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不明不白地暴崩了,但他的儿子弘历却光明正大地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清朝历史的河流流淌到这里,似乎没有什么悬案或传奇性的故事将要发生。但历史却偏偏没有静谧安详,它总增添些神奇诡怪之事,以做饭后谈资、生活之趣。
关于乾隆的身世,正史记载为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雍亲王府邸,即后来的北京雍和宫[1]。其父当然是雍正,其母为王府格格[2]钮祜禄氏,即后来雍正的孝圣宪皇后。当弘历十二岁时,其祖父康熙命养于宫中。雍正登基后,鉴于康熙朝因立太子一事,搞得父子、兄弟之间剑拔弩张,沸沸扬扬,他本人也背上了夺嫡谋位的骂名,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避免儿子们争权夺位的办法。这就是密建皇储,即将太子的名字秘密书就,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自己驾崩时,拿出此书一看便知谁继任皇帝。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御书四子弘历之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十年(1732年),赐号二十二岁的弘历为长春居士,十一年(1733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十三年(1735年)五月奉命办理苗疆事务。八月,雍正崩逝,弘历嗣大统。九月初三日,弘历在太和殿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五岁。第二年改元乾隆,从此开始了对清帝国六十余年的实际统治——这是清宫史书的记载。但按民间传闻和野史记录,乾隆一生留下的悬案和谜团,超过了清王朝中的所有帝王。且不说他和皇后、妃子间的风流韵事以及情爱瓜葛,仅是一个身世问题就疑发两端,谜团迭生。其最流行和最广泛的说法当首推“龙凤交换”和“草房之谜”两大悬案。
乾隆皇帝像
“龙凤交换”说的是雍正帝尚为雍亲王时,其王妃钮祜禄氏备受宠爱。自两人行就**后,这位美人很快身怀有孕,并天天早烧香,晚磕头,恳求菩萨赐她个儿子。此时,有一年过半百的朝廷内阁大臣陈倌和雍亲王很是要好,恰巧也喜得夫人怀孕。这陈夫人与雍王妃平素常在一起,二人都受孕怀胎,细细追思起来,相差不过几天。十月怀胎,两人各自分娩。出乎意料的是,陈夫人喜得贵子,而雍王妃却生了个女娃。事与愿违,雍王妃自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一切都被精明的仆妇李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为博得主子的欢心,这精明的李妈妈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终于向王妃献上一个奇计。那就是先封锁生下女孩的消息,再如此这般……王妃听了自是欢喜异常,并将此重任交予李妈妈亲自操办,言称只要成功,自有重赏。这李妈妈在王妃重赏的许诺和**下,怀着一颗不安的心来到陈倌府中。进内室见过陈夫人并恭喜一番后,李妈妈说雍王妃也生了个男孩,并言王妃请陈夫人带孩子到府里去相见叙喜。陈夫人不知是计,便满口应承,说到了满月,定去府上请安。李妈妈见陈夫人已经答应,便打道回府等候消息。但满月之后,不见陈夫人抱子来见。李妈妈无奈,又来到陈府看个究竟。此时陈倌正在夫人身边,称夫人身体不适,待过几日再进府请安。李妈妈察言观色,怕事情有变,遂趁机进言道:“雍王妃在府上已将各种见面礼置备妥当,只等夫人携子前去,若夫人失约不往,王妃定会动怒。”陈倌夫妇一听李妈妈此言,觉得极其为难。两人沉默了一阵,只见陈倌说道:“王妃要看的无非是老臣犬子,你先抱去复命好了。”李妈妈闻听此言,喜出望外,但表面却故作镇静,不露声色,还特意恭请陈府跟去个奶妈,以便照顾孩子。陈夫人虽不愿如此草率,但考虑到丈夫已经说出,又没别的良策应付这位得罪不起的王妃,只好勉强答应。于是,李妈妈便和陈府的奶妈,抱起小公子向雍王府走去。
当二人来到雍王府后,李妈妈让跟来的那位奶妈在下屋里等候,自己则抱着孩子直奔王妃的内室。
雍和宫,雍正帝做雍亲王时期府邸,雍正即位后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后曾停灵于此。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
