委、县政府做了电话汇报,请求速派保卫人员前往法门寺。随后,又以同样的内容和请求向宝鸡市和陕西省有关部门汇报。由于电话久接不通,两人决定干脆直接派人前往西安,向省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所详细汇报。

曹纬在观看地宫内珍宝

事不宜迟,韩金科决定由自己和曹纬同赴西安。临走之前,又起草了一份发掘简报,两人登上县人大常委会派来的轿车,向西安飞奔而去。

一个小时后,汽车在古城西安大雁塔附近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大院停下,韩金科怀揣报告,急促地敲开了所长石兴邦家的房门。

“石所长,我们在法门寺发现了地宫……”韩金科气喘吁吁地说着,递上了发掘简报。

石兴邦望着满脸尘土、汗流浃背的韩金科和曹纬先是一惊,然后急忙盯住发掘简报看起来。站在旁侧的韩金科清晰地看到,这位年过花甲的长者,嘴唇在微微上下颤动,双手不住地哆嗦,这显然是由于极度激动而难以自控的缘故。这位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研究生、在国内外颇负盛名的考古学家,放下简报,在屋里踱了几步,转过身,猛拍了一把韩金科的肩头,**难平而又信心十足地说道:“等着看吧,这一伟大的发现,必将像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样震惊世界。”

石兴邦当即决定由周原考古队和凤翔考古队抽人参加法门寺发掘工作,又拿起电话,拨通了当时正在雍城遗址[7]发掘的考古学家韩伟,令他火速赶往法门寺现场。同时通知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专家冯宗游准备保护器材,通知摄影、绘图的王保平、白金锁……一道道指令发出,如同将军在战场上指挥作战一样迅速、干练而有条不紊。随后,一声声“法门寺出现珍宝”的消息通过电话传往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

石兴邦与他田野考古岁月中发掘出土的器物

下午4点,驻西安的考古工作者全部到达法门寺。

在石兴邦的具体组织下,由省、地、县三级考古工作者组成的最高层次的考古队迅速成立。其人员具体分工为:

发掘者:石兴邦 韩 伟

任周芳 韩金科

淮建邦 傅升岐

冯宗游 曹 纬

王占奎 王保平

摄影、绘图:王保平 赵赋康 白金锁 朱岁明

记 录:韩 伟 王占奎 金宪镛 曹 纬

任周芳 淮建邦 傅升岐

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廷皓参加指导

三级考古队成立后,在石兴邦的统领下,连夜投入了工作。经过对现场认真、细致的观察,专家们肯定了扶风县考古修塔建筑队的推测,一致认为,塔基下就是一处南北走向的横卧式地宫。但目前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找到地宫宫门。

地宫的大门到底在哪里呢?

注释:

[1]虢国夫人墓: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贵族墓,其埋藏年代下限为公元前655年晋假道灭虢之时。据史载,虢国是随周平王东迁的封国之一,又称北虢。墓地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上村领,1956~1957年进行发掘。墓中随葬有铜列鼎三件、四件等,另有特别丰富的玉石装饰品,死者颈部、胸部的两件串饰尤其精美。墓中还出土苏国、虢国铜器,墓主人可能是苏国嫁到虢国的贵族女子。

[2]永泰公主墓:乾陵的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名仙蕙,字秾辉,于大足元年(701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同被武则天杖杀,时龄十七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将其夫妇合葬于乾县之北。此墓早年曾经被盗,出土石墓志一合,残存随葬品1300多件,尤其墓室壁画更是丰富,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3]曾国藩墓:位于今湖南长沙市望城区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碑文曰“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此墓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盗,部分随葬品遗失。现未正式发掘。

[4]汉白玉:颜色洁白似玉、质地细密坚硬、透光性好的大理石岩,适于雕琢磨光,是上等的建筑材料。

[5]因本书写作时间较早,部分行政区划如今已发生改变,为尊重作者原意,书中部分地名以作者写作时的行政区划为准。——编者注

[6]唐陵地宫的构筑情形,不见文献记载,至今也尚未进行过正式发掘。但自乾陵开始,唐代陵园的平面布局,乃是模仿长安城的建制——包含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其中轴线呈南北走向——而设计,以三对门阙加以区分为三部分,其陵园的门与墓门皆朝南。同时,地宫往往是皇帝生前殿堂的缩影,三殿制在高宗时已成定制,因此乾陵以下诸陵的玄宫也应建有前、中、后三室。法门寺塔基中心的这块汉白玉石板呈南北走向,在其正南方找到地宫大门,经发掘证实内有前、中、后三室。由此可见,当时人是将佛塔视同帝陵,其地宫仿照皇家墓葬形式。

[7]雍城遗址:东周时期秦国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城南雍水北岸。自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在此建都近三百年。1973年开始发掘,城平面近方形,东西约3300米,南北约3200米。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五座。北部是市场和平民住宅区,中部有宗庙等大型建筑基址。中部偏西有宫殿和“凌阴”(冰窖)遗址。制陶、冶铜等手工业作坊散布于城区,四郊高地上也有当时的宫殿遗址。城南郊为秦公墓园,西、南两面有国人墓葬区。遗址中出土铜建筑构件、金器、铜器、铁器、玉器、砖瓦、陶器等。该城的发掘对了解秦国早期历史及都城规划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