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列联安排的最终目的都是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并使之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方式。列联安排的用途包括减少过分依赖、攻击、被动、抑郁、退缩等不良行为,把它们移出日常生活的强化链,同时建立一个新的适应性更好的行为方式,以取代不良反应。此外,列联安排还可用于发展新的技能,如学术技能、社会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等;改变情绪状态,如害怕或焦虑,增强和保持已有的良好行为。
(二)刺激控制与强化教学模式的结构
1.步骤安排
刺激控制与强化(或列联安排)由五个阶段组成。
(1)定义目标行为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立期望建立的行为反应。即确立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建立哪些行为方式,获得哪些技能或知识。在这个阶段具体要做两件事:一是准确阐述要改变的行为和要强化的反应,二是制定一种测量行为的程序。测量和记录行为的简便方法有两种,分别是行为取样法和序列取样法。行为取样法是观察和记录某个行为出现的时间和次数;序列取样法是按时间顺序取样。选择哪种测量方法取决于待观察的行为和其他环境条件。
(2)评价初始行为
这一阶段要对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进行详细记录,了解行为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对谁发生,目的是确诊最初的诊断,确立一个行为发生的基准线,以便确定列联计划的速度和有效性,为计划实施后的比较提供依据。
(3)制定列联计划
这一阶段涉及的任务包括构造环境或情境、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序列、制定行为塑造计划。列联计划中的强化物必须针对每个人而设定,强化不是对每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影响强化成功的因素有:年龄小的儿童很喜欢社会强化,但大孩子和成人对社会强化不太**;由地位高的成年人实施强化比地位低的成年人更有效;由关系密切的人实施强化较关系一般的人实施强化效果更好;环境中的强化物如果太多,特意安排的强化作用就不会很大。所以,制定列联计划时要考虑各种人的不同学习风格。此外,所制定的列联计划必须能够说明学生在逐渐逼近良好行为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要有一个周密布置的逐步强化程序。
(4)实施列联计划
这一阶段包括布置组织教学的环境,制定列联说明,根据制定的强化程序和塑造计划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一般来说,在实施列联计划时,教师有必要使学生了解教师期望的反应和强化物,因为知识因素在自我控制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不良行为的后果、改进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控制。在课堂强化方面,教师还可以运用一种颇为有效的“暂停”技术,即撤掉所有的强化物,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弄到一个没有任何物品或人的地方单独待一会儿。这种技术能使学生集中思想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评价列联计划
这一阶段要对目标行为再次测量,观察如果重现旧的强化,原有的不良反应是否还会出现。这是对列联计划成功与否的证明。
2.师生交往系统
列联安排通常都是高度结构化的,环境和奖励系统由教师控制,但有时候列联计划中的强化物和强化程序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协商决定。
3.反馈方式
教师的反馈主要根据列联计划进行,一般来说,包括忽视学生的不良行为反应和强化良好行为反应,如有必要也可采用暂停技术。
4.支持系统
简单的个人行为计划一般不需要满足任何特殊的要求,但大多数列联安排计划都要求具备一定的物质强化物和强化程序,有详尽的活动安排计划,有时候还需要一个个人化的学习环境。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恒心。
六、智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要达到对儿童进行智能训练,提高他们思维发展的水平这一目的,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价儿童的智能发展水平。这一节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然后在评价学习者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儿童智能水平的教学模式。
(一)智能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
1.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成长要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智力结构。他用一个专门术语“图式”来表示这种结构。“图式”决定了主体以什么方式看待世界(比如早期的图式是自我中心的,儿童往往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式或策略。
儿童智力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运动。日常生活中,儿童要不断地获取经验,把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行为模式,这就是同化。同化意味着接纳,如同吃东西和消化一样。另一方面,随着个体的发展,旧的模式会渐渐不适应新的经验,这时,旧的结构(图式)解体,新的图式形成,个体就发生了由前一阶段到后一阶段的飞跃。这种改变主体认识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称为顺应。
图式是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图式是儿童与环境的中介,儿童通过图式获得对环境的认识。儿童的智力发展就是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图式。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其智力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感觉一运动期(出生到两岁),儿童主要依靠生理反射的图式获得食物,取得关心、爱护,对付当前的世界。第二阶段,前运算期(2岁到7岁),随着语言能力的获得,儿童开始学会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这时的思考是无系统和不合逻辑的,它与成人的思想极不相同。第三阶段,具体运算期(7岁至11岁),儿童发展了有条不紊地思维的能力,但这时的思考抽象性还很差,只有借助于具体的对象及其活动才能进行。第四阶段,形式运算期(11岁到成年),形成了真正抽象和假设的水平上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发展的顺序是不变的,虽然儿童可以用不同的速度通过各个发展阶段,但都要以同样的次序经历各个阶段。在图式发展的特定阶段,智力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经验与图式互相匹配,儿童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思维操作。一旦新的经验难以纳入现有结构,平衡遭到破坏,这时就需要认知重组,向预定的下一阶段发展。因此早期的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2.皮亚杰的学习与教育理论