至天色至暮时,李妈妈才从王妃内室出来,将一个用布包住的孩子交与跟来的陈府奶妈,并派车将奶妈连同孩子一同送回陈府。那陈夫人正在府中等得焦急不安,见孩子抱了回来,急忙上来欲亲热一番。但当把罩在孩子小脸上的柔绸揭开时,陈夫人不禁大惊失色。只见怀里抱的不是自己生的男孩,而是一个陌生的女娃。陈夫人心中唰地一凉,立时大哭大喊起来。那陈倌闻声赶来,见此情景先是目瞪口呆,继之连连跺脚,随后一切都明白了。他当即劝夫人:“此事干系重大,利害攸关,千万不要声张,若是传出去,全家人性命难保。我命中有子,上苍不会让我绝后。此事只能将错就错,就此罢休吧!”陈夫人听后,虽悲愤不迭,痛苦万分,但也只好忍泣息声,独自哀叹自己命薄了。
乾隆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像
陈倌夫妇生的男孩在被换进雍王府一个月后,才由王妃抱出来面见雍亲王。雍亲王见孩子又白又胖,很是喜欢,按辈分排行为四子,取名弘历。后来雍亲王做了皇帝,那陈倌一来年老体衰,二来怕当年两家的秘闻传出去对自己不利,便告老还乡,回了江南海宁城。这个秘密在雍正朝一直不为局外人所知。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一天晚上,乾隆就寝前独自一人在宫中信步活动筋骨。当他迈出月华门,正要进隆宗门时,只听一间偏房里有窃窃私语之声。出于好奇,乾隆悄悄接近隔窗偷听。从声音分辨,里边是一男一女。女的是自己幼年时的保姆李妈妈,男的不知何人,听口气好像是宫中的一个老太监。乾隆听了片刻,见他们说的都是一些自己未曾听说过的宫中趣闻,甚是稀奇新鲜,便打定主意要在此多听一会儿。
屋里这一男一女看来说得很投机,天南海北、宫里宫外地唠个没完。
乾隆听了好长时间,觉得作为天子在此偷听几个下人的话有失尊严,便想回宫就寝。就在他刚要抬腿时,忽听里边那个男的岔开话题,压低了声音问道:“我最近听宫中张公公说,当今圣上原是陈阁老的骨血,还听说当年是你用先皇的公主换来的,这事是真是假?”
“可不敢胡说,要犯杀头之罪的。”李妈妈显然有些害怕地回答。
“我也只是顺便问一下,没当真呢。”老太监说完不再言语。乾隆心里一惊,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屋里沉默了好长一阵,看来李妈妈憋不住了,声音比先前压得更低,沙哑着嗓子说:“这事就在这里说了吧,千万可别再往外传了。告诉你,这事千真万确。当年就是俺亲手换的,主意还是俺替皇太后想的呢。如今已四十年了,不知公主现下嫁何处……唉,可叹俺当年算是白辛苦了一场,如今皇太后和皇上,看着俺好像没事人一样……”乾隆听到这里,如雷轰顶,怔呆了半天才缓过劲来。他不再听下去,急速返回御书房,令人将李妈妈唤来,当面审问起来。此时李妈妈早吓得面色发白,瘫软在地,说不出半句话来。经乾隆好言相劝,她才战战兢兢地将当年的事情和盘托出。乾隆听罢,热泪盈眶,不觉叹了一口气,叮嘱李妈妈不要声张,遣她回去安寝。那李妈妈刚回到寝室,一个太监便拿了根绳子跟进来,冷冷地说道:“圣上要我今晚送你上西天。”李妈妈听后,当场昏倒,太监趁机将其勒死在**。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李妈妈死后,乾隆直奔慈宁宫,见了太后劈头问道:“皇儿的面貌何以与先皇及母后的相貌截然不同?”太后听了,陡然变色,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乾隆目睹此状,心中越发清楚,不再追问,扭头返回宫中。
第二天,乾隆降旨,要南巡海塘。一些老臣听罢出班谏止,但乾隆全然不顾,一意孤行。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乾隆帝果真乘龙船沿运河南下,巡视江南。其后又五次南下,为的是借机寻父认母,后来竟真的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自此,乾隆明白自己不是满人而是汉人,便在宫中经常穿起汉装。一次,他穿了一身古装冕旒[3]补褂[4],问一位汉大臣:“看朕像不像汉人?”那位汉人老臣听罢,先是惊慌失措,接着激动得热泪滚滚,遂颤巍巍地伏在地上回奏道:“皇上的确不像满人,太像汉人了!”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凤换龙”以及乾隆下江南的真正原因。
和这个故事齐名的,还有一个“草房之谜”。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五月,康熙帝按照惯例率众皇子及文武百官,乘车骑马,浩浩****地到承德以北的围场进行“木兰秋狝[5]”。这方圆四百里的围场,又分为四十七个小围场,康熙率众在此展开了一次具有多重意义的围猎活动。直至九月初,众人转到了离承德不远的阿格鸠围场,这是最后一个场次的行围。就在这个初秋的黄昏,年轻气勇的皇四子胤禛同几个随从,在一片山野密林中发现一头梅花鹿正在引颈狂奔。胤禛立即引弓搭箭,对准鹿的头部“嗖”的一声射了过去,眨眼工夫,那梅花鹿便倒地翻滚,哀号不止。当胤禛等人骑马奔过去时,鹿已断气身亡。他令随从恩普砍下鹿角回营帐,并将温热新鲜的鹿血用随身携带的野餐用具盛住,“咚咚”地喝了两口,然后打马回奔。
