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教育离不开实践,这种实践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打工。当然,由于主人公是孩子,所以这种打工有着它特定的内容,既可以是干活,也可以是“玩”;既可以有报酬,也可以没有报酬。无论如何,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兴趣、身份特征,力所能及,重在参与。
孩子本身是好动的,所以他们从本质上看并不排斥帮别人做事;不放心的主要是父母,既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又怕因此影响学习。
安全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除了事先告诫注意事项,还可以从地点、程序上把关,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
至于会不会影响学习,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小学、中学毕业班,并且是时间较长的寒暑假或长假,适当的打工、接触社会对孩子有利无弊。
所以你能看到,平时经常有机会活动活动、舒展一下筋骨的孩子,学习起来劲头更足,也更聪明。
这是因为他们在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接触到的尽是平时课本上不曾遇到过的东西。有了这样的体验后,知识面会更广。而这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是一种比书本知识更可贵的“无字”学习。
从财商角度看,这种打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内容要与开发财商有关;二是要与孩子将来的“理想”有关(不管他的理想是什么,也不管将来能否实现,让他去试一试总是好的);三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重点不在于有没有报酬和钱多钱少。
我有一位同学刘君家在常州农村,小时候就对唱唱跳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父母经常鼓励他在春节期间跟着村里的舞狮队出去拜码头,这样的“打工”让他眼见大开。
9岁时,他就能在春节期间一个人挨家挨户地上门“唱春”[1]了。干这一行的本来都是成年人,见这么个小孩上门唱春,而且有腔有调,主人都格外称奇,给的酬金也多。
就这样,每年春节期间的几天唱春,刘君所得到的报酬远远超出他全年的所有开销,并且还有结余交给家里。更不用说,在说唱本领方面他所得到的锻炼了。17岁时,他正式进入武进县锡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
打工的目的在于接触社会,锻炼才智。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发觉自己这方面不合适,照样可以退出。
我有一位朋友是上市公司副老总,家里就这么一个千金宝贝,从家庭条件看,完全有能力呼风唤雨,可是他从小就很注重女儿的品格教育和财商开发,女儿从不娇生惯养。
从女儿上托儿所起,他就经常带孩子“上班”。由于他手下的产业庞大,所以女儿跟着他到过不少地方,但最终仍看不出女儿的志向爱好是什么。于是,在女儿就读南京审计学院后,他开始给女儿灌输一种以后考公务员的想法。
作为大学生,女儿当然知道公务员是现在最吃香的“红领”职业,但她对这一职业并不了解。大学二年级时,父亲特地带女儿参加了一次重要的宴会,与会者都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没想到,女儿最终是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饭桌上,这些官员言谈之间并不避讳地主的女儿在场,**裸地交流着平时勾心斗角、腐败堕落的心得体会,让女儿感到痛心之极。回去后她对父亲说,以后凡是有官员参加的饭局一律拒绝参加,以示不“同流合污”。
副老总想为女儿今后的前途铺铺路,所以每当有合适的场合就总是想着带女儿出去,而女儿这时候非要一个个仔细盘查到场客人的身份,只要其中有一名官员就坚决拒绝。
副老总拗不过女儿,又不敢欺骗宝贝女儿,再说了,他自己在官场混了几十年,又何尝不知其中的“机关”重重呢?
最终,他不得不尊重女儿的选择,给了她100万元启动资金,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创办了一家属于她自己的公司。
[1]江苏常州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春节期间,唱春艺人走村串巷,挨家挨户地上门唱春。一手提黄铜春锣,一手持红木春板,站在人家门口,见人唱人,见物唱物,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内容当然都是些吉利和颂扬话啦。直唱到主人开心、酬以糕团和零钱,再换人家。有时也有两人搭档,轻锣小鼓地合唱。