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夏,出身于中国东北的清军将领多尔衮,在明朝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接引下,统帅八旗劲旅走出白山黑水,跨过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迅速攻占北京。同年九月,皇太极第九子、不满六岁的福临和清皇室人员由沈阳抵达北京。十月初一,福临在臣僚的簇拥下,亲到京师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正式颁诏天下,宣布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改年号为顺治,这一年称顺治元年。
这时的福临虽然君临天下,但毕竟年幼岁轻,在宫中自然无所作为。一切军政大事统由其叔父,被封为摄政王的多尔衮主持。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受伤,不久即死于喀喇城。已是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终于摆脱了羁绊,开始亲政。
顺治皇帝像
亲政后的顺治帝,按照中国历代帝王沿袭的惯例,在处理繁忙国事的同时,即派王公大臣一人,会同钦天监[1]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宏量、江西术士陈壁珍等人,外出寻找“万年吉地”(中国古代帝后陵寝基址的讳称,妃嫔及其他皇室成员的陵寝则称为“福地”)。这群官员、术士领旨后,历尽千辛万苦,花了近两年时间,转遍了北京城四周方圆几百里的地方,选中的几处“风水宝地”,不但没有被顺治皇帝看中,反被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大加训斥一番。正当杜如预等人整日战战兢兢又不知所措之时,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万年吉地”很快定了下来。
这次事件缘起于顺治帝带领群臣外出打猎的途中。当一行人沿长城向东来到河北遵化所辖的马兰峪镇一带凤台山时,顺治来到一处高坡,勒住坐骑,举目四望。只见高山连绵,岗峦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一条条天龙奔涌腾越,呼啸长空。在天龙盘旋飞舞的中间,一块坦**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机盎然。东西两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缓缓流淌,形似一个完美无缺的金瓯。顺治在惊讶于这天造神赐的宝地后,大声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遂命随行堪舆大臣和钦天监官员架起罗盘,按八卦方位,二十四山向[2],运用阴阳五行玄妙之机进行测算。所属臣僚和术士已窥到皇帝的心事,又感到此处确是王气逼人,气度非凡。于是,他们在测算一阵后,添油加醋地说:“皇上圣明,深得搜地之窍,今观支之法,见龙脉自太行而来,势如巨浪,重冈叠嶂,茂草郁林,实属万乘之葬也。再看那山势如五魁[3]站班,指峰拂手,文笔三峰,恍若金盏,形若银瓶,恰似千叶莲花,真乃上上吉地也!”
清代帝陵风水形式模式图(清·样式雷绘)
风水宝地环境模式图(清·样式雷绘)
顺治闻听大喜,他来到一块向阳之地,跳下坐骑,双手合十,两目微闭,十分虔诚地向苍天高山祷告一番,而后解下随身佩彩[4],系于金漆箭翎之上,弯弓满石,振臂一射,那箭便穿云度日,飞落于正面凤台山的山阜之前,入地盈尺,铮铮有声,“箭落穴定”。臣僚、术士们赶到山前,找来木锨在地上挖出一个磨盘大的圆坑,谓之“破土”。这个圆坑便是陵寝地宫“金井”[5]的位置。待陵寝地宫修好后,将第一锨土放入“金井”之中,标志着皇帝死后依然拥有皇天后土,并和他生前的大地永远血脉相连。待这一切结束后,顺治传谕,改凤台山为昌瑞山,臣僚领旨。臣僚们又找来一斛形木箱,盖在“破土”的位置,不再让它见到日、月、星三光,同时委派人员在此日夜守护,以待动工兴建。
顺治帝的眼光确有独到之处,群臣们也不是一味地阿谀逢迎。就在清东陵建成的几百年后,游人每到此处,无不为那秀丽壮美的山水景色所征服,所陶醉,这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其实,此处早在明末就曾被大明崇祯皇帝看中,并曾选为他本人的寿宫之地。
明代自永乐迁都北京并将陵寝建在昌平境内的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后,历代皇帝的陵寝都在天寿山脚下兴建。到崇祯皇帝继位时,天寿山的风水宝地几乎被先祖占完,再难找到合适之处。当钦天监官员在天寿山找了近一年都未能找到一块可供建陵的吉壤时,崇祯皇帝不禁为此愁闷不堪。当朝大学士温体仁和礼部尚书李腾芳,暗暗揣摩到了皇上的心思,便联合上了一道奏折,说既然昌平没有佳穴,就应在京师近郊另选吉地,何况祖宗已有这种先例。崇祯见了奏折,心中大喜,他正有另选陵址的打算,又怕违反祖制。既然大学士、太子太保温体仁和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李腾芳奏本提议,何不顺水推舟?于是崇祯降旨,就依二人所奏。随即派出钦天监监正朱裕等带人到京郊近处详细勘察。经过几番周折,终于确定以马兰峪附近的凤台山为陵址,并派人将这里看护起来,一旦佳穴确定,立即破土兴建。