胤禛刚翻过一个山头,便觉胸间一团欲火燃烧起来。这团欲望之火越烧越旺,越烧越烈,直烧得胤禛面红耳赤,气喘不息,全身战栗,焦渴难耐。随从恩普见主子憋涨得欲喊不能、欲罢不休,难以忍受,知道这是刚才那碗鹿血在作怪,这可如何是好?
恩普想着,放眼望去,只见避暑山庄[6]忽隐忽现的大殿之外,有几间低矮的草棚,这个草棚离自己最近,处在僻静的山林一隅,是专供山庄宫中生活的一个御用菜园子。借着暮色的霞光,隐约可见一个穿红色服装的人在草棚前走动。恩普看到这里,心中顿时有了主意。他骑在马上,大声对胤禛说:“我看王爷是口渴了,请速跟我来,到前边草棚去饮茶!”此时的胤禛已被欲火烧得头昏脑涨,眼冒火星,几次痛苦得都要从马上栽下,听到这话,顾不得许多,打马跟恩普箭一样向草棚冲去。
胤禛和恩普来到草棚前下了马,果见菜园的地里有一个女仆在收拾菜畦。恩普让胤禛先躲到草棚里,他独自快步跑到女仆跟前,大声呼道:“王爷正在棚中焦渴,等你侍茶,快去。”那女仆听罢,不敢怠慢,起身向草棚走去。
这时,天色已近迟暮,晚霞开始消退,外面尚有些明亮,但草棚内却黑乎乎的,难辨东西。那女仆进得草棚,刚要点灯,却不想胤禛像一头**的狮子一样扑了上来……
胤禛走后,此段情事很快被忘却。但当第二年夏初他随康熙再度巡幸塞外,驻于承德山庄时,这件丑闻便在宫中沸沸扬扬起来。原来,被胤禛强行**的那个女人叫李金桂,时年二十七岁,是个种菜干粗活的女仆,因娘家早已无人,自己又相貌不佳,一直未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婆家,想不到胤禛的一次泄欲,使她身怀有孕,这事自然就在坊间传开,并很快传入宫中。
身为皇子,和这样身份的下人有了瓜葛,自是违犯宫中禁令,有失皇家尊严。向来多谋慎重的胤禛听到风声,后悔不已又无可奈何,只得向舅舅,时任内务府总管大臣的隆科多求计。隆科多在惊讶之后,亲将李金桂提来密审。李金桂自是咬定实情死不改口:“肚里怀的就是四阿哥的种。”隆科多听后,先是欲将李金桂秘密处死,以杀人灭口。但考虑到此事已为许多人所知,倘李金桂被谋杀,不但不能灭口,反而更会成为一大新闻在宫中沸腾起来,于皇四子胤禛和自己都无益处。无奈之中,他决定将此事密报胤禛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并经过周密的考虑和掂量,决定先将这个皇种生下来再做打算。这样,女仆李金桂在保住了性命的同时,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在菜园的草棚里秘密生下了怀胎十一个月的男孩。这个男孩一出生,隆科多和德妃便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法,将其密送胤禛府让钮祜禄氏抚养,对外言称己出。这就是后来清宫史典关于“雍亲王胤禛第四子弘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王府,母格格钮祜禄氏”记载的背后隐秘。
乾隆即位后,为替其父“补过”,释放了嫡亲十四叔、被雍正囚禁的允,并对此叔尊礼备至。在一次乾隆的生日御宴上,胤禵酒后失言道:“皇帝的寿辰,本也就该在热河过。”乾隆知道皇叔话中有话,遂起了疑心,经再三追问,始知“另有生母”之真情。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巡幸山庄认母,封李金桂为太妃,并在草房对面修亭悬匾,手书“护云”二字,意涵长护慈云,以示孝思。此后,又有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奉太妃东巡之事。
这就是“草房之谜”的秘闻。
直至今日,乾隆出生之谜的草房遗址,尚在承德避暑山庄内西北部狮子岭下狮子园内。只是乾隆是否在此出生,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了。
这里要继续说的,是乾隆登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关于清王朝,也是关于自己的大事——选择万年吉地。
自从雍正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而埋骨于京西易县境内后,登基不久的乾隆也跟随其父,派臣僚在西陵区域选择万年吉地。当吉地选好后,乾隆却突然改变主意,又派臣僚到东陵选择。
