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品德的培养(2)(1 / 1)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形成稳定的联系。一般来说,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都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但有时由于学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没有牢固地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就会出现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做”,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关键因素。道德行为的训练,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道德行为方式变得容易实现,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而且还能够加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3.道德意志的锻炼

掌握了道德行为方式,甚至养成了道德行为习惯之后,还可能由于遇到各种内、外部困难而难以完成的道德行为。为了能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必须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排除各种阻碍,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当有的学生有了道德认识,也有道德行动的愿望,但由于意志薄弱,不能作出相应的行动时;当有的学生虽然也能付诸实行,但由于缺乏毅力或不能抗拒**,因而不能坚持到底时就需要借助道德意志的作用。而道德意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经历内心冲突,以道德的动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二是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的客观困难,执行由道德动机引起的行为决定,实现道德目的。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第一,决心,这是意志过程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要经历不同动机的斗争,要确定行为目的,还要认识和分析情境,克服徘徊、犹豫的心理,最终下定决心。第二,信心,这是意志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下定决心后还要树立信心,根据自己一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坚定行为目的的正确性,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第三,恒心,这是意志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两个过程的深入。因为只有决心和信心而没有恒心,不能算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只有以顽强的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才算达到道德意志的最高境界。

(二)道德行为的训练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影响。在排演时,要求学生扮演他们所想的所感觉或在某情境他们会做什么;另一方面是反角色扮演,即要求他们猜测与自己不同角色的观点,通过两种角色扮演鼓励他们同理、同情,增进双方的了解。关于角色扮演有一经典性实验研究,研究者先测量被试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然后要求几个被试扮演演说家,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要求发言,每次发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被试本人原有态度更为极端的态度,其他被试充当听众。扮演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的态度重新作了测量,结果发现,扮演演说家角色的被试的态度沿着发言时表现的态度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听众的态度却很少受影响。

第一,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由于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当众表演,需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所以,对于那些随和、性格外向有安全感的学生易做到,而对于害羞、性格内向、防御心理强的学生,角色扮演相对显得困难。而安全的、接纳的、信任的气氛及教师的鼓励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他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二是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作一种游戏。三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多么好。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四是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第二,具体方法。一是相声表演。此种表演可以是一人的单口相声,也可以是两人的对口相声或多人的众口相声。表演者以通俗、幽默的话语向学生展示深刻的道德教育原理。二是哑剧表演。显然,这种表演是一种非言语性的。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肢体、面部、身段等进行表情达意,学会非言语交往。表演可以是一人或多人。三是角色互换。此方法是让学生先后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促使彼此了解,学会不同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言行,每个人的言行应符合他所承担的角色。四是小品表演。这种方法是把幽默、讽刺或赞许的语言与滑稽的动作结合起来,展示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事情,告诉学生们其中的道理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

2.价值观辨析法

价值观辨析法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自己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价值观辨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的拉斯和他的两名学生西蒙与哈明。1966年出版的《价值与教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价值辨析基本原现。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往往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为。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对它们进行一步步辨析、价值辨析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态度。它帮助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别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及他的合作者布莱特1973年设计的“小组道德讨论”辅导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支持了价值辨析法学派的观点。由于价值分析采用诱导方式,反对呆板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式,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增进良好行为的发生。

第一,运用价值观辨析法的原则:一是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二是教师必须无批评地和无批判地接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点;三是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

第二,具体方法。一是小组讨论法。针对某一问题情境,问题应为开放性问题,把学生分成小组,分组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匹配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接下来小组与小组讨论或辩论,然后由老师做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功能是提出问题,使讨论顺利进行并使讨论不离开主题,鼓励成员多贡献意见。二是两难问题法。教师利用假定的,设计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激起内心价值冲突,触动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心理水平。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三是脑力激荡法。此方法允许学生对一个问题能自由地考虑可采用的方法。脑力激荡法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很多的概念;它的目的是在一种兴奋、有趣、安全及接纳的气氛下产生一般与非惯例的概念,鼓励学生真诚地贡献意见,不管有无价值,甚至类似开玩笑或引人注意的意见,也要接纳它,应特别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做评价,只在最后做以总结。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排序与选择、**性训练与倾听技术、游戏以及个人日记等价值辨析方法,可在实际教学中灵活使用。

3.榜样引导法

教师利用中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接受辅导的目的。榜样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符号性的(通过传播媒介来呈现的榜样)。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结合日常生活我们不难看到的榜样的力量,所以教师一方面设法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良好榜样,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做到榜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第一,使用榜样引导法的原则。一是榜样的选取必须是可亲、可敬、可信并与学习者有较大相似性;二是榜样行为的展现应是渐进的;三是呈现榜样的同时,最好配以讲评,突出模仿行为;四是为学生模仿行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大胆模仿;五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强化模仿行为。

第二,具体方法。一是参观、访问。参观工厂、农村、公园、学校等,走访工人、农民和优秀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强烈愿望,并从身边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走进公园看到许多人都主动把果皮、纸屑扔进垃圾箱,不践踏草坪,教师趁势加以提示,提高学生的模仿倾向。可以说有目的参观访问只是榜样学习中的一少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身边的榜样,从日常生活做起。二是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科技教学手段,通过传播媒介(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电影、卡通片、文字说明等等)来呈现榜样,学生观察榜样,进行模仿学习,这种榜样比真实榜样更能突出要求模仿的行为,因为教师能够事先做精细的安排,而且比真实的榜样更安全。真实的榜样是不受严格限制的,是富于变化的,又由于媒体榜样可反复使用,所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兼具辅导性、艺术性,形象生动有趣,颇受学生欢迎。

4.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所谓强化是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手段一般由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惩罚是指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由于负强化和惩罚效果不够稳,而且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所以在辅导中多采用正强化。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一,运用行为强化法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多使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二是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建立哪些行为方式;三是强化物和强化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定;四是强化时有必要对学生伴随说理辅导。

第二,具体方法。一是奖励。奖励是指施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性的事件,是一种正强化,奖励一般可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性奖励和活动性奖励。社会性奖励包括微笑、赞扬、拥抱、亲呢、抚摸等,这种奖励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物质奖励是用可消费的物品作强化物,如饼干、食物、音乐、玩具、图片、代币等等。活动奖励是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物,如自由时间、跳皮筋、踢球等。具体使用何种强化物要根据学生个人爱好而定,另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我奖励。运用奖励时应注意:奖励的行为是具体的,奖励的选择遵循多次奖励仍不满足为原则,鼓励学生自我奖励。二是惩罚。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在学校里教师一般运用两类惩罚,第一类惩罚是在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发生后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批评、警告、记过,甚至开除学籍等处分。第二类惩罚是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取消学生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扣除行为得分,暂时收回某种奖励或暂时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等。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自我惩罚。运用惩罚时应注意:避免不适当的惩罚,如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重罚其事,轻责其人;惩罚伴随说理辅导,以提高惩罚效果;力戒惩罚后又立即给予奖励。三是强化不相容反应。这一方法是把不强化那个不合社会要求的反应同强化另一个与顺应不良行为显然对抗的合乎社会要求的反应相结合,借以消除顺应不良行为的方法。例如,上课有的学生爱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老师可以给予认真听讲的学生奖励,从而使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改掉做小动作的坏习惯,学会认真听讲。对于咬指甲的人,可以教他在任何时候,只要想到咬自己的指甲,就握紧拳头将双臂交叉放在胸前,以对抗咬指甲行为,这种方法类似于“冷处理”。冷处理就是当学生作出不良行为时,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

思考题

1.什么是品德?什么是道德?二者的关系如何?

2.分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育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