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出身贫穷,但他的理想却是做一个旅行家,像徐霞客一样游遍神州。大学毕业后,他放弃稳定的工作,放弃了娶妻生子的安乐之道,背起旅行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游行之路。
在旅途中,他边打工边行走,尝试过许多工作,也遇到了无数的人与事。起初,他与人谈自己的理想,但人们总是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他,几乎没有人认同他理想的意义,渐渐地,他不再喜欢与人交流,而是把心灵融入风景之中。
除了迷恋山水,在旅途中,他排解孤独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读书。他读书有一个过程,起初读的是令心灵澄澈的名家游记,如《文化苦旅》《鲜花中的废墟》等;渐渐地,他又迷恋上了异国风情的小说,如《挪威的森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肖申克的救赎》等;后来,他便只读哲学类的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存在与虚无》等。随着读书的不断深入与路途的不断延展,他的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念头:要寻找一个类似天堂的地方,这地方也许并不美,但肯定会让他感动;这地方也许并不大,却能包容他的一切。这地方或许永远也找不到,但他坚信它一定存在着。
此时,他已年近30,孑然一身,除了那份遥不可及的理想,再无一物了。他四处寻找着心中的天堂,却总是失望而归,他开始主动与人交流,并拜访了很多寺院和学堂,想找到一个能解开他心中疑问的人,虽然得到了无数答案,却总是无法令他信服。
35岁那一年,他来到了贵州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这个小村贫穷至极,村民们每天要到30里外的地方挑水用于日常所用。鬼使神差地,他跟随一个老人一起走了趟山路,并帮他挑了两桶水,在返村的路上,老人与他闲聊起来。
老人说:“我挑水挑了20多年了,其实,我们这儿有政府的送水车定期送水,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出门挑水。”
他听了有些好奇,问:“为什么?”
老人说:“开始时,我总盼望路能短一些,这样,我就能早一步到家了,但后来,我发现这不可能,于是我开始在途中找些事做,或是唱唱歌,或是顺道拔些草药,渐渐地,我就觉得路不再那么长了。可是现在,小伙子,我却有了另一种感觉,我希望这条路越长越好,因为来挑水时我虽然离家很远,但归来时却会离家越来越近,我很享受这种回家的感觉,另外,我也很珍惜在外的时光,我虽然离开家,但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是为了家,这会让我感到充实与快乐。你看,我在途中多采些草药,多听些笑话,这样,回到家也能给家人带去更多的快乐。”
他听了老人的话,突然心中一亮,问:“大叔,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对你而言,最重要的地方是哪儿?它离你远还是近?”
老人笑呵呵地说:“最好的地方,当然是家了,它永远是离我最近的。因为,它就在我心里嘛。”
他恍然大悟,情不自禁地加快了向前的步子,老人在他身后焦急地喊道:“小伙子别跑这么快,是想家了吧?那就别挑水了,放下就行。”
他没有言语,一直把水挑到老人家里,才告辞出来,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到了当地的车站,辗转倒车,于第二天中午回到了家里。
一路上,他体会到了老人所说的那种感觉,觉得有一种想倾诉的欲望正在吞噬着他。原来,他最想与之分享自己旅途的,是那一辈子未曾出过远门的乡下父母。
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自己立志做一个旅行家,正是源于父亲吁叹着从没踏出过小山沟,正是源于母亲叹息着从未读过书,那个藏在心中的理想,原来就是父母种下的一粒种子,现在,他要把这粒种子结出的果实还给他们。想着想着,他仿佛已经看到父母见到他归来时的喜悦模样了。
有很多人会问,天堂究竟在何处?其实,最近之处即天堂。至于最近之处是何处,试问一下,还有比家离你更近的地方吗?因为,它一直都住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