乾隆七年(1742年),大学士三泰、果毅公讷亲、户部尚书海望,会同钦天监监正进爱等进入东陵区域勘察地形。数日后相得胜水峪“龙盘虎踞,星拱云联,允协万年之吉”。乾隆览过绘图后,甚是满意,并诏旨于第二年二月初十日动工兴建。至此,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在雍正朝拐弯之后,又在这里改道分岔。长河的主流从此一分为二,一条支脉流向东陵,另一条流向西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葬丧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如此做法的思想脉络和内在干系,主要是乾隆考虑到,若从自己之后起,历代皇帝都葬于西陵,那么东陵必然有香火渐衰、冷清无助之感,日久定会荒废不堪。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他才做出了这一抉择。关于这一点,乾隆在六十年(1795年)将皇位让于其子嘉庆时,在十二月二十日的谕旨中说得很是明了:“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朕诏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建在东陵界内之圣(编者按:“胜”之别字)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相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着各该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运庞鸿,庆延瓜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连,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此谕。”
乾隆的诏谕除说明了他将寿宫选在东陵的原委外,还做了“兆葬之制”的硬性规定,即若父在东陵,则子在西陵;父在西陵,则子在东陵。也就是说雍正在西陵,乾隆应在东陵,而乾隆在东陵,他的儿子则在西陵,他的孙子应选东陵,以此类推,不可违旨。当这个东、西二陵兼顾的设想出台后,乾隆唯恐哪个不肖子孙别出心裁,东、西二陵都不选,另立门户,再选出个南陵或北陵,这样他设想的“兆葬之制”势必被打破,造成无法依附、无章典可循的混乱局面。为此,他又专门做出规定,非东即西,不能再随便另选陵址,这样就断了后世不肖子孙别出心裁的念头。所有这些,在体现了乾隆顾全大局的同时,也完全可窥到他当时在处理这类事务上的良苦用心。只是令乾隆本人以及随他入葬东陵的后世子孙想不到的是,他的中途易辙和这道谕旨的下达,使他们在一百多年后,共同迎来了陵寝被盗、尸骨被抛的厄运。而当这场厄运到来之后,世人不免做出种种假想,假如乾隆当年葬入西陵,他的子孙也效仿而做,是否还会有一百多年后东陵被盗的凄惨景观?乾隆是否会同他的子孙如今天人们看到的清西陵的主人一样,安然无恙地就寝于地下玄宫之中?回答也许是肯定的。但是,这时的乾隆怎么会想到一百多年后的悲惨情景,怎么会想到这幕惨剧发生后的一切?有哲学家说:“假如一个人不是从八岁活到八十岁,而是从八十岁活到八岁,那么至少有一半的人会成为上帝。”即使这个假如成立,作为大清天子的乾隆,也不会想到在一百年后,他会被人拖出棺椁,尸首分离。历史在这里表现得如此无情,不但未给他透露半点信息,而且连个悔恨的机会都未给他。他现在所想的,只能是将自己的寿宫修建得尽可能地牢固、美观、气派、辉煌一些罢了。
为了达到意想中的效果,乾隆在看了臣僚们呈上的陵地绘图后,亲自带领几名术士和亲信幕僚,来到东陵区的胜水峪点穴。所谓点穴,就是要确定金井的位置,这个位置的确定非同寻常,它预示着皇帝未来的归宿。也正因如此,历代帝王都对点穴十分敬畏和重视。
乾隆一行来到胜水峪后,只见此处蒿草丛生,香花怒放,紫气升腾,一派天赐地设的美丽风景。乾隆在这里逗留了很久。最后,他从怀中取出一枚扳指,择最吉处,小心翼翼地放到地下,这个穴位便是后来地宫内金井的位置,他葬后的棺椁就要放在这个金井之上。有了金井,便标志着他与大地相连,与大地相通,与大地一起生生不息。
清东陵布局平面示意图
从高空鸟瞰的清东陵陵区孝陵主神道气势恢宏,石牌坊、大红门、大碑楼、石像生、龙凤门沿神道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皇家气派尽显无遗
佳穴选定,工程开始。乾隆朝继承了康熙、雍正朝的盛世,建陵时正值国家鼎盛,国库丰盈之际,故此整个陵园、地宫的建筑,均是遍选天下精工美料,仅其木材就分别来自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东北兴安岭地区的原始森林,而这些木材中又以珍贵的楠木居多。其石料则取自当时北京房山和蓟州盘山的石场,砖料由山东临清、江苏专工制造[7],瓦料由京西琉璃厂运送,即使土料也是由数十里外精选的含沙量适当的“客土”[8]。整个陵寝由圣德神功碑、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配殿、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以及地下玄宫等主体建筑组成,其神道南端与孝陵相连。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材料精致,工艺精湛。尤其是地下玄宫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准,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中所罕见的。