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马厩坑、珍兽坑和殉葬墓的发现之后,程学华率领考古钻探小分队,又陆续发现了一、二、三、四号建筑遗址[1],秦陵修建者墓地遗址,陈家沟秦陵陶窑遗址[2]等多处遗址和陪葬坑。至1980年春,整个陵园外侧的地下秘密大部分被揭开。
出土金泡的具体位置
1980年夏,程学华率领小分队由陵园外侧转入陵园内进行钻探,想不到几个月后,又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悄悄揭开了帷幕。
洛阳铲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不远处单调而疲惫地发着闷响。4年的辛勤钻探,尽管发现不断,但再也没有像兵马俑军阵的出土那样令人激动和振奋,刚来陵园钻探时的新鲜感和神圣感已渐渐在队员们心中消失,周而复始的钻探形成了一种单调的近似机械操作的模式,这就更令那些需要不断变化和刺激的男女青年队员有些精神不爽与疲惫。既然单调的钻探生活不能改变,就企望着一次重大发现的到来,以填补生活中的诸多不足。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出土的金泡
出土的银泡
1980年10月3日,当钻探队员杨续德将已深入地下7米的探铲吃力地拔出来,开始仔细观察带出的泥土时,一个指头肚大小的金泡映入眼帘,“这是什么东西?”他心中自问着,顺手擦去了蒙在金泡上的湿润泥土。霎时,金泡在丽日的照耀中发出刺人眼目的光芒。他好奇地把金泡攥在手里,跑到正在不远处指挥其他队员钻探的程学华跟前,轻轻地说:“程老师,我钻出一个圆珠。您看,像是金子做的。”
程学华接过金泡,心蓦地抖了一下。这一刹那,他隐约地感到了什么,忙催促杨续德:“快带我去看看。”
程学华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详细察看了金泡出土的位置,此处约离秦始皇陵封土20米左右。在这样近的距离内陪葬的器物一定非同寻常。他把金泡交给杨续德,拿起探铲伸入地下。
又是一堆湿润的黄土被带了上来。程学华小心地扒着土层,一个银泡和一片金块显露出来。他的心开始急剧地跳动,手在微微发颤,凭着多年考古所得的知识和经验,他已预感到地下埋藏的器物会是怎样的一件稀世之宝。当最后一块金丝灯笼穗出现在眼前时,他“啊”了一声,蹲着的身子像被击了一棒,倒坐在地上。
他的预感已完全被这块光彩照人的金丝灯笼穗证实了,在这7米深的地下,暗藏着的正是他苦苦寻找了4年的稀世珍宝——铜车马。
多少次,他曾一人坐在高大的秦始皇陵封土上,面对庞大而神秘的陵园陷入深深的沉思。4年来的辛劳和探寻结果,使他在兴奋中也像年轻的钻探队员一样渐渐滋生了一种不满足的情绪。当然,作为一名考古学家所产生的这种情绪,和年轻的队员是不尽相同的。他懂得,每一次细小的发现,都是解开秦始皇陵园及秦代历史不同阶段和区域难得的钥匙,事实已经证实了他和同伴们4年来的钻探成果,对了解秦帝国政治、经济、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也时常忆起自己在北大考古训练班读书时的老师、考古巨匠夏鼐先生的忠告:“看一个考古工作者的水平和成绩如何,主要不是看他发掘出什么东西,而是要看他用什么方法发掘出这些东西而定。”老师的话虽如是说,但作为考古工作者,谁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重大考古发现的主持者或参与者。秦始皇当年那辉煌的政治生涯,一直吸引着他去做种种推想,面对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军阵,他无法忘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5次出巡所率领的精美华丽、气势非凡的庞大车队,以及那浩浩****的威武阵容。按照秦始皇“视死如生”的思想脉络,他不会忘记把伴他度过了一生的车马仪仗为自己殉葬。那么,这支华丽的车队到底躲藏在哪里?
意大利出土的武士俑
铜车马出土现场,旁边草棚为程学华等考古人员日夜留守看护的“窝”
今天,终于发现了它的蛛丝马迹。
凭着眼前这细小的痕迹,程学华当场断定,地下就是他苦苦探寻的铜车马。
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关村出土了重875公斤的商代后母戊鼎[3],曾使东半球的考古界为之震惊。1972年,在意大利雷焦卡拉布里亚的里亚切海湾发现了两尊希腊青铜武士像[4],使整个欧洲为之狂欢。此时程学华清楚地意识到,这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考古发现,将使世界又一次为之震撼。
憧憬着将要成为现实的壮观前景,一股热流在程学华心中奔腾翻涌,似乎要把那颗急剧跳动的心脏推拥而出。他当即命令杨续德停止操作,对探孔严加看守,然后将出土器物用手帕小心翼翼地包好,推起工地上停放的自行车向陵园外走去。
此时的杨续德没有意识到他所发现的那个金泡意味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他只是清楚地看到了程学华在回眸向他微笑的瞬间那双湿润的眼睛。
注释:
[1]在秦始皇陵北面约170米,有一处密集而成组的建筑遗址,南北长70米,东西宽60米。1976年冬和1977年3月,考古人员曾在其南缘清理出四座建筑基址,由西向东分别编为一至四号。毁损严重,仅二号基址的轮廓和格局较为完整清晰。经分析研究,判定此组建筑群当是陵园的便殿(又称别殿,是供皇帝休憩闲宴之处所),由布局、结构和出土的建筑材料,可见其当日之富丽豪华。尤其一件夔纹遮朽瓦(用于建筑物的檩头,既可防腐朽,又具装饰作用),呈半圆形,直径达61厘米,高48厘米,形制之大令人称奇。
[2]在秦始皇帝陵周围的赵背户村、上焦村、西黄村、陈沟村,下和村、鱼池村等地均发现有陶窑遗址,秦俑考古队清理了已知的7座。这7座陶窑皆为地下式,由前室(包括斜坡道、燃料堆放地)和后室(包括火门、火膛、窑室、窑床、烟囱)两部分组成。但各窑的形状和具体细部有别。这些陶窑与战国时期的陶窑相比,窑室容量增大,窑床升高,火膛降低,使火焰由立焰变为半倒焰,既增加了焙烧量,又使窑内火温均匀提高。在考古清理中还在遗址内发现了许多制陶工具、砖瓦及盆、罐等器皿。根据陶窑的形制结构及出土文物分析,它们当是修建秦始皇陵园时烧制砖瓦、水道管及生活器皿的陶窑。
[3]后母戊鼎:属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出土于当地的吴家柏树坟园。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长方形,立耳,柱足。腹部主饰饕餮纹,双耳饰两虎食人头纹,足部饰兽面纹,腹内壁铸铭文“后、母、戊”三字。其造型庄重,形制雄伟,花纹繁缛,是中国及世界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青铜礼器。现藏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4]这两尊希腊青铜武士像,比真人大,现藏大希腊国立博物馆。A雕像年代为公元前460年,据说是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所作,一般所见都是罗马时代的仿制品;B雕像年代为公元前430年,被视为是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图斯(Polyclitus)所作,可能来自德尔菲(Delphi)神庙,为纪念公元前490年雅典击败波斯军队的马拉松战役(Battle of Marathon)而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