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高考数学考满分:数学还没入门(1 / 1)

我走我的路 王代如 1180 字 2个月前

我们在大学里学的高等数学以微积分为主体,是300多年前就成熟了的东东,而高考那点初等数学呢,更是属于中世纪的原始古董。明白了这点,我们当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你高考数学考了满分,也只能意味你数学还没入门。

实际上,如果不继续学习,高考那点初等数学的社会定位,等同于菜市场卖大白菜的菜贩所用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何止数学,高考那点可怜巴巴的英语数理化,其本身都处于人类知识大厦的最底层。这其实早就向人们解释了这样一个现象: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变成“大白菜”?

但是中国人在“培优”市场听不到正确理性的声音,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培优”市场忽悠得团团转,起早贪黑,熬夜“复读”,死学死考,把所有的生机活力、潜力后劲都提前支取出来,献给了把活人训练成死机器的作业考题。为了知识大厦里的一堆陈谷子烂芝麻,中国人在考场上竞争拼杀得伤痕累累、老气横秋、昏天暗地,博得高考高分后又傻乎乎地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真不知道这些人在欢喜什么?

为高考所获得的那点知识欢喜吗?以高考数学为例,那堆陈谷子烂芝麻,在当今社会一钱不值。

以拼杀进大学欢喜吗?不错,进了大学,只要不杀人放火,一般都可揣着文凭毕业,但毕业后怎么办呢?坦率地讲,以前拼杀进大学确实还有点意义,因为那时大学生稀缺,是人是鬼毕业就是干部而不是“大白菜”。比如家姊,就是靠死学死考、熬夜“复读”杀进大学的,毕业时是她挑选单位,而不是单位挑选她。

但现在时过境迁,又一番天地,真不知那些死学死考得高分的人在欢喜什么?

而且,中国人获取高考高分的方法和手段,更是有害的,那是熬夜“复读”、竭泽而渔,是不知死活的寅吃卯粮、激素壮阳!

特别地,凡不是那块料的,却听信“培优”市场的忽悠,而通过熬夜“复读”所提高的学习成绩绝对是一种“虚假繁荣”。这种“虚假繁荣”如同大型养猪场出栏的大肥猪,肉味远不及从前自然生长的猪肉鲜美,而价钱却还不及现在“激素催膘”起来的大白猪,只能跟“大白菜”一个价。

那么,中小学生是不是不要学习呢,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学习,也要以人为本,因材以学,尊重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一切顺其自然。除此,其他任何所谓的学习标准都不足取。

家姊当年高考,数学考试分数居全校第二名,女生第一名。显然,在高考这位“公平的法官”眼里,家姊简直就是一块学数学的好材料,高中数学学得棒极了。

可真实情况是,家姊考前所做的数学习题和试卷,足足装满我们家两大箱子:原来,她的高考数学“成绩”是以加班加点、熬夜“复读”的方式“塞”进去的。

这“塞”,就是“上死学、读死书、考死试”;这“塞”,就是“把题做遍、把卷做烂、把人做伤”;这“塞”,在中国很有市场,一直享有“勤奋刻苦”的盛誉和美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因为高考就认分数,至于这分数是怎么来的,从来没管过。

但不是那块料的终究不是那块料,这不,家姊早已把数学丢了个精光,现在恐怕连个“根号”也不知是何物了。而且,她的数学不是现在才丢的,也不是经年累月慢慢丢的。可以这样说,高考一完,不过一两年时间,她就把所有“塞”进去的“知识”包括数学,全给“甩”了出来。

以我之见识,在学习上,不止数学一科,凡不是那块料的,却为了达到某个“目中无人”、整齐划一的呆标准,而花“九牛二虎之力”硬“塞”进去的,结果都会“不费吹灰之力”地被“甩”出来。

相反,有点数学细胞和天分的,是那块料的,哪怕学习上一点都不勤奋刻苦,哪怕一时落后,他也能很快就后来居上,并保持优势。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但是中国的考试是看不到这种差别的,因为高考向来“目中无人”,它对千差万别、天差地别的亿万中国人拿一把尺子去量,并美其名曰“公平”。

“目中无人”必然呆头呆脑,而“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神州大地,同家姊一样“勤奋刻苦”的“解题机器”应运而生,如鱼得水,他们欢呼“高考公平,高考伯乐”。而高考则被捧得“喜气洋洋”,连呼“千里马,千里马”,以示“与民同乐”!

但,这只是中国人的“自愚自乐”。高考,就是中国的“蠢人节”,——一个举国欢腾、全民欢呼的节日。

当然不是说像家姊这样没数学细胞的人不能学点初等数学,其实学点玩玩也无妨的。而“人教版”的中学数学课本是不错的,她有“营养”但又不“伤身”:就只考这课本教材里面的习题,60分及格,70分较好,80分优良,90分优异,100分变态。——以这个分数,高考绝对没门,但却是家姊这类人学习上的最佳选择和最佳结果。

其实,像家姊这样没数学细胞的人,高中数学不学也罢,并不妨碍她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但培优市场的“名师”们是决不答应的,他们搬出那“目中无人”的呆标准,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学习,要全面发展,怎么能偏科呢?偏科怎么能通过高考呢?不通过高考怎么能成才呢?——这样以及类似这样的“谆谆教导”,出自一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口,我是屡次亲耳听闻:“名师”们是正儿八经,煞有介事,家长们是诚惶诚恐,愁云满面。那情景,就像赵本山和范伟在一起演小品。

如果把人比作木料,则木料之长短、粗细、形状、材质、用途本是各不相同的。现在倒好,高考对所有的木料,都用一个标准、一个尺寸进行着加工,并美其名曰“基本要求”、“标准化”。

在这样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化”下,多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好木料,被我们按照一个模式、一个尺寸,加工成了次品和废品。

在这样的“标准化”下,多少良材美质,不得良工锤锻,最后只能沦为“大炼钢铁”时代的废铁疙瘩。

在这样的“标准化”下,四流、五流甚至不入流的人确实是被“加工”、“培养”成了三流人才,但同时,它又把一流的人才苗子也给“加工”成了三流人才,真是整齐划一,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