陵寝工程从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兴建,至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体工程基本告竣,先后经历九年的时光,共耗银二百零三万两。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乾隆和此前的顺治、康熙、雍正等朝的几代帝王陵寝,其中所用的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毁明代建筑物和明十三陵而得来的。清朝在入关后,就曾下令劫掠、捣毁过明十三陵,并焚烧过明定陵、德陵等陵寝。有实证可考的是,顺治的孝陵木材多用旧料,而旧料来源就是大肆拆毁明代建筑。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后人证实是来自北京西苑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场的地方,大殿前原建有丹馨门和锦芳、翠芳二亭。清初在兴建顺治孝陵时,将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将其楠木材料用来兴建孝陵,就连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寝,都相继拆毁了大量明代建筑。乾隆还以修复明十三陵的名义,将定陵等大殿改大为小,偷梁换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来建造了裕陵。尽管直到今天还有清东陵研究者否认这个事实,但事实本身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还有谁否认这一说法,那就请他到北京昌平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园寝几个大殿的遗址实际看过之后再做结论吧。
不管怎么说,乾隆的裕陵还是极其辉煌、极其豪华地建成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他的死期。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鉴于祖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驾崩,以不超越祖宗和功高盖祖为名,毅然决定将皇帝位让给皇十五子颙琰,本人则升为太上皇,但实际上仍牢牢掌握着朝中大权。不管实际上怎样玩弄权术,毕竟乾隆在名义上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后将皇位让给了儿子。十五子颙琰即位后,改年号为嘉庆,大清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于养心殿,卒年八十九岁。由于他早早地把皇位让给了儿子,他的死因,没有像其祖宗们那样,给后人留下扑朔迷离的悬案。他没有遭到谋杀,也没有遭到中毒暴亡等一系列不测之事,他的驾崩当属一个八十九岁老人精气血脉耗干后的正常死亡。这是继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关外建国,世祖顺治入关以来,六代帝王在奔赴黄泉路上的第一次平常事,也是整个大清王朝近三百年历史进程中,少数几个没有在死亡情节上留下悬案的帝王之一。
嘉庆四年九月十五日,乾隆梓宫入葬东陵胜水峪被称为裕陵的地下玄宫。随其祔葬的有后妃五人,分别是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就祔葬人数而言,与康熙陵相同,是为数不多的。
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就降旨:待自己入葬之后,在为其建造功德碑时,要仿照新修的明代长陵碑亭式样,发券成造[9],其规模大小,不可超过景陵制度。但是乾隆崩后,嘉庆六年(1801年)破土动工的裕陵大碑楼,违背他的遗愿而完全仿照康熙帝景陵大碑楼的规制建造了。这一点是乾隆生前没有想到的。
尽管嘉庆在碑楼的建造上违背了乾隆的意愿,但他在亲手为其父御制,乾隆第十一子、清代著名书法家成亲王永瑆书写的洋洋洒洒四千三百余字的碑文中,却对乾隆大加颂扬,称他“兼尧舜禹汤文武孔子之勋德,帝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同时还称他“四德无违,十全有奭,文谟武烈,丕显丕承”。此时的乾隆已被吹捧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历史完人。
