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的多面人生(1 / 1)

他是家中长子,1950年出生于台北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父亲是派出所的一名警察,对儿女从小就采取军事化教育,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必须迅速准确,否则就要惩罚。童年的经历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在今后的人生中被反复提及,可以说,他的童年便被埋下了严谨守规的种子,一张稚嫩的面孔也被涂上了成人的色彩。

1966年,他进入台湾“海事专科学校”学习。求学期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在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靠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服完兵役后,他在复兴航运公司当起了业务员,安稳平凡的生活似乎已在向他招手,但是,他心中一直有个放不下的梦——自己创业。他常常想起偶像王永庆卖米起家的传奇故事,并暗暗下了决心,不管成败一定要试一试。

24岁时,一位朋友告诉他,有位外商有一批塑料零件的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他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了15名员工,在租来的70平方米的厂房里开了张。此时的他,信心满满,但很快,冷冰冰的现实便将他打入了人生的第一个谷底。

在创业的喜悦中兴奋了没几天,他就要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塑料模具的生产是个难题,而客户的步步紧逼也让初涉商海的他手足无措。

1975年,在台北三重河堤旁的一家五金模具店内,身材消瘦的他一面奉上已点燃的香烟,一面堆满笑意奉承着店内的诸位师傅:“拜托你们了,模具请一定要在今天赶出来,客户明天就要了。我这里有几张电影票,今天将模具完成,晚上请你们去看电影!”

从五金模具店出来,他顾不得喘口气,咬咬牙从一旁的百货店里买了昂贵的蜂蜜礼品,立即动身赶往一个客户家中。客户打开门收下礼品,却把他挡在了门外。

他在紧闭的大门前站了好久,终于还是转身离开了,他要赶回自己的塑料公司,他甚至都来不及擦去脸上流下的委屈泪水。

鸿海塑料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入不敷出。创立之初,合伙的朋友们纷纷撤退,是他硬着头皮从岳父那儿借来钱苦苦支撑。在这段时间,他戴着坚强的面具,却遮掩不住内心的脆弱。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他的塑料公司开始扭亏为盈,公司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这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他可以将公司出手,用手中的现金投入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炒地皮和买原材料囤积等待升值。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两个看似更容易赚钱的途径,而是买来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发展技术实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年,他27岁,青春的脸庞却已写满了阅尽世事的沧桑与洞明世情的了悟。

8年之后,他决定将公司改名为“富士康”。

没错,他就是台湾首富郭台铭。创办富士康成功之后,他一度认为自己花费十年心血创建的事业会一路顺畅下去,他没有想到,生活仍然在给他难测的考验。

2010年是他的本命年,花甲之年留给他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疼痛。在历经了一系列“跳楼”事件,富士康成为关注度最高的新闻关键词之后,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郭台铭没有了往常的强悍与傲慢,两鬓斑白的他表现更多的是憔悴和不安。他宣布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力图挽回公司的声誉,但那张憔悴的面孔还是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也许有的人生来便是一场传奇,郭台铭便是如此。回顾他的经历,我们发现,他的人生可以用多面来形容,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许多个表情丰富迥异不同的面孔造就了他的成功。

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绝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这句话揭示了他的经历,而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才能够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