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凫雁颇思量(1 / 1)

当人们还未从秦始皇陵发现文官俑的喜悦中摆脱时,另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又从秦始皇陵园传出。2000年11月17日,新华社陕西分社以《秦始皇陵陪葬坑“飞出”青铜仙鹤》为标题,做了这样的报道:

日前,由陕西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发现一神秘陪葬坑,目前共出土十余件青铜制禽类动物,据悉这在秦始皇陵考古史上属首次发现。

据了解,该陪葬坑位于秦陵外城东北角。目前被命名为秦陵七号坑,试掘了该坑的一小部分共24平方米,发现了13件青铜制的禽类动物,5件青铜制云纹踏板。

据介绍,在13件青铜禽类动物中有两件为青铜仙鹤,其余则锈蚀严重,较难辨认。青铜仙鹤位于陪葬坑的中部,其中一只躯干残长68厘米,宽21厘米,脖颈裂为数块,残长43厘米;另一只呈饮水状,躯干残长62.5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颈残长20厘米,体表似有彩绘残迹。据推测,现在发掘的这一小部分曾经可能为水池,青铜禽类原都立于踏板之上。有关专家表示,秦陵陪葬坑是千古之谜,其文化内涵一直在不断增新之中,秦陵七号坑的发现为人们研究秦始皇陵的形制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K0007号坑发掘时情形

坑中出土的青铜仙鹤

这一“飞出”青铜仙鹤的陪葬坑,于2001年8月8日由秦始皇陵考古队开始发掘,并被编为K0007号坑。通过发掘推断,这一陪葬坑属于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其过洞两侧以夯土构筑放置器物的平台,并以方木铺垫,过洞南北两侧以板木构成厢板,顶部则以双层棚木封闭坑体。考古人员在发掘清理中,发现了双层棚木、厢板与立柱及厢板间的卯榫结构,这是秦始皇陵园陪葬坑考古发掘中唯一保存完整的重要迹象。在坑底两侧构筑夯土台放置器物这种奇特的结构和方式,也为首次发现。这些建筑结构的新发现,对进一步深入了解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形制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至于在陪葬坑内出土的10余件原大的青铜禽类文物,因坑内遭到明显的火焚使大部分已受到严重破坏,且锈蚀严重,铜胎已基本无存。但从清理后的状况来看,这些青铜禽类文物其个体大小不同,动作姿态也多种多样。

据此,有的秦文化研究者不同意把这些青铜禽类定为“仙鹤”的说法,而是根据史料和实物特征,推断出这就是班固所说的“凫雁”。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刘向传》中说到秦始皇的陵墓时,曾有“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的语句。这里记载的凫雁当是一种水鸟,这种水鸟的俗名称“野鸭子”,形状像鸭子,雄的头部为绿色,背部呈黑褐色,雌的全身为黑褐色。其生活特性是常群游于湖泊之中,也能近距离飞翔。从考古人员对秦陵七号陪葬坑发掘的“一小部分曾经可能为水池”的推测看,这样的环境正好适合于凫雁的生存和栖居,而对仙鹤则不一定适应。如果这一推测被日后的研究成果所证实,无疑是对关于秦始皇陵文献记载的又一次成功破译。或许,随着秦陵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一个个重大历史之谜会尽数揭开。只是,现在尚需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