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变通,刻舟也求不了剑(1 / 1)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非常勤奋上进,从小就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他每日苦读诗书,苦习剑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材。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人很快就把书中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剑术也练习得有模有样。但是,这个人却有一个毛病,做什么事总喜欢先找个参照物,书上有的就按书上写的来做,书上没有的就按看到的类似的事物自己照葫芦画瓢。总之无论什么事,他总要找到一个模板来照着做,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变通。

有一天,这个楚国人在山林里练习剑术,看见一个樵夫在不远处的山坡上砍柴,忽然,樵夫手里的斧头一不小心掉进山谷里去了。山坡到山谷之间没有直上直下的路,而且山谷里杂草丛生,连斧子的影子都看不到。他正替樵夫着急,准备帮他一起下山谷寻找斧头,却看见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用一根高高的树枝插在地上,直指斧头落下的方向,然后樵夫迅速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醒目的标记,很快就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樵夫的方法让这位楚国人敬佩不已,他暗暗将这个方法记在了心里,心想着如果自己哪天丢了东西,也可以用这个聪明的方法找回来。

楚国人没有想到,他学到的这个方法很快就派上了用场。第二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办事,一路上,他站在船舷边观赏景色,江水两岸的美丽景色令他目不暇接,转眼之间,船已行至江水中央,陶醉于美景的他一不小心,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到江水中。众人连忙劝他赶快跳下水去打捞,他却笑着摇了摇头,因为此刻,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他想,我丢宝剑樵夫丢斧头,不都是一样的道理吗?

于是,胸有成竹的他微笑着说:“大家不要慌张!我自有妙法。”只见他取出一把小刀,在剑掉下去的船舷边上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直指江水深处,口中还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众人看他不慌不忙,以为他真有妙法,于是停下的船便继续前行。待船到岸停靠后,他才慢慢站起身来,面对着四周疑惑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去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入水中。可是,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捞了整整两个时辰,却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围观诸人目瞪口呆地看着他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梦呓般喃喃自语起来:“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就会找不到了呢?”

这就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载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楚国人因为这次丢剑寻剑的经历,被人们嘲笑了几千年。

其实,楚国人热爱学习的习惯并无错,他错就错在没有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因为樵夫丢斧子的山谷不会动,山坡也不会动,而楚国人丢剑的船会动,他的记号记在一直前行的船上,就等于根本没有记号。他当时应该做的,其实是在丢剑的水域留下记号,做好充足准备再下河寻剑,或者是干脆就地停船,立刻下河寻剑。

《孟子·尽心下》中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世间之事没有一刻不在变化,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盲目相信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仅不会帮助你,反而会将你禁锢起来,还不如什么都不学,只凭借着一股不惧失败的勇气去探索,或许那样成功的概率反而会更大一些。

楚国人就是因为总是相信书里讲的,总是相信从别处看来的东西,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但话说回来,虽然世人嘲笑了这个刻舟求剑的楚国人几千年之久,但这几千年来,刻舟求剑的人却总是层出不穷。

小事上刻舟求剑,或许只是让人贻笑大方,但如果主政者刻舟求剑,可能就会造成国家大乱民不聊生了。刻舟求剑的教训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拍拍脑袋想当然,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处理。如果一味坚持死道理死方法,只会让自己钻进死胡同,最终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