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怀念赵其昌同志(1 / 1)

著名文博考古学者、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赵其昌同志,2010年12月1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赵其昌同志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第一届考古专业学习,1953年9月毕业后至1988年6月退休,一直在北京市文物系统工作,历任北京市政府文物调查组、北京市文物工作队、首都博物馆业务干部,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馆长,对北京市的考古和文物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被选为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和第八、九届文史资料委员会特邀委员;还曾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对外友协理事,十三陵明代帝陵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赵其昌同志是北京文博界的耆宿,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文革”时期遭受政治迫害,仍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专业研究。他是我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定陵的考古队长,主持编写了《定陵发掘报告》,两度摘编《明实录北京资料》,编写了《京华集》等专著和多篇文章,成果卓著。其中《定陵发掘报告》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科学成果奖和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在北京史地研究领域,赵其昌同志独树一帜,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定陵发掘出土文物四千多件,为明朝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作为考古队长,赵其昌同志在其中贡献甚多。

一个时期中,社会上出现不少对定陵发掘神秘化和歪曲事实的现象,赵其昌同志对此进行了驳斥。他说,应该客观看待历史,不能篡改,尤其是专业人员不能用猎奇的眼光,一味迎合某些人口味,否则势必假象丛生,不符合事实,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他还进一步强调,发掘活动不是盗墓,而是科学考古,要还历史原貌,用实物说话。

作为发掘定陵的考古队长,有人称他是定陵发掘“第一人”,赵其昌不认同,他说:“考古不是探险,没有所谓的第一、第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其昌坦陈定陵发掘的不足遗憾:当年由于受发掘设备、条件的限制,一些丝织品在发掘中遭到一定损坏,成为发掘工作留下的最大遗憾。

赵其昌同志学风严谨。《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卷帙浩繁。赵其昌同志三十年如一日,两度摘编《明实录北京资料》,为北京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史料。

赵其昌同志襟怀坦**、大公无私。主持首都博物馆工作期间,勤勉自律、勇于改革创新。他广泛吸纳人才,策划主持“北京简史陈列”等重大展览;创办《首都博物馆丛刊》;组建专门机构,抢救征集文物。去世后家属遵其生前所愿,将赵其昌同志毕生所藏书籍、笔记等文献资料全部捐献给首都博物馆。赵其昌同志为首都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其昌同志为文博考古事业奉献终生。谨代表全国文物工作者向赵其昌同志致以深深的敬意。

单霁翔

(单霁翔,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此文刊于《中国文物报》 2011年1月7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