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习先进技术,不问主义和立场(1 / 1)

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了解世界,向他国学习,取长补短。历史证明,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国家只会裹足不前,离现代化越来越远。同样,一个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化,就应该有国际化的眼光,就必须充分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一开始就立志走向世界的华为公司,打破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阶级对立观念,学习先进技术,不问主义与立场。为此,任正非经常参观考察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的著名公司,如IBM等。在他看来,华为要学习日本人民的勤劳精神,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为要求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员工只有经过了严格的培训,才能冷静和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

企业必须与社会、社区的大环境长久共存,当这个环境中的所有成员,包括顾客、企业老板和雇员,都在追求高质量,追求改进、卓越的时候,任何企业都不会被孤立在外。任正非曾经拿华为和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做比较,他说,华为有优秀的营运商,比西门子的营运商还多,但是为何华为的销售额仍远远比不上西门子呢?原因就是西门子的产品具有很好的继承性。很多运营商,尤其是固网的运营商始终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必须降低资本开支。对运营商来说,产品的购买成本包括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两个部分,资本支出含硬件、软件和服务,主要指一次性的费用,运营支出则主要是指后期运作费用。华为不能只是着眼于控制和降低硬件产品的价格,同时也需要降低整体解决方案的价格,包括软件、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支出。因此,华为要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拥有可继承性、可扩充性的产品,也就是说,所有产品都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开发,运营商购买后只需要进行升级就可以了,不用将整套设备全部替换。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大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978年,邓小平进一步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华为是这个理论的坚决执行者。任正非曾说过,华为不是以学历、资历定待遇和报酬的,而是以能力和贡献来定待遇和报酬。而能力和贡献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华为希望每个人都要有实干精神。

杨玉岗后来在《板凳要坐十年冷》一文中写道:“在1997年的毕业典礼上,清华的王大中校长告诫各位学子:‘虽然你们取得了博士学位,但是你们今后学习的道路还很长,学习,学习,再学习,应该伴随你们的一生,这样,你们才能不断进步。’带着校长的嘱托,牢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我在华为——人生第二学堂实践中体会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自我批判,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意义。”

杨玉岗的亲身经历证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实干精神是华为人成才的必经之路。

未来最有希望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而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每个人。读书成就员工和企业未来,深入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帮助员工建立起人生基本知识体系和职业生涯基本专业知识体系,则是加强三基工作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全员学习、终生学习,鼓励职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当作提升企业价值和职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一种以增长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习;而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学习则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是通过开放的思维使人们获得一种行动的能力的学习。学习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而是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才可以把这种学习概括为“学习力”。换言之,学习力就是指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把“充电”与“放电”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不可分割,学习的动力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通过学习可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工作也是提高学习和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

博学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都要树立主动学习、超前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企业要大兴学习之风,健全学习制度,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学习任务;员工要拓宽知识领域,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争做学习型员工。企业和员工都要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开展工作的本领。

企业要求员工要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来吸纳百川。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样主张成功零库存。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对新的挑战。”海尔的年销售额数百亿元,但张瑞敏从未有一丝飘飘然的感觉;相反,他时时处处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要求大家面对成功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