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建立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的通知》(民发[2009]27号)精神,以及省、市、县有关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村实际,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采取“配强村级班子、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服务体系、实行城乡互助、排解民忧疾苦、促进邻里和谐、确保农村稳定”的工作思路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作方法,认真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维护农村治安,救助困难群体,提高农民素质,树立农村新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目标要求。基本要求:农民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农民住房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利用,子女有书读,贫困农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农民能得到快捷方便的社区服务;农民有学习、娱乐和交流场所;农民普遍掌握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村容整洁卫生,出入道路宽敞舒适;干群之间、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农民普遍感到有安全感。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治安良好、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我村建立农村社区具备3个条件:农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农村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上;乡村道路畅通。(2)自愿参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不采取强迫命令和强制手段。(3)量力而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救济、兴办公益事业、普及科技和传递信息、卫生环境监督、民间纠纷调解、群众文化生活等少花钱见效快的工作。(4)服务村民。坚持以反映民生和体现民意为出发点,积极为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5)互帮互助。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6)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资源,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特别是要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热情,参与到建设农村社区这项工作中来,形成以富带贫、以工促农共建机制,共驻共建农村社区的合力。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建设、管理与服务。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三基础三支撑三体系”,即:搞好阵地、住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集体经济、科技和信息为支撑点;建立城乡互助扶持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一)阵地。农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要做到“十五个有”,即:有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致富信息发布中心、电器设备、合作医疗服务中心、标准篮球场、村务公开栏。其中:农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要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办公室包括党组织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村文书办公室、警务室、计划生育办公室、致富信息发布中心;社区图书藏书量达到2000册以上;村务公开要做到“五个有”(有村务公开栏、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务公开责任制、村务公布时限、村务公开反馈意见处理结果)。
(二)住房。社区内农民住房要达到“三无”,即:无危房、无房户和草房户。村委会及有关部门把“安居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争取通过2至3年的努力,分期分批地解决危房户、无房户和草房户的住房困难问题。解决住房困难的农民应具备三个条件:(1)危房户应经过镇政府确认。(2)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2个月以上。(3)农民长期在农村居住。农村社区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新建住房应依据农村住宅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三)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搞好二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加强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抓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条件,彻底解决个别村组道路难行、饮用污水、卫生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四)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1万元以上。要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要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等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商业、服务等企业。(2)要利用荒山、荒坡、荒水,大力兴办林场、茶场、果园场等绿色企业。(3)要利用河流、鱼塘、水库等水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4)把修建农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与兴办集体企业结合起来,将门面开设副食店、农资供应站、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茶馆、餐饮店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经营或以农民的劳动联合和农民的资本联合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确保集体企业有盈无亏。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组建农业专业协会,要注意引导协会由低级向高级、由松散向紧密发展,在服务过程中逐步发展成股份合作制企业。
(五)科技。掌握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农民要达到80%以上。(1)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农业实用技术资料,无偿发给农户。(2)充分利用电教播放点培训农民群众。(3)组织科技人员集中培训农民群众,请当地懂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给农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4)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急需的实用技术。(5)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赶场”等活动,把致富信息收集并传递到千家万户,把千家万户带入大市场,沟通农民与外界市场的联系。农村社区要及时向群众发布外界市场的联系。农村社区要及时向群众发布外界劳务市场信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充分利用。
(六)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要建立健全七项制度,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残疾人救助制度、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定额补助制度、救灾应急救助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实施慈善救助制度。(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社区农民做到“有保必保,应保尽保”。对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不低于30元,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提高补助标准。(2)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3)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对农村五保老人发放供养补助金每人每月要达到100元以上。(4)建立农村残疾人救助制度,根据贫困程度不同情况分类实施救助。(5)建立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定额补助制度,按照民政部门规定的补助标准按时足额发放优抚补助金。(6)建立救灾应急救助制度,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做到灾民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到位,切实搞好灾后重建。(7)建立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实施慈善救助制度,严格兑现教育部门规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军民子女读中专、大学,由县慈善组织用善款给予救助,做到在农村社区内无失学(辍学)儿童,并切实帮助解决好特困农民子女上不起大学等问题。
(七)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农村社区服务要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满足需求。具体运作模式:有偿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微偿(低偿)服务运用市场和行政机制,无偿服务运用自愿和互助机制。农村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是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卫生服务、治安服务等。(1)农村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要及时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副食品供应、信息发布等服务。(2)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农村社区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区要建立标准规范的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动员农民群众自愿参与合作医疗,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搞好计划生育,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3)农村社区文体服务。要有读书、阅报、娱乐、交流场所,有条件的地方要组建文艺宣传队和其他文艺团体,为农民群众在社区开展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方便。定期举办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民邻里友好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设好标准规范的体育运动场所,引导农民经常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思想道德、家庭美德、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和生活方式,逐步树立农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的农村新风。深入开展争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巾帼功德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亲可敬老年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少年”、“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谐友好户”、“平安家庭户”、“五好家庭户”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农村和谐社会氛围。(4)农村社区社会治安服务。要做到“五个无”,即:无恶性刑事治安案件,无群体性闹事,无集体上访,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邪教人员聚集滋事。社区民警要注重发挥民兵在社区平安建设中的作用,着力建立一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素质过硬的治安联防队伍,提高农村社区治安防控能力。要建立健全治保、帮教、调解、法律服务、普法宣传等群众组织,深入扎实地开展“法律顾问进社区”、“法律知识进万家”、“送法下乡”等活动,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村法治化水平,确保农村社会稳定。(5)农村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要组建农村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采取结对帮扶和邻里互助等形式,切实为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特困农民提供无偿服务。
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村级组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等制度,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决策的方法途径。要认真研究制定《村民会议议事规则》,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动员农民群众捐资投劳搞好本村的公益事业。农村社区要严格实行村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用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约束行为、规范工作、管人管事,努力把村民自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要把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统一部署,严格考核,狠抓落实。农村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整体布局,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同部署、同检查,整体推进。各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成立由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主任、村委会主任为副主任、驻村干部和有威望的村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富能手、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参加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负责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村委按照年度预算足额上报财政部门,积极组织社会力量支持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单位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款、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财政资金、村集体积累资金、村民投入为主体,以单位和干部职工帮扶为辅助,社会各界参与、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建立共同参与机制。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认真抓好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方便和服务。积极鼓励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共驻共建农村社区新机制。建设农村社区要从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