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天在地铁上,一个抱孩子的妈妈坐在我邻座,孩子才11个月大,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睫毛长长的,格外有灵气。周围的人看到了,都开始挤眉弄眼地逗他,但是孩子对这些陌生人不感兴趣,他关注的是手里的那枚地铁票。他三番五次试探着把地铁票塞进嘴里,都被妈妈拦了下来,妈妈冲他摆摆手:“不许吃,脏!”
孩子一脸诧异,显然不理解妈妈的意思,他继续寻找一切机会把票往嘴里塞,试了几次不行,他开始烦躁起来。周围热心的老奶奶看到孩子不愿意了,开始用各种挂绳、钥匙逗弄他,送到他手边,等他快抓到时又迅速抽离回来。一来二去,孩子更着急了,钥匙抓不着,地铁票也啃不到,他一生气,“啪”地把票扔到了地上。这下轮到妈妈着急了,趴在地上到处找票。好不容易找了回来,她回手就给了孩子一巴掌,嘴里的家乡话都飚了出来,具体是什么我也没听懂,大意就是你怎么这么皮,这么不听话之类的。
水灵灵的一个孩子瞬间哭得涕泗滂沱,眼神里全是不解。身边的奶奶还劝呢:“好孩子,要听话,票没了,你和妈妈怎么下车呀!”
哈哈!就好像孩子能听懂似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反正我觉得那个孩子挺无辜的。地铁票在11个月的孩子眼里是什么?就是个玩具呀!放进嘴里尝尝怎么了,是什么错误吗?如果怕脏,不给孩子就好了,或者用其他玩具替代一下,用得着给他讲道理,花费力气百般阻挠吗?
这就是典型的“我是为你好”模式,即我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制干扰你的行为,你必须理解我的好意,并且感谢我。可惜现实是,孩子不但理解不了你的好意,还会很奇怪,妈妈为什么如此对我,还打我?妈妈真的是太不可理喻了!
也许11个月的孩子年纪小,不谙世事,但其实,面对父母的严厉打骂,大孩子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我认识一个13岁的小男孩,胖嘟嘟的,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特别喜庆。有一次和他聊起天来,他无意中说到自己在家里总挨打,一星期挨三次打。我以为他是说笑话,可是他卷起袖子,胳膊上却赫然出现三条血道子,他说那是妈妈用指甲划伤的。爸爸也打他,他的屁股经常是肿的,在学校上课,坐都坐不下。
这么可爱的一个小孩,父母为什么总打他呢?他说自己成绩不好,又贪玩,手机被摔三四次了,他还是戒不掉。
你们看,这个情况是不是地铁上那一幕的升级版?先是家长给孩子买了手机,放任他玩游戏,然后又因为担心孩子成绩,限制孩子玩,事态控制不住,便动手打。最重要的是,孩子挨了这么多打,也没有任何改观,手机摔了买,买了摔,身上的皮肉,伤了好,好了伤,成绩也无一日提升。幸亏这小孩心理够强大,不然早抑郁了。
02
接触的家长多了,会发现他们打孩子的理由真是五花八门。
孩子把汤洒在桌子上了要打,孩子把鼻涕舔进嘴里了要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要打,孩子不打招呼不喊人要打……上次还听说一个老人教导年轻妈妈:孩子再尿裤子,你就打他!怪不得现在好多成年人都有心理问题,被这种动辄动手的老人带大,没有心理问题也难呢!
曾经有一个教授提出“不打不骂不罚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这句话一度被一些家长奉为圣经。他认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快乐学习完全是误导人的口号,若是只鼓励、不训诫,孩子就无法无天了,说不定哪天就把父母杀了。
这不是明摆着说“人之初,性本恶”吗?
孩子若是不打,就会走弯路?孩子若是不打,就不把家长和老师放在眼里?那我们教育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奴才,只有奴才才需要用鞭子去警戒,只有奴隶制度才需要用暴力手段去捍卫。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仪表堂堂、举止端庄的孩子,会发现他们不仅衣着得体利落,整个气场也都是干净的。他们不会说脏话,不会举止粗鲁,甚至也不会有什么怪诞偏激的想法。
不仅他们这样,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中学生活动,那个干净大气的班长让我猜哪个是他妈妈。百余人的家长群体黑压压一片,我怎么可能找到呢?可是没想到,我一眼就认出了他妈妈。别说那个小班长,连我自己都很惊讶。但是事后想一想,我完全是凭借一种感觉,那种自信的光芒在那位家长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让身形不高的她鹤立鸡群。而她的儿子,也如她一样自信得体,光芒四射。你会相信,这样优秀的孩子是在家长的打骂中成长起来的吗?
03
高端的父母从不打孩子。他们会给孩子营造一种爱的气场,提供温暖无私的能量,制造宽容有度的空间,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引导。孩子在这样的父母面前,无须抵抗,无须叛逆,他们被滋养得生龙活虎,又怎会起了杀心呢?反之,越是无能的父母,越喜欢和孩子动手,自己生活得一身戾气,就把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左右不了他们的行为,就施以暴力,明知不管用却偏要用之,说到底,哪是为了孩子好,还不就是逞一时之快吗?
打孩子如同家暴,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以强凌弱,外强中干,哪个也没高级多少。面对家暴,夫妻可以离婚,而亲子关系却不能解除,是不是孩子比大人更痛苦些呢?
当然,我们都是新手父母,很多人也都是从小被打大的,不知道该怎样更合理、更积极、更正面地管教孩子。所以,我们不需要尽善尽美,只需要不断地向高端的父母靠近就好了。放下高举的巴掌,应该算是向高端的父母,迈出了一大步。
有些家长到了40岁才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对孩子或多或少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问我怎么弥补。
我想把那个13岁、经常挨打的小男孩的话转述给他们:“我不想学习,我想赶紧毕业,找工作挣钱,我爸妈工作挣钱太辛苦了,我想替他们分担。”我当时就很感慨,这个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是因为他想赶紧去工作挣钱,帮父母减轻压力。父母一周打他三次,打的都是孩子对父母浓浓的爱呀!
每一个孩子都在用生命爱着自己的父母。所以,想得到孩子的原谅,其实一点儿也不难。况且孩子永远都在等待父母的转变,任何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