把乾隆说成是历史完人,当然是嘉庆等人的一厢情愿和不切实际的粉饰。不过,就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大清王朝在乾隆实际统治的六十三年(乾隆元年至嘉庆三年)中,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就乾隆本人而言,他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确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对大小金川用兵开始,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第二次对入侵西藏的廓尔喀用兵为止的四十余年间,他曾大规模用兵十次。当廓尔喀之乱被平定后,乾隆志得意满,亲书《御制十全记》,大肆吹嘘其盖世武功,并将《十全记》的石刻置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前,与康熙平定西藏的碑文并立,企图与康熙大帝并驾齐驱。在后世看来,乾隆无论怎样自喻为“十全老人”和“古稀天子”,但就他一生创立的基业而言,无论是扩疆拓土,平定内乱,还是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仍然无法与康熙大帝相匹敌。
十全老人之宝
尤其让后人耿耿于怀和颇有微词的是,这位风流天子的追蜂引蝶,游玩取乐,滋长了大小臣僚的好大喜功、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的风气,为贪官污吏创造了借口和培植了繁衍生存的土壤。乾隆早期的南巡,每次都“动用数十万正帑”,中期以后的南巡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征伐、园林宫殿庙宇的修建、河工海塘的建筑等等,更是耗资巨大,靡费惊人。每次南巡都动用一千多艘船,随员二千五百多人,沿途三十里以内的大小文武官员前来迎驾。就是在这样一种歌舞升平的气氛的笼罩下,大小官僚无不趁机想方设法中饱私囊,祸害国家和四方百姓。在这些贪污敛财的臣僚中,最典型也最著名的当首推大学士和珅,其几十年暴敛的财富,连皇室亲贵甚至乾隆本人,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和珅府宅的“园寓点缀,意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令人惊愕不已的是,他竟在与东陵不远的蓟州境内私设官窑,为自己预造陵寝,并立享殿,置隧道,美其名曰“和陵”,一派与皇家帝王相抗衡的气势。后来和珅被嘉庆皇帝赐死,查抄其家财,家产可折合白银达几亿两之多,相当于和珅在乾隆朝当权的二十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总收入的一半。若拿这批银两建造陵寝,可建成四百座乾隆皇帝的裕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整个乾隆朝,从皇帝到臣僚再到大小官吏,就是在这样一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放纵、贪欲和一次次的折腾中,使大清的元气受到极大的消耗,帝国航船受到重创,使好不容易出现的“康乾盛世”,迅速衰落下去。尽管嘉庆掌权之后,剪除了和珅及其党羽,但吏治并未出现新的转机,相反更加腐败不堪,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厄运已无法挽救。帝国的古船在历史进程的污流浊水中,悄然告别如日中天的“康乾盛世”,无可奈何地向着暗流险滩密布的黄昏暮色滑行而去了。
注释:
[1]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北隅,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雍亲王胤禛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年)改作行宫,始称“雍和宫”。乾隆初年将其绿色琉璃瓦顶全部换作黄瓦,并加以增修,成为北京最大的喇嘛庙。现建筑完好,已对外开放,成为游览胜地。
[2]格格:汉译为姊姊,或作小姐,即满人早期对国君女、酋长女或一般妇女的称呼,无定制。皇太极即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仿明制,凡皇后所生女称固伦(或作固龙、古伦,满语,汉译为国家)公主,妃嫔所生女及中宫抚养者称和硕公主,格格遂成为皇家贵族小姐婚前的统称。清制,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女,未予封号者均称格格,若加封,秩分五等,即亲王女为和硕格格,封郡主:郡王女为多罗格格,封县主;贝勒女为多罗格格,封郡君;贝子女为固山格格,封县君;镇国公、辅国公女为格格,封乡君。以上五等或为侧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格格于许婚后报宗人府,查明合例奏请授封,已授封者不随父升降。另外,在清初后妃制度不健全时期,后宫中没有其他的位号,也曾称皇帝、皇子的侍妾为格格,一直到康熙朝晚期才不再混用此一名称。弘历之生母钮祜禄氏,十三岁赐侍胤禛,号格格,即是一例。
