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是个放羊娃(1 / 1)

李鼎铉先生(美术家、中国秦俑学研究会理事):

你向我讲述的袁先生、王先生和程先生的两种不同理论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原因都有导致俑坑毁坏的可能,包括前几年有人提出的沼气自燃说也是一样。但细究起来却都有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之处。我的观点是焚毁兵马俑坑的祸首则是一个放羊的小孩。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俑坑底部都普遍存有10—14层淤泥。这说明俑坑的焚毁是秦亡后相当一段时间的事。我们知道棚木一旦烧毁,几米厚的土层就会立即塌陷,不会再出现淤泥的现象。14层淤泥只能是在较长时间内地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否则,在两三年内是不会产生14层淤泥的。所以秦俑坑不像袁仲一、王学理两先生所做出的推断,是公元前207年项羽入关的军队所焚毁。

程先生做出的秦人自焚这一理论推断,也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我们先不谈战国晚期的秦国有没有这种仪式的存在,据目前探测的资料知道,秦陵周围的陪葬物不只有兵马俑坑一处,如前几年发现并出土的跽坐俑,还有近几年发现的马厩坑、珍兽坑等,已公布的报告说大量的马匹是被活埋的,珍禽异兽也看不出有杀死后入棺的迹象,而出土为数不少的跽坐俑大都完整无损,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宫女也都是被活埋的,为什么会单独发生3个俑坑自我焚毁的仪式呢?

兵马俑的质地是陶质,胎厚而用土细腻,且焙烧的温度都在一千度左右,十分坚硬,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以至万世不朽。如果秦国有自焚陪葬物的仪式,这些用心岂不是多余的吗?这种在质地上力求的永存性和仪式的暂存性是有根本矛盾的。从咸阳出土的西汉兵马俑、徐州出土的西汉兵马俑[1]来看,除了比秦兵马俑小,其他方面均是相似的。这些汉代兵马俑在出土时大多数都完好无损,可见没有在入葬时就被自焚。秦汉不过相距几十年的时间,按汉承秦制的说法,葬仪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说明秦俑坑的焚毁不是自焚,而是他焚。再则,秦兵马俑的兵器绝大部分被人捡走了,如按自焚说,土层立即塌陷,这些兵器怎么会不胫而走?

沼气焚毁的说法从理论上当然可以解释得通,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就难以成立。要证明沼气失火的现实性,就必须了解秦时骊山地区的水文、土质、气候等资料,经过科学的实验才能加以肯定。在封闭的坑中单有木材的腐朽是不可能产生沼气以至燃烧的。

秦俑坑的焚毁到底应该怎样解释?我认为随着秦王朝的灭亡和秦陵的被毁,秦始皇陵园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变成野草、榛莽丛生的荒野,偶尔出没其间者只有樵夫和牧童了。秦俑坑的被焚一定与樵夫、牧童有关。从今天已发现的西汉晚期墓葬断定,秦俑坑焚毁的时间应在秦亡至西汉晚期之前,《汉书》曾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汉书》成于东汉初年,作者所述牧儿亡羊失火之事,在它之前的《史记》中不曾有半字记载,由此推断作者大多根据民间流传所记。近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做了精密的钻探和考察后,认为秦陵封土没有发现盗洞,地宫并未被盗。既然没有盗洞,怎么会有“羊入其凿”之事?这个“凿”,我推断就是距地表不深、处于荒芜中的秦俑坑洞口。秦俑坑是陵园的组成部分,当年的项羽军队虽然破坏了秦俑坑,但并未放火烧毁,这从后来发掘出的三号坑无焚烧痕迹可以得到证实。原因是这支复仇的军队,面对比豪华壮丽的陵园要简陋得多的秦俑坑,没有引起焚烧的念头,如果这时焚烧,就不会有俑坑底部的14层淤泥。

可以这样推断,当牧童赶着羊群来到秦俑坑区域时,当年项羽军队所挖掘的进入俑坑的洞窟,多已被荒草和尘土掩盖,羊群只顾啃吃青草,并未注意脚下的地形和地貌,故而纷纷坠入一号和二号俑坑中。一经“牧童持火照求羊”而失火后,便有可能被误传为秦陵失火,再讹传为地宫失火、烧其棺椁等情节。这就是我认为秦俑坑被焚毁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对班固《汉书》记载的破译。

注释:

[1]徐州兵马俑坑位于该市东郊狮子山,共4座,1984年发掘。出土彩绘兵马俑2337件,包括官吏俑、戴盔俑、发辫俑、发髻俑、袍俑、甲俑、跽坐俑等,构成一个军事序列,阵容颇为壮观。一号坑发现一木车遗迹,4匹陶马并排列其前端,马形体健壮。徐州兵马俑坑所出以步兵俑为主,也有骑俑,唯不见战车,反映出当时军队的组成和战术的变化。陶俑的年代,据考证为西汉景帝、武帝之际,它的主人应是分封到徐州的某一代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