遗憾的是,在崇祯继位的几年里,关外后金政权[6]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莽莽林海,关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十八日,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投降。当天夜里,崇祯帝登上景山,在寿皇殿旁的槐树上自缢而死,大明帝国终于在垂危中消亡了。清兵入关后,为笼络汉人之心,稳定政局,清廷在昌平天寿山脚下鹿马山南麓建造思陵(又称悼陵。原为田贵妃墓,后经增修,又葬入崇祯皇帝与周皇后),草草安葬了崇祯帝。
山河依旧,物是人非。令崇祯皇帝死不瞑目的是,当年他费尽苦心选择的陵地,竟被清王朝入关后第一位主子顺治占用了。
尽管顺治帝选定了陵址,但由于当时清兵入关不久,基业方定,战火频仍,整个中国西部、南部、西南尚处于清兵与南明小朝廷以及各种武装势力的生死搏杀中。在这种形势下,顺治帝以国事为重,一直未建自己的陵寝,直到康熙一朝,才将陵寝建成。
注释:
[1]钦天监:明清两代掌管观测天文气象,计时报更,编制历书之官署,遇祭祀、朝会及营建宫室都邑,则事先选择吉日。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设,置监正、监副为长官,所属有主簿、五官正、五官灵台郎、五官保章正、五官挈壶正、五官监候、五官司历、五官司晨、刻漏博士等。清顺治元年(1644年)沿置,隶礼部。初设监正、监副等官,皆用汉员。康熙四年(1665年)增设满洲监正、监副。雍正三年(1725年)以西洋人为监正。乾隆十年(1745年)增设管理监事大臣一人,始为独立机构。下设时宪科、天文科、漏刻科、主簿厅等,属官与明代同。
[2]二十四山向:旧时堪舆家将罗盘圆周二十四等分,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等八天干、乾艮坤巽等四卦来表示,称为二十四山(或作二十四路),其所对应之方位则称为二十四山向。其中子指北,午指南,卯指东,酉指西,乾指西北,艮指东北,坤指西南,巽指东南,余者均代表特定的方位,其间各自相隔十五度。地面上的每一地点,均可定为“某山某向”,如坐北朝南,即名为子山午向。
[3]五魁:科举乡试中的前五名。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经以第一名为经魁,每科第一至第五名必须是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简称为五魁。后来五经取士制度废除,但乡试中仍习惯把前五名称为五魁。
[4]佩彩:古时称决、抉或玦。以骨或象牙制成环状,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为射箭时钩拉弓弦的用具。后俗称扳指、搬指、班指,改以翠玉为之,成为一般饰物。
[5]金井:也叫“穴中”,是宝床(棺床)正中的风水穴位。它名之为井,实际上是一个直径约十四厘米、深不足一米的竖向圆孔,孔内无水。金井传说是为接地气之用,但从建筑角度上说,则是在地宫基点上挖掘的中心探井,决定着整座陵寝平面布局和各单位建筑的水平高低。勘址点穴后,金井前方一定距离先竖立“志桩”,并用杉槁、席笆缚扎两层大罩棚加以荫护,再择日破土开挖地宫“大槽”(基槽)。大槽开挖时,志桩不再保留,探井亦渐趋消失,只在穴中正下方留一个土墩,称为金井吉土、原山吉土或金井本山吉土(在妃园寝中称为气土),具有定向、定平的控制作用。在地宫建筑施工过程中,金井吉土渐被各结构层所围合,下段掩埋于土石基础中,上段套在地宫宝床下底垫石中央凿留的透孔中。宝床底垫石上平,与地宫地面水平同一标高,也正是金井吉土的顶面标高。底垫石上面安砌宝床,宝床正中央也凿有圆形的金井透眼或穴眼,这就是最后形成的金井,又称罩吉土金井。穴眼上有盖,共两件,一件叫穴眼盖或金井盖,一件叫穴眼浮盖或金井浮盖。在地宫建成,大葬之前,金井穴眼用浮盖覆罩;大葬时,金井内放入点穴时初掘的吉土,并撤去浮盖,覆罩金井盖,然后安奉棺椁于金井上。
[6]后金政权:明末女真族所建之政权。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定都赫图阿拉(又作黑图阿拉、赫图阿喇、黑秃阿喇。满语,汉译为横岗或横甸。皇太极天聪年间尊为“兴京”,即今辽宁新宾西永陵镇老城村),并登汗位,建元天命,国号大金。为了与北宋末女真人完颜阿骨打所创建之大金有别,史称“后金”。到了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称帝,国号为大清。“清”与“金”乃一音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