[3]冕旒:古代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外玄里朱,冠顶有板,称为“延”,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的前端垂有组缨,穿挂着玉珠,叫作“旒”。天子的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后只有皇帝用冕,故“冕旒”也成为皇帝的代称。
[4]补褂:明清时期在胸前和背后缀有补子的官服,又称补服。样式如袍而略短,比褂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为外褂、外套,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一种,穿用场合与时间也多。
[5]木兰秋狝:“木兰”为满语,汉译为哨鹿用的哨子,状如象牙,以木制成。秋狝一词出自《左传》,指秋天打猎,清王朝引以为典,皇帝每年赴塞外行围,以训武习勤,治内安外。秋弥的主要活动有行围和哨鹿之分。所谓“哨鹿”,即是当围猎时,清晨命一侍卫戴假鹿头,吹木质鹿哨作公鹿鸣声,引母鹿群至,然后哨鹿人潜退,众人急发箭以猎取之,并饮鹿血为大补。此俗沿行日久,木兰竟演化为地名。实际秋狝地在今承德市迤北的围场县,原属内蒙古科尔沁、敖罕、翁牛特诸部,康熙年间献为围场,周围一千三百余里,并设有柳条边及哨卡,现尚存行宫遗址。木兰秋狝之典,盛于康熙、乾隆两朝,雍正朝未行,至嘉庆朝则渐衰,以后随国内多事,财力不足,终清之世未再举行。
[6]避暑山庄: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原名“热河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有三十六景,乾隆年间又增三十六景。康熙五十年(1711年),玄烨在行宫的大门上题额“避暑山庄”,遂得名。又因位于承德之北,别称“承德离宫”,是清代皇帝避暑及政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占地五百六十余万平方米,建筑一百二十处,环以宫墙长达二十里,内分宫殿区、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包括湖泊、平原、山峦等三个景区。其宫殿布局严谨,风格朴素淡雅,苑景则融合中国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尽现山光水色之美。山庄外东北建有寺庙十一座,俗称“外八庙”,景观壮丽。全境现已对外开放。
[7]江苏专工制造:山东临清与江苏苏州同具优良水土、便利交通,前者所产的称为“澄浆城砖”(又名“细泥灌浆新样城砖”),后者所产的称为“金砖”,均是当时砖中极品,其用料以“黏而不散,粉而不沙”为上,经过选土、练泥、澄浆、摔打、制坯、阴干等复杂工序后,入窑慢火烧成,质地细腻密实,抗压度强,敲之铿然。为便于检查,每块砖上都打上窑户、匠人、日期等标记。澄浆城砖多用于宫殿之砌墙,明代北京城垣即以它包砌夯土而成,其外观色泽一致,呈灰白色,故又称白城砖,可分大新样与小新样两种不同尺寸。金砖多用于宫殿之墁地,其规格在一尺七寸以上,一般为二尺、二尺二寸,制成后送至工地,还需工匠细工砍磨,浸以生桐油,历时数月才能取出铺墁,据说其光润似墨玉,平整如砥,踏上去不滑不涩,香味浓郁芬芳。金砖名称之由来,或谓因烧造之难如河中淘金,或谓因敲击如金石之声,或谓因“京砖”(此砖只能运到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使用)而逐步演化,尚无定论。
[8]客土:未被人畜踩过,质地洁净,颜色纯正,细腻无砂,而且必须采自陵区之外的土壤,用于建造皇家陵寝,以示尊敬。每年清明节行敷土礼(上坟添土的仪式),亦是用工部精选的客土,祭陵时皇帝与随行官员都得套上事先准备的黄缎袜套,以免秽污了宝顶原有之客土。如果一时疏忽,忘记穿好黄缎袜套就踏上宝顶,将被视为大不敬之罪,招致杀身之祸。
[9]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修缮。皇帝弘历看见新修的长陵大碑楼顶棚是用条石发券成造,既坚固耐用,又防失火,比清陵大碑楼的木质格井天花(或作隔井天花、方井天方,用纵横交错的天花支条和方形天花板组成)要好得多,所以特别下此谕旨,要求依样建造自己的大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