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孩子是人,不是木头,是从小就知道“钱”的。
有些父母之所以说孩子对钱没概念,实际上是指他们对数字不敏感。而缺乏数字感,今后则很难轻松地面对理财话题。
数字感的训练并不能指望靠简单的加减乘除,重点在于比较和分析。例如,家里如果要添置一台电视机,这时候就可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一次性付现金4200元;二是分期付款,首付2000元,接下来6个月每月付400元。这时候就可以让他算一算,哪种付款方式更合算?
再例如,一只价格20元的股票,当股价跌到10元时跌幅是50%,可是从10元再涨到20元时涨幅却是100%。这里的10元、20元、50%、100%之间是什么关系,涨容易还是跌容易?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和孩子探讨,就能慢慢培养起他的数字感来,把原本空洞的数字转换为非常直观的感受。
不过要注意的是,孩子从小到大,对钱的概念是慢慢形成和深入的,这就要求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因时施教。
一般认为,在这方面可以根据年龄大小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龄前(0—6岁)
2岁以下的孩子的确对钱基本上没概念,但会通过对父母的察颜观色来考察钱的大小、好坏。例如,在一大把钱中,如果要他选择的话,一般总会挑选面积较大、而不是币值较高的,如5分的硬币比1角的要大,所以他会挑5分的;100元的纸币比10元的大,他会拿100元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对钱基本上没概念,他只是凭借天性来选择。
相对而言,这个阶段你对孩子说钱好、钱坏都没有关系,他更看重你的表情和态度,这是最关键的。
3岁的孩子仍然不知道买东西要付钱,所以他们见到东西就会“据为己有”,因为他不会把商品和钱两者联系起来考虑,但已经会观察父母对商品和钱之间的关系。如果你们夫妻之间经常要为钱争执,孩子就会感到钱不是好东西。
4岁的孩子已经对钱有一点概念了,所以这时候父母就可以直接和孩子探讨有关钱的话题了。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一定要用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不要迷恋钱,也不要把钱说得一无是处。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发“水电费又涨价了”等牢骚,让孩子迁怒于钱。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尽可能地少看电视广告。那些专门针对孩子的电视广告,百般挑逗把孩子的正常消费需求推入不正常状态,容易让孩子稀里糊涂地就进入虚拟世界。
在减少看电视广告的同时,从孩子3岁开始就要养成储蓄习惯,让他懂得“想要”并不等于“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小学阶段(7一12岁)
小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区别“想要”和“需要”的差异了。例如,他“想吃”一根冰淇淋并不等于这时候他确实非常“需要”吃冰淇淋,所以可以适当地解禁看电视广告了。之所以还没有说完全不加限制,是因为这种广告渲染对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商思想依然有不小的危害。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能自己独立购物了,所以,这时候科学指导他们的购物行为十分重要。这就又涉及到了怎样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
一般认为,孩子的购物很冲动,所以给孩子零花钱的时间越早越好。一开始也许他们会凭冲动购物,可是等到钱用光了会后悔该买的东西已经没钱买,才会慢慢学会如何协调冲动和理性的关系,由此锻炼财商。
第三个阶段是中学阶段(13一18岁)
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是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孩子养成经济责任感。
这时候父母在和孩子谈论金钱话题时,有必要把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使用价值进行对比,让他明白什么是物有所值,学会如何设计并制定合理的开支计划。
不要以为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并非如此,所以亟需得到你的指导。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对孩子的财商,而且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第四个阶段是青年阶段(18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上大学,或者已经踏上社会或即将踏上社会,所以,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并适应社会,就成为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收入较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因为过去受到过度保护,对进入并适应社会更显准备不足,即使是赴外地读大学也会不习惯。从这一点上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更懂事”有一定道理。
简单地说,孩子踏上社会后最怕的是经济独立,而父母这时候要做的恰恰是让他尽早经济独立。只有这样,他才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过上舒适的生活,必须首先付出,并进行科学规划。
关于这一点,国外做得比较好,我国则不敢恭维。实际上,这就像把孩子扔在游泳池里让他学游泳一样,让他呛几口水,比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里教怎么游泳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