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2013年,华为首超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爱立信,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315位。截至2016年底,华为有17万多名员工,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6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华为以3950.09亿元的年收益居500强榜首。

华为公司取得的成绩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奇迹,其让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并得到众多西方国家人民的认可,而背后的领导者就是任正非,但他却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现如今,华为的产品到处可见,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国民生活体验。

那么任正非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的创业史,也是一段血泪史,不忍回看。1982年,任正非从军队转业到深圳,在当时深圳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正是在那里,40多岁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冬天”。一次,任正非做一笔生意时被人骗了,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20世纪80年代末,200万元人民币简直是天文数字(按当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亚于2009年的1个亿),当年内地城市月平均工资才不到100元!

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在令人羡慕的大国企待不下去了。此时的任正非下有一儿一女嗷嗷待哺,上有体弱的老父老母要赡养,还要兼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所谓“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想必那时的任正非对人生的坎坷感到无比感伤。

但是,任正非没有时间去感伤,家庭的责任、事业的下滑,逼得任正非走上了一条下海干实事的路。就这样,人到中年的任正非开始创业,华为由此诞生。至此,深圳少了一个国企干部,中国多年以后多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教父”。

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价格差获利。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盈利方式,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公司财务总算渐渐有了苗头。不过,任正非没有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改善生活,而是投到经营中,华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轨道。创办华为公司后不久,任正非即决定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50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开始了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他独具慧眼,开始研发新的交换机,虽然环境艰苦,但是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怀着对明天的美好期望,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任正非就是用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目标而齐心协力。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任正非算是熬过了创业的艰苦岁月。

任正非43岁开始创业,在许多人都觉得没把握的年纪,他用短短数年就站在民营企业的塔尖,并在海外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在中国的企业家中,任正非比马化腾还要低调神秘,几乎没接受过任何媒体的正面采访,从不参加评选、颁奖活动和企业家峰会,甚至连有利于宣传华为品牌形象的活动,他都一律拒绝参加。

这一切都更让人好奇他是怎么带领华为取得这些骄人成绩的。

华为最初的员工只有十几个,到现在约有18万员工,这期间他得到过鲜花和掌声,也经历过华为的冬天,并最终带领华为度过危机。如今他73岁高龄,事业版图还在不断扩大。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华为人始终创造高收益的呢?500强企业的商业策略到底和三流企业有什么不同?这是许多人所好奇的。

从这些年华为的表现来看,其的确跟其他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就任正非而言,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讲做人,出口就是金句。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在外界看来,他专门请人为公司制定《华为工作法》,又推行狼性文化,并且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些都吸引了大量人才进入华为,这些人才反过来成就了华为的地位和实力。

但也有人指出,华为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它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通信基础设施的大量更新为华为带来了大量订单。但古来成大事者,绝不是仅仅靠风口就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那些人们看不到的东西才真正成就了任正非。

成功不可复制,但成功者的方法、思想值得借鉴。本书分别从制度、企业文化、选用人才、竞争策略等多个方面来叙述任正非的商业逻辑,系统、有侧重地向读者展现出任正非在各个时期对华为公司的整体规划,帮助读者近距离观察这位硬汉企业家,使读者对任正非的商业逻辑有个整体的认识并对日常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