皮亚杰认为,教学是创造环境以便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教学的目的是提供学习经验,练习特定的运算。儿童在学习环境中,会自发地去学那些与他的认知结构相匹配的知识,只有当儿童获得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后,他们的智力结构才会发展。教师如果教得太快,超出了儿童认知结构,而现在结构又末达到解体的时机,学习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中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他们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为了适合儿童的特点,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操纵环境的机会和丰富的感性经验。
皮亚杰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可以分成三类,即物理知识、社会知识和逻辑知识。物理知识指个体对物体本质的认知;社会知识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由交往中获得的反馈;逻辑知识则是和数学、逻辑有关的知识体系。不同的知识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展教学。如社会知识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获得,教师的任务是安排好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学习经验,让他们在自发的活动中发现自我。逻辑和物理知识最好也能够通过讨论从其他儿童那儿习得,因为儿童在讨论中互相提供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语言形式符合每个孩子自身的语言结构。教师在这种知识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以及实验其构筑知识体系的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直接给出的答案,而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索和思考,必须允许他们出现各种错误的答案。
3.皮亚杰的临床研究法
临床法又称谈话法,是皮亚杰独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起源于皮亚杰对纯粹观察和测验法的不满。皮亚杰认为,儿童研究中常用的纯观察法,往往不能揭示儿童内部结构的发展,而测验法则是把成人的语词、成人的语言习惯强加给儿童,使儿童按成人的方式回答问题,常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难以正确诊断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临床法是一种既有一定结构又很灵活的研究方法,它通过研究者与儿童的自由交谈,让儿童自由地回答问题,确定儿童智能发展的水平。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儿童能正确回答问题,也能为自己的回答提供合乎逻辑的证明,拒绝研究者的反向暗示,并能完成相互的操作任务,就说明儿童的智能发展达到了特定的阶段。谈话法是智能训练教学的基础。
(二)智能训练教学模式的结构
根据谈话法的原理,智能训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提出任务,观察学生对面临的问题的反应,然后对学生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教师必须通过评价,决定学生智能发展的大致阶段,去掉课程中与学生发展水平不符的任务。
1.步骤安排
智能训练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教师提出问题,问题的实质和形式都必须符合学生的智能发展阶段。问题情境一方面必须是学生熟悉的,以便于他们同化;另一方面,也要有足够的新内容,要求学生顺应。问题的形式(语言或非语言)和对环境的操纵,取决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第二阶段,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根据安排的任务的性质,教师最初所提的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如“你认为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也可以是封闭性的,如“两者的数量一样多吗?”,“看看哪一行更多?”对于封闭性问题,提问时要穷尽各种可能的答案(如相等、多一些、少一些等等)让学生选择,防止学生一味附和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一旦找到正确答案,就要求学生说出其所以要这么回答的理由。为了巩固学生的正确推理方式,这时教师可以提供若干个反面意见(反向暗示),要求学生加以辨别并说明拒绝的理由。第三阶段,迁移。教师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再按上述步骤重复进行,促使学生在类似的任务中运用获得的推理方式。
2.师生交往系统
智能训练教学可以采用初步结构化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高度结构化的方式,但总体上都是以教师控制为主。由于这一教学模式的对象大都是儿童,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3.反馈方式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个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自由地回答问题,而不是一味猜测教师的意图。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还是错的,都要求他们说出理由,有时候还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与问题类似的情境。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用反向暗示考验学生的推理,直到达到目的。
4.支持系统
教师必须对发展理论很熟悉,配有一整套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问题、任务及相关的反向暗示。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教学模式,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复杂的教学情境,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了解了这些模式之后,应该抛开那些专门的术语,融多种教学模式为一炉,找到一种得心应手的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思考题
1.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与种类有哪些?
2.举例说明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的应用。
3.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4.为什么说“强迫冲突”最富创造性?请举例说明。
5.什么是图式?它对教学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